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定位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法治观念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本文从“学情分析精准到位,课前准备充分细致”、“厘清‘教材中的法’,找准法治教育目标定位”、“开发拓展法治教材,为课堂引入活水源头”、“活用教学策略,演绎法治灵动课堂”、“注重学生知行转变,促进学生行为提升”五个方面,以《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在课堂上如何切实有效地浸润法治意识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法治意识;学情分析;目标定位;开发拓展;教学策略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改版,不仅教材内容进行全新编写,课程名称也统一改称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说明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关注道德教育教学,更突出了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特别是法治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发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小学课堂以来,老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合适的教学实践。但是,法治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难题: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法治观念通俗易懂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整合法治内容,灵活选取形象生动的教学策略,让法治意识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一、学情分析精准到位,课前准备充分细致
课前,我对《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教材和教参进行了精心的研读,基于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切实有效。守规则懂礼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尚处在孕育萌芽时期,他们的行为多是模仿成人行为或自身利益来决定的。小学生在集体活动、值日、收发作业等情况下存在因不懂规则而造成的秩序混乱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在公众场合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时时处处守规则的好习惯,显得十分必要。但是规则是抽象的,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小孩子,学生就不太能接受,因此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在课堂的诸多环节中创设了真实的场景让孩子们来体会和领悟排队规则,如创设做操、接水喝、上洗手间、做游戏等真实的排队场景,帮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和认同规则。
二、厘清“教材中的法”,找准法治教育目标定位
现在的统编教材致力促进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的转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往往不是显性展现的,而是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正如课程专家所指出的,“道德与法治”并非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生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法治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梳理和拓展法治教育内容,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为合理制定法治教育目标奠定基础。这需要我们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简单背法律条文、讲解法律案例的观念。我在精心钻研本课教材和教参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确定了相应的法治教学目标: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排队规则,感受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我们知道,规则意识就是法律意识的启蒙。由此可见,与以前那种传统的以讲授犯罪的可怕性让青少年不敢违法犯罪的所谓“法制”教育的模式相比,现在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更加深入人心。
三、开发拓展法治教材,为课堂引入活水源头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材中却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教材呈现的内容大都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活动、引起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建构的范例,这些范例通常以几张图画和几句文字说明简单呈现,因此资料的整合拓展在德法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到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料,真正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从品德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还是学生资源、教材资源等,只要与教学有关的,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大家排好队》这课中,课本教材中只设计了让学生思考遇到老人、中途离开队伍打电话的人、急着上卫生间的人时该不该礼让,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补充,问学生如果排队时还遇到残疾人、孕妇、抱小孩的、重病人该不该礼让,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遵守排队规则和礼让特殊人群并不矛盾,从而感悟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又如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小朋友在校园中做钻山洞的游戏、排队做操的生活学习场景,让孩子们认认生活中见过的排队标志等,孩子们意识到原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排队的场合。可见,我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了精心地选用,给我们的道法课堂引入了源头活水。
四、活用教学策略,演绎法治灵动课堂
本课堂中,我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由讲者、说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活泼性,体现了教学新理念,使静态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教学。课始,我先让学生观看“钻山洞”的游戏录像,一下子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为了更加安全、文明地生活,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要一起排好队”这个主题;接着采用在课堂上排队做操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在排队时要留有安全距离;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两难问题辨析、小博士录音介绍“一米黄线”、玩钻山洞游戏、唱排队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成就了一个有序有神、有声有色的生动课堂。课堂上,教与学自然融洽,师生相处温暖,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治常识,经历了法治意识的无声浸润。
五、注重学生知行转变,促进学生行为提升
知情意行是我们进行道法教学的四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实践性”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课程性质。本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实践和解决疑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本课中,我能夯实“知”的基础,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能够付诸行动。学生通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怎样才能排好队的要求,那就是在排队时要做到留有距离、先来后到、礼让他人、看清标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排好队,才能确保我们的安全,才能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平、文明、有序,这样就把排队的抽象规则具体化了,从而让学生能做到行有方向,所以我们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做钻山洞游戏时井然有序,领完神秘礼物后能自觉排好队回到位置,说明孩子们通过课堂学习已把排队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须以教材为范例,因校因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浸润法治意识、培养法治观念,从而实现小学生法治教育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法治意识;学情分析;目标定位;开发拓展;教学策略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改版,不仅教材内容进行全新编写,课程名称也统一改称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说明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关注道德教育教学,更突出了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特别是法治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发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小学课堂以来,老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合适的教学实践。但是,法治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难题: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法治观念通俗易懂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整合法治内容,灵活选取形象生动的教学策略,让法治意识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一、学情分析精准到位,课前准备充分细致
课前,我对《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教材和教参进行了精心的研读,基于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切实有效。守规则懂礼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尚处在孕育萌芽时期,他们的行为多是模仿成人行为或自身利益来决定的。小学生在集体活动、值日、收发作业等情况下存在因不懂规则而造成的秩序混乱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在公众场合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时时处处守规则的好习惯,显得十分必要。但是规则是抽象的,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小孩子,学生就不太能接受,因此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在课堂的诸多环节中创设了真实的场景让孩子们来体会和领悟排队规则,如创设做操、接水喝、上洗手间、做游戏等真实的排队场景,帮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和认同规则。
二、厘清“教材中的法”,找准法治教育目标定位
现在的统编教材致力促进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的转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往往不是显性展现的,而是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正如课程专家所指出的,“道德与法治”并非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生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法治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梳理和拓展法治教育内容,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为合理制定法治教育目标奠定基础。这需要我们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简单背法律条文、讲解法律案例的观念。我在精心钻研本课教材和教参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确定了相应的法治教学目标: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排队规则,感受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我们知道,规则意识就是法律意识的启蒙。由此可见,与以前那种传统的以讲授犯罪的可怕性让青少年不敢违法犯罪的所谓“法制”教育的模式相比,现在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更加深入人心。
三、开发拓展法治教材,为课堂引入活水源头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材中却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教材呈现的内容大都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活动、引起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建构的范例,这些范例通常以几张图画和几句文字说明简单呈现,因此资料的整合拓展在德法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到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料,真正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从品德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还是学生资源、教材资源等,只要与教学有关的,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大家排好队》这课中,课本教材中只设计了让学生思考遇到老人、中途离开队伍打电话的人、急着上卫生间的人时该不该礼让,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补充,问学生如果排队时还遇到残疾人、孕妇、抱小孩的、重病人该不该礼让,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遵守排队规则和礼让特殊人群并不矛盾,从而感悟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又如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小朋友在校园中做钻山洞的游戏、排队做操的生活学习场景,让孩子们认认生活中见过的排队标志等,孩子们意识到原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排队的场合。可见,我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了精心地选用,给我们的道法课堂引入了源头活水。
四、活用教学策略,演绎法治灵动课堂
本课堂中,我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由讲者、说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活泼性,体现了教学新理念,使静态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教学。课始,我先让学生观看“钻山洞”的游戏录像,一下子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为了更加安全、文明地生活,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要一起排好队”这个主题;接着采用在课堂上排队做操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在排队时要留有安全距离;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两难问题辨析、小博士录音介绍“一米黄线”、玩钻山洞游戏、唱排队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成就了一个有序有神、有声有色的生动课堂。课堂上,教与学自然融洽,师生相处温暖,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治常识,经历了法治意识的无声浸润。
五、注重学生知行转变,促进学生行为提升
知情意行是我们进行道法教学的四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实践性”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课程性质。本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实践和解决疑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本课中,我能夯实“知”的基础,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能够付诸行动。学生通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怎样才能排好队的要求,那就是在排队时要做到留有距离、先来后到、礼让他人、看清标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排好队,才能确保我们的安全,才能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平、文明、有序,这样就把排队的抽象规则具体化了,从而让学生能做到行有方向,所以我们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做钻山洞游戏时井然有序,领完神秘礼物后能自觉排好队回到位置,说明孩子们通过课堂学习已把排队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须以教材为范例,因校因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浸润法治意识、培养法治观念,从而实现小学生法治教育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