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前的坚守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灶台,是祖母的舞台。
  ——题记
  我的祖母是从什么時候开始钟情于灶台的,我不得而知。时过境迁,但老宅上空氤氲的炊烟,我依然记忆犹新。
  老屋的灶台四四方方,中间一口圆铁锅从我记事起就稳稳地嵌在那里,高粱秆编成的锅盖,因常年水汽的熏蒸,比先前新编好的要沉上一倍。灶台西北角上贴着灶王爷,灶王爷每日里和气地注视着人们一天的劳作,静看人世间生生不息。灶台上方的土坯早已被熏得不是原来的颜色,一溜儿的黑,黑得油亮,黑得发光,一直黑到上方的屋角。一个长方形的烟囱穿过屋顶,朝蓝天吐烟,那灶就像爷爷的烟筒,吞烟吐雾。烧火的有干的树枝也有麦秆,抓一把塞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直到现在,家里举行祭祀,祖母仍会用大火蒸红桃粿、发糕,一个个敦实而又乖巧,带着大自然独特的香味在空中弥漫。火烧得旺的时候,在灶膛口窜动着,扑向早已被熏得黝黑的墙面,灶膛前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火花。火苗舔舐着锅底,也映照着祖母慈祥的脸庞。细密的汗水将祖母的头发粘在耳边,她一手忙活,一手撩撩发丝。当时家里穷,连个发夹也舍不得买。祖母站在灶台前,就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着,慈祥的脸庞如同一缕阳光,看上去很平静,很快乐。
  记忆中的灶台总是跟烤红薯联系在一起。放几个红薯到灶膛里,等飘出焦香的时候,红薯正在接受着火的熏烤,酝酿美味。取出烤好的红薯,火焰炙烤的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顾不了那么多,直接掰开就吃,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小时候最喜欢在冬天跟祖母争着守灶台,抢着吃红薯,祖母也不生气,一手揽着我,坐在灶台边,一边不忘添柴火。
  一转眼,祖母就这么老了。
  一转眼,我就这么长大了。
  那年,祖父病逝,留下祖母一个人在家中。父亲每次说要把祖母接到我们家里,祖母都毫不犹豫地拒绝,要么说自己在其他地方待不惯,要么说舍不得老屋的灶台,要么就说不想麻烦我们。总之,祖母似乎有着说不完的理由要留在这间老屋里、守在灶台身边。后来父亲与叔叔们也不再自讨无趣,让祖母去城里的话也没人再提了。
  灶台是祖母从她婆婆手中接管的,逐辈往上溯源,她们的这种传承关系不断延续。灶台把一代代主妇拴在一个宿命里,刷锅洗碗,生火煮饭……她觉得,一个女人站在灶台前是天经地义的,她永远站在她们那代人无法解脱的习惯和传统的枷锁里。
  我每次回家,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老屋。祖母一看见我回来了,就把我搂在怀里。一转眼,祖母就这么老了。她身体更加孱弱,因驼背而显得更加矮小。我搂着她,就像那么多年前她搂着我一样。她没有接受过教育,但她有比文化更重要的东西——坚守和传承。
  就像以前一样,我揽着她。坐在灶台前,看红色的火焰燃烧,听木柴“噼啪”燃烧的声音,吃烤得喷香的红薯……恍惚间,火焰从灶火门柔柔冒出,祖母沉浸在迷离里,享受着一种不可言语的娴静的美。我看到祖母勾起嘴角,浅浅的笑在祖母脸上绽放,也灿烂了我的童年。我把记忆封存,仿佛还是那个年纪,那个时候的自己,眼前的景象告诉我,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关于祖母与灶台,在悠长的岁月里,轻轻涤荡着涟漪。我在时光的长河,听到了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声音:是它,在呼唤啊。
  (指导老师:林培练)
  坚守一份时间赐予的力量
  审稿时,小编读到这篇文章,心中有些感动。这份感动从读第一句话开始,“我的祖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钟情于灶台的,我不得而知。”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小时候,母亲总说她不爱做饭,可她却做了一辈子的饭。和我一样感受的人也许还有很多,小时候,并不觉得家里饭菜的味道有多好,长大了,却觉得母亲做的饭菜是最独特的。
  在中国,灶台是个顶重要的物件,民间就供奉有灶王爷。很长时间里,我们对吃饭这件事极为重视。尤其在农村,家里有个做饭好的女人是很重要的。很多小孩子的童年记忆里一定有一种味道是祖母留下的。坚持做好每一餐就是祖母对整个家庭的付出,也是在坚守一份时间赐予的力量,她对你的爱通过一日三餐的味道深深植根于你的心底。(清扬)
其他文献
语文写作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经历尚浅、知识积累薄弱,常常存在词不达意、语言匮乏
随着外来电影的涌入,英文电影的字幕翻译是否能为影片传达其思想感情,是否能起到与目标观众沟通交流的作用是判断字幕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由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注重目的语观众的理解与感受,因此,以交际翻译作为指导,结合字幕语境、瞬时性、空间性及通俗性的特点,探析美国经典吸血鬼主题电影《暮光之城:暮色》的字幕翻译,以分析英译汉字幕翻译的质量显得尤为必要。作为外来电影的中文字幕翻译,译文应尽可能地道通俗,清晰通顺,以便目标受众能更好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信息,更好地感受影片所表达的情感。
近几年幼儿英语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很多机构和教材都会教授自然拼读。过去的英语教学都是音标为主,所以家长对于自然拼读了解不够透彻。该文针对自然拼读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教材,对此概念和体系进行介绍,希望能对家长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文章讨论了口译教材参考译文的笔译化现象。首先是廓清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并对笔译化现象进行了定义,然后从英汉口译和汉英口译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该笔译化现象。通过对参考译文的分析,总结出英汉口译译文的笔译化现象主要体现在过度使用了四字格、叠韵词、修辞手法等具有鲜明笔译化特色的技巧上;而汉英口译译文则过度使用了押头韵、长难句和语序颠倒的复杂句式。较之于口译译文,这些译文更像是反复斟酌的笔译译文。教材编者今后在编写或收录口译译文时,应注意突出其口语化特征,摆脱笔译译文的束缚。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每每读到雪,我都会想起那一张张照片,每一张都凝集了对雪最美的期待。  堂妹总是嚷着要看雪,然而苏州的冬天却很少下雪,偶尔飘落几点雪花,在屋脊上留下薄薄一层白纱,也算是瑞雪兆丰年了。  大雪飘飞,漫天飞舞,宛如一个个白色小精灵降落人间。人在清雪里,就像在一张大的纱帐里似的。如此唯美的场景,只在我的梦境中出现过。我也想看雪是如何把人間装扮成洁白的宫殿,如何把人装扮成纯洁
期刊
白云飘飘,蓝天悠悠,风轻柔地翻了个身,然后又轻柔地拂袖而去。在这风的沐浴中,我终于提笔,开始本周的写作训练。  老师刚布置任务,我就开始思考要写什么了。  那是一个雨天,老师布置作业时还没下雨。排队去吃饭时,雨就肆无忌惮地落向人间。我和同学共撑一把伞走向食堂,顺着路径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写作素材,可平日里熟识的无非是那花、那树、那草,那天也没什么异样,没有什么好看的,更没有什么好写的。空中的雨像被从
期刊
教师话语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话语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该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深入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环节,分析教师的语用特点,帮助和完善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进而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在已有认知中,写作从教学本质上来看能充分展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检验学生语言能力的写作考察形式也逐渐呈多样化。本文通过多年的三种题型的真题比较分析,了解到所有的模式都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程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转变写作模式是一种加快改进教学程序化、常规化到教学思辨化的过程。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在战火纷飞、尔虞我诈的战场之上,却从不缺乏热血青年,他们学以致用,一心报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胜利的曙光。  这是北京火车站,熙熙攘攘,四下整齐地排列着低矮的售票窗口,售票口外围着一道木栅栏。栅栏外是焦急等待的旅客,一个个抻着脖子盯着那个不大的售票窗口。是的,北京已经不安全了,他们要在军阀打到北京之前逃离这个是非之地。突然,售票窗口打开了,售票时间到了,大伙一拥
期刊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社会,而与农田与农人相伴随的,就是乡村.如果说现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原子,在过去,乡村就是一个社会的原子,是一个帝国最小的组成部分,是基本的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