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体会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合理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他们易树立信心,奋发向上,愉悦发展。
  二、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信息的发出、接受、消化、反馈等多个环节组成。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便导致反馈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古诗《十五从军征》时,要求差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优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悄,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
  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三、备课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保证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比如教学《观沧海》这首诗;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默写这首诗;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3.理解诗歌独特的构思艺术,学习“歌以咏志”的手法。这里教学目标1、2面向全体同学,教学目标3则面向好的学生。
  四、作业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完成。若统一要求,不仅使教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长期下去,会造成优生感到简单而课内无所事事,纪律涣散,学习兴趣降低;差生则感到负担过重不能按时完成,留下作业的尾巴,逐步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差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1/2,即完成大部分墓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2/3,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五、评价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要全班学生达到优生的标准,就会使中、差生与这一标准之间的差距太大,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如采用难易程度等不同的A、B、C语文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对应选择。这样,就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各自的标准差距水平大致相同,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之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更高一层面上产生新的需要、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目标,并用更高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要求他们。对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我一方面要认同,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人的认识差异和学习情感差异的必然结果。同时,我要激励他们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制定改进和矫正的计划,早日达到相应的标准,甚至更高的标准。尽管时间上比其他同学有些滞后,但最终的结果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羞础。
  分层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它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的加快,从而使大批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向城市务工。他们抛家舍业、舍妻弃子,从而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儿童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护,容易出现安全、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如何使悲剧不再发生,怎样使留守儿童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得到幸福的生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枯田的浇灌”  留守儿童有由于长
期刊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表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文道结合”已成为发挥语文学科教育性的一条公认的正确途径。我们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
期刊
一、和谐相处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学生的眼里,尤其是班主任与科任老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与学生密切接触,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这要求班主任要增强公关意识,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与科任老师和谐相处,团结一致,最基本的是要与科任老师建立朋友关系,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和谐交谈往来,互相帮助,密切配合,促进教学活
期刊
语文教学在步入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之后越发为“急功近利”的中考、高考所取代,语文成了挥之不去的鸡肋。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霸权主义——数理化,帝国主义——英语的狂轰滥炸的浪涛声中堙没了,艰难地传递着几千年的人文关怀,艰难地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语文课堂教学也演变成了认识几个生字词、分分段、理解几个问题等等。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语
期刊
诵读教学是诗歌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诗歌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诗歌鉴赏、诗歌创作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教学的主体部分。对课文的分析日益详尽,日益精彩;结构分析日益条理化,板书也日益专业化。这些分析越来越能够让学生看到课文的妙处。学生们听完课往往禁不住咋舌赞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实在是经典,实在是美妙。然而,阅读教学往往就到此为止。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还应该再往前迈一步,多问问学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美妙的语言,和经典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呢?但
期刊
信息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按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途径,以达到自身最佳学习状态,这些特点是传统教学教师难以达到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寻找有效利用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有经验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如何确定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位置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主要职能由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进行,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很快,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基本素养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问及今后打算做什么时,很多回答都是“不知道”。这让家长无所适从,也让教师莫可奈何。所以必须加强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转变教师观念,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德育在农村初中教育中
期刊
现今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有不少中学生不知道晏殊,也不知道温庭筠;不懂李商隐的朦胧,也不懂刘禹锡的深沉; 想象不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恬淡;更体会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凉……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蕴含丰富、语言凝炼、气象万千的古典诗词提不起兴趣来呢?  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古典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期刊
首先,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取材于学习和生活,让作文再现学生的生活经历。  众所周知,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社会生活,所有的创作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都是无病呻吟。初中的学生也是这样,背离了这一规律,初中学生的作文就只能是机械地摘抄句段的竞赛。  其实,初中生作文有着广泛的取材范围,如:与父母、朋友、老师、陌生人的交往经历等等。在这一系列的交往过程中,都曾发生过许多让学生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