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鹏人物画风的“艺术年轮”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富有创意的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的艺术变化和发展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渐进式的,甚至还会出现反复,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他们的艺术变化并非完全是自我的变化,而是与社会发展、文艺思潮、商贸经济和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常常是某种社会思潮的变异影响到画家的艺术观念,使他的艺术年轮向外放大了一级。对古代书画家的系统研究就像面对一块被横切的原木,应找出其变化的艺术年轮。明末画家丁云鹏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从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他的艺术年轮。从这个思路研究一个长寿画家的艺术历程,对鉴定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有刻度的标尺。
  


  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其父丁瓉是当地的名医,少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丁云鹏后为当时的书画名家、鉴藏家詹景凤的高足,他曾经在明朝内府供奉达十多年之久,更加开阔了艺术视野。丁云鹏雅好诗文,著有《丁南羽集》。丁云鹏画艺广博,他兼长于画山水,功力不凡,得韵于明代文征明,和宋代米氏云山,还画过墨笔花卉等,他最主要的艺术贡献是人物画,尤以佛像、罗汉为最,他杂取前人之长,得唐代吴道子洒脱的艺术特性,描法有北宋李公麟柔和的余韵,设色取元代钱选清丽的色泽。当时文人画家的显赫代表董其昌曾赠他一方印:“毫生馆”,足见他所受到的青睐程度。
  丁云鹏享龄82岁,是画史上少有的长寿画家。他的人物画风在初期和中期受到吴门画家文征明、仇英秀雅柔细一路画风的影响,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画风渐渐趋于粗放,个人风格愈加鲜明,最后形成了他粗厚雄放、简洁厚实的艺术风格,造型也由比例适中演化为怪异奇遹,设色更是从清丽雅洁进阶到古丽浓重。笔者以为,由于丁云鹏受到文征明艺术道路的影响,他的画风与文氏有“粗文”、“细文”一样,也有“粗丁”、“细丁”之别。这个画风发展的过程如同古树的年轮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变化规律,但也会出现风格交叉的艺术现象。
  早期丁云鹏笔下的人物画,画风柔细清俊,属于明代吴门画家师从李公麟一路的画风。但流传不多,如他在32岁时绘制的《调鹦鹉图》扇页(纸本设色,纵16.9、横4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是他较早的艺术年轮,尚处在模仿阶段。
  中年时期丁云鹏画风的变化与他的版画创作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艺术联系,其柔细的线条十分符合版画刻工的刀法,他曾为名墨工程君房、方于鲁等设计墨块的模具,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谱》等传世,他还画过年画和壁画,这位多才多艺的画家汲取了广泛的艺术养分。
  在他40多岁时,形成了他十分匀细的人物画线条,类同游丝描,他在58岁时所创制的《释迦牟尼图》轴(天津博物馆藏),纤巧细长的线条排叠而成,是他这个时期典型的描法,人物造型开始显现出一些怪异的特征,还略显出一些装饰趣味,但画中山水背景的线条粗重起来,预示着他的画风将会发生变化,进入到新的艺术年轮。
  


  在上述的艺术经历下,丁云鹏精绘了佛教题材《扫象图》轴(纸本设色,纵140.6、横46.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系清宫旧藏,为乾隆皇帝所赏爱,受到清宫画家的追仿。该图画文殊师利坐观扫象,人物线条柔细如丝,树石等背景取文征明的“细文”手法,设色较为厚重,该图是丁云鹏早、中期人物画的代表作,绘于万历戊子年(1588),画家时年42岁。
  值得研究的是,丁云鹏晚年的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异,在学术界被称为是晚明变形主义的人物画代表人物,这是和晚明社会文人士夫的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晚明发达的城市商业经济促使社会走向奢华,朝政的腐败使文人士夫们对国家和个人的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一时间,变态的心理和变态的生活方式(包括狎妓、使用嬖童等)充斥到文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他们以追求变态求异的艺术形象来满足感观上的刺激,他们的需求也正好是当时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书法上,分别出现了以造型变异和结体险怪为审美时尚的艺术趋向,这就是艺术史上所说的“晚明变形主义”的形成原因。
  也许是丁云鹏离开了朝廷的缘故,其绘画风格渐趋个性化,如《十八应真像》轴(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绘于癸丑年(1613)的粗笔罗汉,时年67岁,这个时期他的粗笔画风已经成熟,彻底摆脱了李公麟、文征明的柔和圆转的线条格局,画家画人如画石,画石如画铁,意趣盎然,但在设色上尚未发挥出他的艺术新变。
  如何欣赏丁云鹏晚年的人物画,还必须结合当时的艺术批评,以他绘制的《罗汉图》轴对幅(绢本设色,纵164、横85厘米,涵芝堂藏)为例,款皆为“圣华丁云鹏”,钤印“丁云鹏”(白方)、“南羽”(朱方),明末蓝瑛、谢彬《图绘宝鉴续篡》卷二给予了最为允当的鉴赏方式:“初见其笔,似乎过拙,辗转玩味,知其学问深邃,用笔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创取奇也。”明末姜绍书《无声时诗史》卷四感受他笔下的罗汉形象则更为具体:“画大士罗汉,功力靓深,神彩焕发,展对间恍觉身入维摩室中,与诸佛菩萨对语,眉睫鼻孔皆动。山水溪壑深秀,追踪古人,李龙眠、赵松雪不能过也。”绘画名匠将宗教神祗的力量赋予世俗的形貌来感染芸芸众生,就足以为百姓所称道了,而丁云鹏则将宗教神祗的力量演化成现实文中人带有异像的大智者,其艺术感染力就进一步扩展到文人士夫之中,这是一般的画家所难以企及的。图中罗汉手臂的肌肉颇合解剖结构,这与他早年从行医的父亲那里获得了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有关。丁云鹏晚年的罗汉造型取自于五代贯休的样式而自成一家,其不同之点,也就在于此。《罗汉图》轴的人物线条一变柔细之风,圆转得十分劲挺,极富内力,树石背景妙如仙境,富有装饰趣味,设色秾丽而不浮艳,罗汉的袈裟纹饰颇为繁密,但颇具整体感,画家将艺术中的两个极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若要深知丁云鹏晚年人物画的基本特性,此图不可不读。
  


  然而,丁云鹏的艺术年轮并不完全像原木的横截面那样简单,在他过了花甲之年后,依旧会回首他的细笔人物画,如他在66岁时绘制的《玉川煮茶图》轴(纸本设色,纵115.6、横64.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类似这样的佳作尚有一些,不过,经过一段粗笔人物画的创作经历后,他的细笔已不是当年的游丝飘飘,而显得沉厚凝重得多了。
  根据丁云鹏的艺术年轮,可以发现他的人物画风经历了怎样一个由细到粗的艺术历程,间或,还夹杂着粗细交替的复杂过程。可以说,最外一层艺术年轮中的人物画如本文中的几幅罗汉图轴,粗笔是画家最终形成的艺术面貌,它不仅代表了画家中、晚年最佳的艺术境界,而且是晚明变形主义人物画的绝佳之作,那是一个时代在黑暗中即将冥灭时闪过的一颗灿烂的艺术流星,所不同的是,他在艺术史上的光耀是永恒的。
其他文献
手机拍照、数码影像、宽带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会进入了“写图时代”,并改变了社会的许多游戏规则,比如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厂家不是索尼、柯达、尼康、佳能这些熟悉的厂家,是Nokia!   “写图时代”就是任何人都会拍照了,并可以发表。影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收藏界所接纳,那写图时代对影像收藏意味什么?所有上过小学的学生都练过毛笔字,而临摹的字帖都是柳公权、颜真卿……,虽然柳体、颜体的字帖无数,并还在不断的复
期刊
“威慑”与“献媚”是对立的因果关系。封建时代的文人,在皇权绝对威慑下,不得不献媚以求生谋利,“香草美人”伴侍君王千载。世易时移,当代文人与时俱进,以手中笔促使“威慑”与“献媚”从“对立”向“统一”转化,由著文献媚发展为献媚与威慑并施:威慑中隐含着献媚,献媚中又隐含着威慑。  “威慑”与“献媚”合一,实为敲诈。近些年,媒体中的不良者,以负面报道敲诈之风甚嚣尘上。网上百度一下“媒体、敲诈”、“新闻、敲
期刊
时下的年轻人多赶时髦,像我这样常与文物打交道的未老先衰之人,也想借此并不时尚的媒体阵地来侈谈一下新生事物。可能会有些不合时宜,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文物界人士关注的问话题。主题词就是:"市场考古学"。那么,此“市场”指哪里,“考古”又何谓呢?我想以本人20多年来文物工作的实践试图说明一下,虽或不确,但敢为天下先。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活跃,人们长期禁锢的头脑被激活。过去从马海毛到章光101,到盘条,再到
期刊
2003年4月-6月,浙江省考古所和东阳市博物馆联合发掘了一座春秋末期的越国贵族墓。墓葬位于东阳市六石镇派园村一座名叫前山的小山之巅,其独特新颖的形制结构和大量玉石饰品的出土,都是这些年来越国贵族墓中的首次发现。    木椁墓室与石砌甬道相结合    发掘前墓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土,封土墩呈东西向椭圆形(长径36米、短径26米、中心最高处达4.7米)。封土全部经分层夯筑而成。发掘表明,这是一座平地起建
期刊
50年前,如果有人说他收藏了一件元青花瓷器,绝大数人都会不知所云。如今,元青花瓷器已成为收藏界追捧的热点。自从 “鬼谷出山”青花罐以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后,元青花瓷器更是藏界焦点。近年,不少藏友请我鉴定“元青花”,但可以说,这些“元青花”百分之九十九是现代仿品,只有极少数是真品,且真品多是些高足杯、鸟食罐之类的小品,大型重器凤毛麟角。     元青花瓷器的仿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其他
期刊
在艺术品市场,环碧堂和“堂主”李国胜可谓声名显赫。  李国胜是位商业天才。6岁时即开始易货贸易的实践:用烧饼换东西,再用东西换更多的烧饼。1966年,12岁的他贩卖毛主席纪念章。10年后,又倒腾起邮票。上世纪90年代初,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证券投资者。1994年秋,正在金融界纵横的李国胜与艺术品市场遭遇:在中国嘉德秋拍预展上,李国胜被美国画家陈逸飞《山地风》所震憾,并与朋友以286万元竞得,创当年
期刊
3月的纽约是亚洲艺术的春天。  一年一度的纽约亚洲周拉开了帷幕,作为主要活动的第12届纽约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于3月23至28日如期举行。此次博览会共有57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亚洲艺术交易商参展,再加上博览会周边大概100余家的会外展,纽约俨然成了亚洲艺术的百花园,百花争艳,热闹非凡。与往年一样,中国艺术品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巨头亦循例在亚洲周期间举行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期刊
曾几何时,“鉴宝”活动风靡了中国大陆的角角落落。门可罗雀的博物馆现状,丝毫没有影响芸芸众生对文化财富的憧憬。媒体上的“鉴宝”栏目、都市中的“鉴宝”集市、收费昂贵的“鉴定”培训班、规模不等的“鉴定”机构、形式各异的“鉴宝”俱乐部风起云涌,演绎着一幕幕财富神话。其中的核心人物——“鉴定专家”们,凭着万众瞩目的神奇手段,点石成金,指点着收藏投资的得失,勾画着热衷于“鉴定”活动的大众百态。  网络时代的今
期刊
有杂志把我美称为“独立的感受者”,现在我倒是很乐意接受这个雅号。从工作性质来讲,我是社科界的理论工作者,与文博界不沾边;从收藏的经历来讲,我只是爱好,对古代艺术的爱好,与故事多多的古玩商界不搭界。所以,出于职业道德和人格,我的“独立感受”是真正“独立”的。既如此,我想说的,也是痛快淋漓,绝不要看别人的眼色。     近10年间,中国的民间收藏大军迅速壮大,据说目前已达7000万之众。随着市场经济的
期刊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有限以及传世品数量稀少,长期以来不被人们认识,甚至一度认为元瓷粗糙。即使是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把一些明初洪武时期及明中期生产的较为粗糙的青花瓷器误定为元瓷。直到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约翰·波普先生结合收藏在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瓷器进行研究,指出14世纪(元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