雪羽暄秋淡如烟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风的午后,还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一切都像静止了的画面,几乎没有一点声音可以传到画外来。一群洁白的鸭子,三三两两,或理羽,或相戏,更多的似曾睡去,懒懒散散,在有意无意间,弥漫着秋的气息。草自然是金黄色的,而在金黄色的世界中,一切的存在,无不流露出一份温情来。如果说明快、清丽是散淡、迷蒙的另一面,那么一种不持态度的表述便属于两者间的游离与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游离和不确定性,能给予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即便是最具生活气息的内容,依然能读到物象外的种种趣味来。就像这午后的秋光,还有秋光中这片充满暖意的野草、顽石、寒潭和白鸭。明明是一乡村常见之景物,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便别有一番风情入眼来。
  解读一件作品如同打开一本书,有许多方式。对于必武兄的作品,我更愿当作散文来读。事后也证明,这样的方式是作者与观者所乐见的,因为在随性或者不太刻意状态下的对视,彼此或许能靠得更近。其实必武兄的作品,技术的分量是不容小视的,只是用过多技术上的解读则又觉得有些生分与生硬,而此时,用一些絮絮叨叨甚至言不达意的文字,更有些许契合亦未可知。前一段文字即是类似状态下对其工笔画代表作《爽秋》的一种描述,我不知这算不算自己的一厢情愿,然而用一种随性的态度去对待,至少在技术层面不会被过度解读。
  几年前的酒后,朋友问互为对方画风概括关键词,用以相互调侃。这种酒后饭余的游戏,当时图以一乐,故大家的概括是否恰当也不太在意,而概括必武兄的“似是而非,欲说还休”八字,却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我显然无法揣测必武兄是否默认这八个字,因为这八个字在更多的时候是带有情绪的,因有着迟疑、忐忑的成分,由此引来不快亦未可知。当然,当时我们没想这么多,只觉得这几个字像早已为他备好似的。事后想想,这脱口而出的几个字,虽然有戏说的成分,却也多多少少能在创作过程中和作品上得到印证,与他那不置可否的态度和温婉的画风还是有一定相似度的。其实这八字,与其说是绘画状态的概括,不如说是绘画过程中的心理呈现,如果放开了说,除了画风的指向,这种徘徊与如履薄冰的状态又何尝不是每位探索者的必然反应。
  必武兄的作品,无论早期的还是近期的,尽管有许多变化,然而有一些东西是一贯的,比如说其作品中的静、慢与诗意。他的作品始终在一种很自我的状态中,诉说着每一组线条、每一块颜色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诉说是自带节奏的,也从不为人所动,他在一个只容得下自己的地方,慢慢地渲染着昨日的依恋和当下的迷茫。作为几十年的朋友,我并不知道他对诗有多少研究,但在他的笔下,荷塘、秋树、晓月及其处于其间的一切生命,均似被安置于诗的语境之中,在浓浓淡淡间感知到了诗与诗意的存在。有人说,作品是另一个自己,我则更相信作品是作者心性的延伸。必武兄作品中的那份宁静与笃定分明是其本性的外化,通过色彩、线条和宛如梦境的营造,把其最柔软、最性情的一面呈现了出来。在纷杂繁复的当下,当“快”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时,能得一“慢”字,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必武兄,他好像从来就处在自我的状态中,并始终以不持态度的姿态观望着外边的世界,并在笔墨与纸的交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众所周知,浙江是一个重传承的省份,浦江则是省内重传统的地方,从浦江走出来的必武,其作品却较少受到影响。如需要追本溯源,至多也只能看到岭南画派的影子,因此他的作品显得颇为另类。虽然必武兄作品中并不具备多少传统中国画的元素,但其人却有传统文人的儒雅和斯文。或许斯文只是其强大内心的表象,或许他从来都不曾去思考自己笔下的形象该依附当下或者古代的哪一家。他只是用最朴素的视角表现最真实的感受,至于纸上呈现的结果与眼中所见的是否对应,他从来都未曾想去求证,而画风与其心性的高度统一,却是造化的必然。也正因为少了这一层刻意和设计,使其绘画的过程极为随性,他总能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个低频的状态,在不紧不慢中把心情与色彩、笔墨糅合在一起,通过一遍遍地渲染与调整,将眼中的、心头的东西渐渐明确在纸上。对于必武兄而言,这不仅仅是由物象转化为意象的过程,更多的是情绪释放的过程,从中体悟到这种转化的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美好。
  如果想到笔墨问寻找岁月静好,必武兄的作品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我每每惊叹他笔下的生灵何能如此地不食人间烟火。明明生活在篱边棚下、草丛沙滩这极具烟火气之所,竟能出落的一尘不染。即便极易入俗的虎豹、猪羊等等对象,经其调教后依然能显现出超然物外的气息来。
  2017年9月,必武兄与张龙彪、张恒翼及本人在浦江博物馆举办了“随情见性——浦江工笔画四人展,”这是必武兄作品近十几年来首次集中呈现。作为一位极为低调的实力派画家的近作,自然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然而作为三十年的朋友,我更愿透过他那固有的清新、恬静、空幻,去感知他这十几年来经历的风雨和风景。不善言谈的他依然只用笔及其笔下的世界为我们娓娓道来,带着安宁、淡然甚至忧伤,以一种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诉说着每一处水墨与色彩碰撞时的冲动和欣然。读这批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做了减法,这在《雪羽暄秋》《野色生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作品中无论设色还是用线,更为纯化了。这是两件大尺幅的作品,前者描述着秋收后田园闲暇之景,画面中只保留了稻田与群鸭两层对应关系,以淡褐与白的色阶有意弱化了对大场景的依赖,通过虚化处理,使作品更具空灵和梦幻感,似有一层淡如烟一般的惆怅笼罩着那个秋天;而《野色生秋》则表现得较为直接,他以肯定的线条勾勒出大豆成熟时的状态,并用孤形的分割法对应人力与自然的客观性,下部的石块的重与大豆的重色部分则成了支撑起画面的重要力量,使整个单纯的画面有了节奏感。而作为点睛之笔的蟾蜍,这时如不加注意几乎被忽视了,这种虚实关系的反常态处理,已经反映出了作者近期的思考和修正的方向。在画面中他有意识地退出了更大的空间,以最少的元素塑造最本真的世界,让观者有了与之对视与共鸣的基础和空间。我不知道这样的“退”是否适合于每—位艺术探索者,但在他的身上业已看到了深思后的释然和从容。
  近期,必武兄给予了山水与书法更多的关注,画风也有了工笔向意笔延伸的倾向,这是艺术探索在特定时期必然的反思与修正,是在更深层面寻找切入点,故他的每一次远游均试图为建构大自然与图式、抒写、心境的契合寻找依托。在某一座山峰,某一处水口,某一方碑碣中留连;在某一片色彩,某一组线条,某一方印章上沉吟,也许这是为下一轮的跋涉整理行裝,也许他更想到围城外的某处审视自己几十年来坚守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苏醒》是蓝予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南方都市风情小说。作者以林晓拉、林晓嫣、林晓冰三姐妹等人的命运沉浮折射改革开放始至21世纪初二十多年间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作者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对叙事的方式方法和表现技巧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特色比较鲜明的叙事艺术特征。  关键词:蓝予 长篇小说 叙事方式 艺术特征  蓝予的长篇小说《苏醒》(羊城晚报出版社2018年版),是一部主要以深圳特
期刊
【摘 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机制 手段 参与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
期刊
早期儒家的艺术精神  《封神演义》的核心是神仙意境,用更具理论色彩的语言说,则是诗化哲学。  这是带有鲜明的中华文明印迹的东方诗化哲学,根基深厚,余韵绵远。《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对通过艺术活动,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审美中予以实现有高度的自觉。  “乐”对于孔子的精神生命异常重要,他的一生,几乎日日弦歌,只有在特别悲伤的少数日子里才破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期刊
张翎中篇小说《拯救发妻》发表于《收获》2020年第3期。张翎把这个小说发给我看的时候,因为时差,是2020年5月1日夜里接近零点时分。这么多年的跟踪阅读和研究,我对于张翎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是比较熟悉的。但是,这个中篇小说《拯救发妻》,还是颠覆了我对张翎小说已经形成的印象,也颠覆了我以往的对于一个中篇小说的阅读经验。读完第一遍时,我心里竟然有一种发懵的感觉,当然,这是故事本身和小说叙事所带来
期刊
摘要: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乡愁有多重内涵,文中所怀念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祖国大陆,更是作者的少年记忆与经验,而更深层的意义上,则是对作为心灵家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又被作者视为抗御现代工业化浪潮冲击的精神家园。正是通过这种乡愁的抒写,余光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到了一条进入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性语境的美学路径。  关键词:乡愁 传统 现代性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
期刊
之彦侄鉴:  前得来信,得悉阖府安好,为慰!之俊、之咏两侄婚事即将举办,尤所欣慰!兹寄上国币贰拾万元,作为两侄添香之用,数目甚小,聊表微意而已。近清发胃疾甫愈,不能多写,即问近好!  自清、竹隐手启,廿日。  朱自清致朱之彦信一通,《朱自清全集》书信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未收。信为赵胥藏,影件收入赵胥编《朴庐藏珍》。原件曾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2016年9月
期刊
上次应《名作欣赏》之约访谈刘慈欣是在2015年,他获得雨果奖之后。五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搭载科技的快车后,呈现加速度趋势,五年中发生的变化超过以往的十年,给人今非昔比,甚至天翻地覆之感。随着科技氛围的增加,刘慈欣的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去年《流浪地球》热映之后。那时就想做一次访谈,但在电影上映期间他不能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所以没能实现。今年因为有些话题要交流,疫情缓和的四月中旬和朋友一起去了阳泉
期刊
摘要:访谈录,亦是一种对话形式。所谓对话,并非简单的口头之交,而是以“灵魂在场”的方式完成一次平等而共情式的思想交流。王红旗的新著《灵魂在场》便是以这样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处理了多种诸如作家与学者、男性与女性、东方与西方、故乡与海外等二元对立的命题。它的出版问世,不仅对对话式批评的复兴提供了最专业化的模范,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华文女性作家与文本研究的资料汇编,蕴含着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期刊
摘要:《南霁云睢阳庙碑》是柳宗元传记类文章中的代表作。文章以骈体的形式,叙述了忠臣义士南霁云牺牲前后的故事,是一篇骈体叙事的典范之作。文章叙事细密,简要精致,用典贴切,语言精美,充分体现了骈文的文体特征。本文的写作,是柳宗元贬谪初期写作的创意,也是写作此文政治背景的需要。  关键词:柳宗元 《南霁云睢阳庙碑》 骈文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大家,其古文创作影响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古文的成
期刊
《处女地》是屠格涅夫(1818—1883)于1877年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我国有广泛影响的《俄国文学史》(布罗茨基主编,蒋路等译,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中说:“这部小说的失败使屠格涅夫感到很难过。”我国普遍接受了该书中《处女地》是失败之作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漱泉等主编的《俄国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说:“作者错误地否定暴力革命,继续宣扬渐进论。”在我国自己编写的专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