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9月,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使传统的数学课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师道尊严"是神圣而伟大的,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而新课标却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一定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学生。那么新课改下教师改如何给自己定位呢?现在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学生提问时教师不敢介入。
在新课标的精神的指引下,面对已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还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很多教师都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的问题不是有老师提供的,而是学生自己的质疑,自己解决。这时教师怎样介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便成了许多教师最头疼的问题。
教学片断:二年级下册《统计》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开联欢会,你们会准备什么?
生:我们准备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生:我们准备买一些好吃的开联欢会。
生:我要在联欢会上唱歌。
生:我要跳舞。
......
听着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明知道这距离自己的预设相差很远,迫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保护",就是不知该如何处理,只好始终微笑的站在就一边,不断的重复着"你说"。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祈祷,希望能快一点说到正题上来,可是每到这时又往往使教学朝着"漫无边际"的方向发展。可想而知,这样涣散的没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效果能有多好?
误区二:小组合作时教师不知所措。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在数学课堂上被广泛采用。在这样的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而教师如何将自己合理的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便马上围成一堆,满教室的嗡嗡声盖过了一切。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是那么的热闹。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此时的好学生是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最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还有的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这样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这样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们在教师无力掌控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甚微。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定位的策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而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只是针对学生,也同样针对教师。我认为对于教师定位问题应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该出手时就出手,从从容容进课堂。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游离于我们预设的目标之外时,我可以通过实时的评价引导,让学生体面的放下手,使教学及时回到预设的目标。还用刚才提到的片段: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开联欢会,你们会准备什么?
生:我们准备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生:我们准备买一些好吃的开联欢会。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棒。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喜欢干什么的人最多呢?
我想这样老师及时的评价,就可以避免这样无效的生成干扰正常的教学了。我认为新课标提出的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但教师不应该是观众,教师应是参与者,对于学生脱离主线的发挥,我们应该从容面对"该出手时就出手"。
策略二:该借力时就借力,四两便可拨千斤。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进行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及其自我反思等,去构建数学概念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有把新知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有疑可问,有话可说。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同时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课堂上之所以学生举手踊跃、思维活跃,把课堂推向高潮,就是我能够合理借力,巧用知识迁移,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新课标的精髓就是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要实现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在这节课上,我只是发掘了学生的知识资源,当了一回向导而已。但是我却真正的体会到了"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策略三:该体验时就体验,事半功倍效率高。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主动探究,学会与人交流,是学生基本的素养。而这些素养是靠主体的实践活动逐渐获得的。因此,数学教育就应当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而不能只是将数学材料提供给学生,应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初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学生提问时教师不敢介入。
在新课标的精神的指引下,面对已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还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很多教师都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的问题不是有老师提供的,而是学生自己的质疑,自己解决。这时教师怎样介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便成了许多教师最头疼的问题。
教学片断:二年级下册《统计》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开联欢会,你们会准备什么?
生:我们准备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生:我们准备买一些好吃的开联欢会。
生:我要在联欢会上唱歌。
生:我要跳舞。
......
听着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明知道这距离自己的预设相差很远,迫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保护",就是不知该如何处理,只好始终微笑的站在就一边,不断的重复着"你说"。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祈祷,希望能快一点说到正题上来,可是每到这时又往往使教学朝着"漫无边际"的方向发展。可想而知,这样涣散的没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效果能有多好?
误区二:小组合作时教师不知所措。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在数学课堂上被广泛采用。在这样的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而教师如何将自己合理的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便马上围成一堆,满教室的嗡嗡声盖过了一切。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是那么的热闹。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此时的好学生是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最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还有的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这样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这样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们在教师无力掌控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甚微。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定位的策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而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只是针对学生,也同样针对教师。我认为对于教师定位问题应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该出手时就出手,从从容容进课堂。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游离于我们预设的目标之外时,我可以通过实时的评价引导,让学生体面的放下手,使教学及时回到预设的目标。还用刚才提到的片段: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开联欢会,你们会准备什么?
生:我们准备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生:我们准备买一些好吃的开联欢会。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棒。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喜欢干什么的人最多呢?
我想这样老师及时的评价,就可以避免这样无效的生成干扰正常的教学了。我认为新课标提出的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但教师不应该是观众,教师应是参与者,对于学生脱离主线的发挥,我们应该从容面对"该出手时就出手"。
策略二:该借力时就借力,四两便可拨千斤。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进行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及其自我反思等,去构建数学概念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有把新知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有疑可问,有话可说。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同时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课堂上之所以学生举手踊跃、思维活跃,把课堂推向高潮,就是我能够合理借力,巧用知识迁移,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新课标的精髓就是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要实现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在这节课上,我只是发掘了学生的知识资源,当了一回向导而已。但是我却真正的体会到了"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策略三:该体验时就体验,事半功倍效率高。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主动探究,学会与人交流,是学生基本的素养。而这些素养是靠主体的实践活动逐渐获得的。因此,数学教育就应当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而不能只是将数学材料提供给学生,应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初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