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在幼儿园里,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要让他们进入区角里,他们就会旁若无人地玩起来,再也不用老师像在其他活动中那样“操心”。然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准备什么?为他们做什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创设多种领域的区域活动,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探索去感知、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关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相互配合,第一时间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满足他们,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多少年来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生活中,我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真心喜欢。区角活动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选择丰富的内容。而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得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当前幼儿园《纲要》中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理念。
一、制定区域规则,引导幼儿活动
区角活动中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而应该是熟悉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开展活动前就必须考虑制定规则的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规则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1.区角活动前提出活动规则。
有些区角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必须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需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到原来的位置。活动中遇到困难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就能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慢慢增加。
2. 在日常活动中形成规则。
大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看书,有时是看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看。过了一段时间,通过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公认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书给别人看,但是在看别人的书籍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这样做避免了孩子们之间发生纠纷。
3.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规则。
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助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构建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可到结束时没有多少作品展示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当老师问孩子们时,得到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我摆了一个好玩的机器人,但被别人捣乱弄坏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不小心自己弄倒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拼摆之后,孩子们把结果告诉了我:“摆的时候搭结实一点。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教师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成为孩子们的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老师看到孩子们并不是无知和无能力的,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自己的角色转向为幼儿的合作者及引导者。
其次,在幼儿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随机教育。如颜料打翻了,洒了一桌子。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美工区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不能马上责备孩子,不管是打翻颜料的或是凑热闹的,我们可以轻轻地招呼孩子们一起整理桌子,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刚才在美工区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颜料,以后小朋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美工区可要好好准备,画出好看的作品,让小朋友们欣赏,表示感谢。”这样闯祸的小朋友紧张的情绪大大减少,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不但教育了孩子们,而且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三、关注幼儿的能力差异,安排合适的内容
每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许多人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构区可能会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树立榜样,组织“评特长”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擅长。并在区角设立成果展示台,随时放上幼儿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做,让那些平时“不出众”的孩子在小伙伴面前找回了自信,树立了信心。此外,我们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快乐。
在区角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教师们都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我们做到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区角活动才体现了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多少年来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生活中,我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真心喜欢。区角活动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选择丰富的内容。而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得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当前幼儿园《纲要》中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理念。
一、制定区域规则,引导幼儿活动
区角活动中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而应该是熟悉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开展活动前就必须考虑制定规则的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规则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1.区角活动前提出活动规则。
有些区角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必须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需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到原来的位置。活动中遇到困难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就能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慢慢增加。
2. 在日常活动中形成规则。
大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看书,有时是看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看。过了一段时间,通过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公认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书给别人看,但是在看别人的书籍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这样做避免了孩子们之间发生纠纷。
3.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规则。
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助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构建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可到结束时没有多少作品展示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当老师问孩子们时,得到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我摆了一个好玩的机器人,但被别人捣乱弄坏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不小心自己弄倒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拼摆之后,孩子们把结果告诉了我:“摆的时候搭结实一点。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教师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成为孩子们的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老师看到孩子们并不是无知和无能力的,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自己的角色转向为幼儿的合作者及引导者。
其次,在幼儿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随机教育。如颜料打翻了,洒了一桌子。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美工区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不能马上责备孩子,不管是打翻颜料的或是凑热闹的,我们可以轻轻地招呼孩子们一起整理桌子,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刚才在美工区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颜料,以后小朋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美工区可要好好准备,画出好看的作品,让小朋友们欣赏,表示感谢。”这样闯祸的小朋友紧张的情绪大大减少,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不但教育了孩子们,而且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三、关注幼儿的能力差异,安排合适的内容
每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许多人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构区可能会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树立榜样,组织“评特长”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擅长。并在区角设立成果展示台,随时放上幼儿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做,让那些平时“不出众”的孩子在小伙伴面前找回了自信,树立了信心。此外,我们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快乐。
在区角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教师们都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我们做到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区角活动才体现了它真正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