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各级各类体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而且形式丰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如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拟上课等等教学研究活动,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蓝本。但对一节课中的“第二教材”或称“辅助教材”(相对主体教材而言)的探讨与处理,往往处于漠视或边缘化状态,甚至在认识层面上走入了误区。为此,笔者就“补偿性体能教学和课课练”的区别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补偿性体能是指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的体能。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两者都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达到提高技术或身体素质的目的。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关联的,但仔细推敲研究发现,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和不同的。
一、基于教学目标,区分练习目的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以技术动作为基础,为了保障学生更顺利快捷高效地掌握动作技术而设计的一系列练习。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动作为出发点,所设计出的练习都是以这个出发点为初衷,围绕技术动作而做出的一系列体能练习。教学目标很明确,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为最终目的,所有的体能练习都是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它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目的更明确,指向性较强。
课课练是针对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而设计出的身体练习手段。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身体素质练习,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课课练的目的是发展身体素质,较补偿性体能来说,它更注重全面发展,针对性和目的性没有补偿性体能集中专一。但课课练却比补偿性体能教学发展个体身体素质和体能的效果要好,这方面的针对性较强。
以蹲踞式跳远为例:设计补偿性体能练习时,教学应侧重学生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为主,可以设计一些专项性的身体素质练习。如:起跳时要求学生摸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以解决学生的起跳角度问题;落地时要求学生脚触到沙坑里的标志物,以解决学生收腹举腿的问题。而课课练教学时就不必考虑这么多技术细节,课课练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爆发力和腰腹力量等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和补偿性体能教学设计完全不一样。
二、根据实际效果,区分教学对象
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对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统一的练习内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进入到改进与提高技术的阶段,如果这时候还一味地让学生重复练习,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技术动作的,而且效果也适得其反。同样道理,如果不考虑还未掌握前面技术动作的学生,不顾实际情况而进行后续练习,效果也是低微的,甚至是危险的。所以,补偿性体能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技术动作情况进行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
课课练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这样设计出的练习更多的考虑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不会存在学生接受不了的情况。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会因为个别几个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而改变练习内容。而且这种练习大多数是较容易掌握和练习的,学生基本都能完成。所以说课课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进行的一些基础性的统一练习。
例如,在侧手翻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直臂顶肩的练习环节,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初始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该技术动作,但还有小部分学生未能掌握。这时,教师就应该让这小部分学生继续进行直臂顶肩练习,其他同学进入下一环节练习。如果不顾这小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强调全体学生都进行下一环节练习,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来说,接下来的练习他们就很难掌握了,甚至在练习中还容易出现危险状况。假如这堂课进入课课练阶段,练习内容是提高学生上肢力量,那全体学生都应该进入上肢力量练习,就不会因为这小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直臂顶肩动作而不允许其进行上肢力量练习。这就是两者练习对象范围的明显区别。
三、着眼主次地位,区分目标指向
补偿性体能练习的形式是比较有技术针对性的,它的练习内容相对来说较具体细化,毕竟针对某个技术动作环节时,这时候已经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环节了,相应地也会设计一些技术性较高、动作要求较细的练习形式。而且技术教学应该是每堂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也会较长,一般都会贯穿主体教学过程,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段。实际教学都是在课堂的中间主要时间段,或是紧跟技术教学之后的辅助练习阶段。
课课练是以提高学生全面身体素质为目的,大多练习形式都是以基本的身体练习为主,例如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这样的练习形式以“大而全”来概括也不失为过。毕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很少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一项很细小的身体部位或技能练习,这样也不适合全体学生练习。体育锻炼的特性是越细小、细化的练习,对个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要进行集体性的体能训练,势必是一些大而全的练习形式。而且课课练一般都是在课堂的中后期阶段进行练习,都是当整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结束后,作为一个辅助提高功能的练习出现在课的后期阶段,相对主体教学内容,它属于一个次要位置。
例如前面提到的蹲踞式跳远案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起跳角度,而安排了专项性较强的“起跳后摸高处标志物”这样一个练习。这个练习应该说是一个较精细化的练习形式,而且它应该紧跟起跳教学环节之后出现,不会出现在课堂的后期阶段。而这堂课假如有下肢力量的课课练内容,它应该是等主体练习内容结束后,以一些跳跃性练习内容在课堂的后期阶段进行,绝不会喧宾夺主,出现在主体教学时间段里。
四、注重兴趣培养,区分教学时间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为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技术动作,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他们更乐于去进行这样的练习。从需求层面来说,这样的练习更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项目,他们会更主动积极地投入练习。而且补偿性体能练习出现在课的主题教学时间段,这时学生精力、体力和兴趣都还保持在高水平,对练习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情绪状态,这时候的练习效果也是最好的。
课课练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一项每堂课都必须执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先抛开练习内容不说,如果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某一项练习,学生的兴趣会高吗?还有,课课练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选择的练习相对都是些较枯燥、运动量大和强度高的内容。再者,课课练出现在课的后期阶段,学生的体力和兴奋性都有所下降,再进行这样的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兴趣还能高吗?所以,学生会出现抵触课课练这样的练习内容,达到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在篮球快速运球的练习中,课中安排一些快速跑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学生会很乐意地参与到练习中来。一旦到了课课练阶段,让学生进行速度练习,学生就完全没有兴趣了,只是机械地执行教师布置的练习,兴趣和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述所,补偿性体能教学和课课练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但细细剖析后,它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体育教师在运用这两个教学手段时,要清晰明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浙江省温岭市城北小学 317500)
补偿性体能是指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的体能。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两者都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达到提高技术或身体素质的目的。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关联的,但仔细推敲研究发现,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和不同的。
一、基于教学目标,区分练习目的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以技术动作为基础,为了保障学生更顺利快捷高效地掌握动作技术而设计的一系列练习。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动作为出发点,所设计出的练习都是以这个出发点为初衷,围绕技术动作而做出的一系列体能练习。教学目标很明确,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为最终目的,所有的体能练习都是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它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目的更明确,指向性较强。
课课练是针对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而设计出的身体练习手段。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身体素质练习,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课课练的目的是发展身体素质,较补偿性体能来说,它更注重全面发展,针对性和目的性没有补偿性体能集中专一。但课课练却比补偿性体能教学发展个体身体素质和体能的效果要好,这方面的针对性较强。
以蹲踞式跳远为例:设计补偿性体能练习时,教学应侧重学生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为主,可以设计一些专项性的身体素质练习。如:起跳时要求学生摸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以解决学生的起跳角度问题;落地时要求学生脚触到沙坑里的标志物,以解决学生收腹举腿的问题。而课课练教学时就不必考虑这么多技术细节,课课练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爆发力和腰腹力量等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和补偿性体能教学设计完全不一样。
二、根据实际效果,区分教学对象
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对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统一的练习内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进入到改进与提高技术的阶段,如果这时候还一味地让学生重复练习,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技术动作的,而且效果也适得其反。同样道理,如果不考虑还未掌握前面技术动作的学生,不顾实际情况而进行后续练习,效果也是低微的,甚至是危险的。所以,补偿性体能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技术动作情况进行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
课课练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这样设计出的练习更多的考虑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不会存在学生接受不了的情况。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会因为个别几个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而改变练习内容。而且这种练习大多数是较容易掌握和练习的,学生基本都能完成。所以说课课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进行的一些基础性的统一练习。
例如,在侧手翻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直臂顶肩的练习环节,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初始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该技术动作,但还有小部分学生未能掌握。这时,教师就应该让这小部分学生继续进行直臂顶肩练习,其他同学进入下一环节练习。如果不顾这小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强调全体学生都进行下一环节练习,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来说,接下来的练习他们就很难掌握了,甚至在练习中还容易出现危险状况。假如这堂课进入课课练阶段,练习内容是提高学生上肢力量,那全体学生都应该进入上肢力量练习,就不会因为这小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直臂顶肩动作而不允许其进行上肢力量练习。这就是两者练习对象范围的明显区别。
三、着眼主次地位,区分目标指向
补偿性体能练习的形式是比较有技术针对性的,它的练习内容相对来说较具体细化,毕竟针对某个技术动作环节时,这时候已经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环节了,相应地也会设计一些技术性较高、动作要求较细的练习形式。而且技术教学应该是每堂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也会较长,一般都会贯穿主体教学过程,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段。实际教学都是在课堂的中间主要时间段,或是紧跟技术教学之后的辅助练习阶段。
课课练是以提高学生全面身体素质为目的,大多练习形式都是以基本的身体练习为主,例如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这样的练习形式以“大而全”来概括也不失为过。毕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很少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一项很细小的身体部位或技能练习,这样也不适合全体学生练习。体育锻炼的特性是越细小、细化的练习,对个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要进行集体性的体能训练,势必是一些大而全的练习形式。而且课课练一般都是在课堂的中后期阶段进行练习,都是当整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结束后,作为一个辅助提高功能的练习出现在课的后期阶段,相对主体教学内容,它属于一个次要位置。
例如前面提到的蹲踞式跳远案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起跳角度,而安排了专项性较强的“起跳后摸高处标志物”这样一个练习。这个练习应该说是一个较精细化的练习形式,而且它应该紧跟起跳教学环节之后出现,不会出现在课堂的后期阶段。而这堂课假如有下肢力量的课课练内容,它应该是等主体练习内容结束后,以一些跳跃性练习内容在课堂的后期阶段进行,绝不会喧宾夺主,出现在主体教学时间段里。
四、注重兴趣培养,区分教学时间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为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技术动作,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他们更乐于去进行这样的练习。从需求层面来说,这样的练习更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项目,他们会更主动积极地投入练习。而且补偿性体能练习出现在课的主题教学时间段,这时学生精力、体力和兴趣都还保持在高水平,对练习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情绪状态,这时候的练习效果也是最好的。
课课练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一项每堂课都必须执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先抛开练习内容不说,如果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某一项练习,学生的兴趣会高吗?还有,课课练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选择的练习相对都是些较枯燥、运动量大和强度高的内容。再者,课课练出现在课的后期阶段,学生的体力和兴奋性都有所下降,再进行这样的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兴趣还能高吗?所以,学生会出现抵触课课练这样的练习内容,达到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在篮球快速运球的练习中,课中安排一些快速跑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学生会很乐意地参与到练习中来。一旦到了课课练阶段,让学生进行速度练习,学生就完全没有兴趣了,只是机械地执行教师布置的练习,兴趣和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述所,补偿性体能教学和课课练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但细细剖析后,它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体育教师在运用这两个教学手段时,要清晰明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浙江省温岭市城北小学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