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书刊质量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日,小飞雪找小朋友玩去了。家中难得的安静。我开始修改一篇稿子,我的爱人Y翻阅外文资料,女儿春雨在一旁练习书法。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窗外传来。大抵这歌声引起了春雨的某种联想吧,歌声一停,她便抛出一个问题来:
  “爸爸、妈妈,你们谁听过‘颤动满心喜悦的男中音’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啊?”
  “?”开始,我和Y似乎都没听明白,怔了一下;待恍然有所悟,不禁相视大笑起来。Y刚喝了一口茶水,没来得及下咽,一古脑儿全喷了出来。
  其实,这算什么新鲜!春雨是初中学生,她们班的同学经常有这类奇里古怪的佳作。所以,我故意板起面孔说:“哼,谁想得出这个‘绝妙好辞’,谁准说得出那是什么声儿,去问你的贵同学好了!”
  不料,春雨却不服气:“唷,光兴我们同学能‘有所创造’,就跟你们编辑毫无关系吗?”
  我一听话里有话,忙说:
  “嗬,火气好象还不小。好,说说,我倒想听听这跟我们编辑有什么关系。”
  春雨说:“真的,妈妈,这不是我们同学作文本上的,而是白纸黑字印在书上的!”
  Y在一旁打圆场:“唉,现在不合格的非正规出版物不少啊!”我不由得点了点头。
  春雨呢,走了,到里屋去了。我刚提起笔准备接着改稿,她又来了,手里拿着一本书,还有她的读书笔记。
  “这不是非正规出版物,而是我们国家的正式出版社出的。”春雨理直气壮地说,接着,她翻开读书笔记:“瞧,不单那男中音的形容词令人难以琢磨,还有什么‘忧柔寡断’、‘垂手可得’、‘淹淹一息’……”
  我们一看这本书的封面,是:《科学的春天》,北京出版社出版。Y接过书来,翻了翻版权页和目录,说:“一九七九年七月版。……哟,就是《光明日报》介绍过的科学家报告文学集!”
  这时,我们面面相觑。谁也没笑,谁也笑不出来。春雨可“将”了我们一“军”:她要求我们把这本书中的错误之处给她一一指出;否则,将来她若是错别字连篇、语病泛滥,——照她的话说——我们都“罪责难逃”。看来,我们只好替出版社为第二代制“勘误表”了。
  我们粗略地翻阅了一下,这本三百余页的书中,错别字、生造词、语病、标点符号错误、“的”、“得”、“地”使用混乱,以至常识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之类,竟达七十余处。附举例若干于后:
  〔错别字〕
  “附和”误为“附合”(见18页)
  “心理”误为“心里”(见29页)
  “浏览”误为“流览”(见55页)
  “势不可当”误为“势不可挡”(见90页)
  “汗流浃背”误为“汗流夹背”(见177页)
  “天旋地转”误为“天眩地转”(见330—331页)
  〔生造词〕
  “沉思熟虑”(见142页)
  “狰笑”(见161页)
  〔语病〕
  “……在他的胸膛里燃起了通明的火光,……”(见62页)
  “……病情……复发”(见177—178页)
  “……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见179页)
  “……周总理曾经把这感染过无数心灵的微笑,也感染了他们!”(见210页)
  “……手术后,麻醉药过去了,伤口剧痛难忍,……”(见294页)
  〔标点符号错误〕
  “……可又不知说什么好?……”(见12—13页)
  “……批评了:‘这不是墙?你不应该让它挡住,……”(见63页)
  “他耐心地教他们怎么搞调查,……甚至怎么种地,等等,有人就不以为然。不认为这是科研工作,一来就……”(见272页)
  〔“的”“得”“地”使用混乱〕
  “弟弟的志气,远远比自己了解得要高、要大!”(见10页)
  “……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见31页)
  “……要务必讲的通俗,……”(见183页)
  “……小卧车,把……停车场塞的水泄不通。”(见195页)
  〔常识性差错〕
  “两种不同‘网’的动物”(见40页)
  “不同‘网’的远缘动物”(见41页)“网”为“纲”(class)之误。
  “白俄人”(见22页)为“白俄”之误。
  〔技术性差错〕
  31页倒数第七行和205页倒数第四行,均不应顶格(另起行应缩进二字)。
  “他们随校迁往昆明,毕业后,他们都留校当助教,后随校迁往昆明,……”(见204页)
  “科学大会”误为“科技大会”(见305、306、334页)
其他文献
读《艾青诗选》    有位青年告诉我:“诗坛出现了一位新秀,他的名字叫艾青。”听到这近乎笑话的“消息”,我的心腾起了复杂的感情:它是灼痛的;但也是欣悦的。艾青——这位曾在黑暗的旧中国,执着地追求光明的诗人,这位曾把他的爱情献给了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热情地讴歌过祖国的光明和幸福、胜利和喜悦的诗人,这位曾在中国新诗发展中作过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声誉而被称为中国当代的“诗坛泰斗”的诗人,二十多年来,象鱼化
期刊
谈肖伯纳剧中的一种人物    把肖伯纳的几个剧本重温了一遍。觉得肖是有胆识的。在英国,对他的剧作表示称赞者固然大有人在,斥责者也不乏其人。为什么?原因之一,不能说与他爱讲尖刻话没有关系。但是,他说的往往是直话、真话。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的确不很公允。说假话者安然无事,说真话者反倒招祸。仔细想去,这其中也并无多深的奥妙,不难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真话之所以有时为“错”,正因为它是真话;假言之所以一时貌似“
期刊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最为重要的几位大作家之一,尽管他的风格、流派,正如举世所有大作家一样:有人对它特别喜爱,有人对它特别不爱,郁达夫作品也难逃这一规律之外。对于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中外评者一例公认的。正因其如此,建国前出作家文集、选集,郁达夫总在其列,建国后茅盾同志主编“中国新文学选集”二十四种,在已故作家的十二种中,第三种就是《郁达夫选集》。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版《郁达夫
期刊
在伟大的“五四”文学革命带来的新诗运动中,人们熟知的诗人,除了郭沫若、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谢冰心……大概很少听到的,还有一位戴望舒。  戴望舒,学名朝,浙江杭县人,于一九O五年出生在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里。一九二三年在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肄业。一九二五年转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同年肄业于该校法科。一九二六年,适值革命高潮,遂与同学施蛰存、杜衡、刘呐鸥从事革命文艺活
期刊
杜甫著名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主张多读书,获得作诗的自由。清人郑板桥的主张却相反:“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认为读书多了,思想受束缚,作了别人的奴隶。其实他们都是对的,这是两种读书功夫不同的人。《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反复揣摩、领悟彻解,则读破万卷书,是学而能思,故能独立行走,登峰造极。如果你仅是泛观博览,思的功夫欠缺,就摆脱不了依
期刊
一九七八年十月,《大公报在港复刊卅周年纪念文集》上册里刊载了钱钟书同志的新著《管锥编》选录五篇,引起了国内外学人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现在,这部巨著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计百余万字。听说这部著作是五、六年前钱钟书同志大病之后,耽心自己不再能从事著作,急于争取时间,“和死亡赛跑”,带病将他多年来刻苦读书、潜心钻研的部分读书笔记整理而成的。那时候,“四人帮”横行霸道,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十分猖獗,扼杀学术
期刊
黄玛赛和她的自传    在西班牙,黄玛赛是中国问题的权威。  黄玛赛的父亲黄履和,浙江余杭人,是清朝驻西班牙公使,一九○一年与比利时贵族勃罗特小姐结婚,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呐定,次女即玛赛。  玛赛生于一九○五年,随父在马德里公使任上受的童年教育。辛亥革命后,黄履和于一九一三年奉调回国,在外交部任职,全家回到北京,定居东城遂安伯胡同,后迁居东总布胡同。  在北京,玛赛与其姊呐定同在法国教会办的圣心学
期刊
南宋有两位女词人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是李清照(1084—约1151),一是朱淑贞(生卒年不详)。李有《漱玉词》,朱有《断肠词》。朱氏所嫁非人,终生愁苦。李氏家庭生活起先是较幸福的,但金兵入侵,政局变乱以后,丈夫病故,种种忧患在折磨她,终于郁郁死去。  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是宋代有名藏书家及古文物鉴赏家。赵明诚的《金石录》,闻名于世,书后有李氏的序,兹摘录如下:    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德甫(按即
期刊
不久前,我见到了日本京都雄浑社近两年来新出版的几本《郭沫若选集》。当翻阅这几本采用最新的译文和印刷装帧都非常精美的选集时,我就感觉到这套选集的出版,正好表达出了日本人民对郭沫若的深厚敬爱的感情。  我们知道,郭沫若在他的一生当中,曾经在日本度过了两个长长的十年:第一个十年从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三年,是他留学的十年;第二个十年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是他亡命的十年。在这两个十年当中,他把日本看成是他
期刊
蒋光慈编《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    值此“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深深地缅怀着左翼文艺运动创始期开辟草莱的拓荒者们,其中许多志在前驱的左翼作家,为创立、拓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贡献了青春、热血以至生命,他们的名字应该用金字刻在中国文学史上。  鲁迅曾极其悲愤地写道:“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