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不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设定了不同的目标,更强调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以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略述自己的一孔之见。
  须知兴趣即良师
  很难设想,一个对阅读毫无兴趣的人,仅凭毅力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即便完成,可以想见,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事倍功半。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的还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比如第一学段,教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内容健康的小故事,到了第二、三学段,则可以引导学生看些积极向上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孩子们看懂了,就会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二是形式的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讲一讲、演一演、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还可以伴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声,接受音
  乐的熏陶。假以时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也就会成为孩子的主要生活方式,好的阅读习惯也自然会得以形成。
  好书不厌百回读
  苏东坡在劝勉落榜秀才安淳时写了几句诗:“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好书要反复读,深思多虑,敢于质疑问难,用脑子读书,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简言之,要多读多复习,同遗忘作斗争,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常读常新,不断巩固阅读成果。“百回读”的“读”还不妨理解为“出声的读”。“出声的读”即“朗读”。和默读一样,朗读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些作品,比如诗、词、歌、赋之类,只有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反复诵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品出它的意境,读出它的味道来。同时,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在“读”中形成。
  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重点,许多学生因为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识字、写字过不了关,导致阅读障碍,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很快成为后进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对吸引学生持久注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坐”字时,课件出示一个土坡上坐着两个人的画面,渐渐演变成一个“坐”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把握,丰富了汉字文化内涵。教写生字时,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汉字的书写过程,那流动的笔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上适当的讲解,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正确的书写笔顺深深烙印在心中。当学生仿写生字有进步时,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当众表扬、评价,及时对作业作开放性反馈,对全班学生有激励作用。
  不动笔墨不看书
  在阅读过程中,许多新知识新的信息往往一晃而过,稍纵即逝,倘不及时记下来,时过境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大量的新信息难免随之流失。对此,徐特立先生深有感触,他向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习惯时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这里的“笔墨”当是口而诵、心而思、手而写的结晶。阅读时动笔墨,可以喻为春种夏锄后秋收。那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阅读陋习徒然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边读边勾画圈点,遇到新词生字,随手查阅词典,注上字音词义。勤作笔记,随手批注,记下联想感悟,抄写名句美段,或摘其要点,或取其精华。这样,阅读的成果就会得以巩固。
  精心细读慢吞咽
  阅读讲求心境。心浮气躁,杂思不断,是很难把书读下去的。往往读了半天,却不知所云。所以,阅读必须平心静气,沉下心来。这既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大凡公共阅读场所,多写有斗大的“静”字,“静”既是对周遭环境的要求,也指阅读时需要恬静的心境。比较起来,后者更重要。因为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不心猿意马而专注于阅读。只有专注的勤奋,才能让大脑在加工和接受信息时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阅读还要讲求效果,不要贪多求快,要细嚼慢咽,注意消化吸收。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并不适宜初涉人世阅历不深的孩童。对小学生而言,阅读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朱熹曾提出“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要求。所谓“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就是它的注脚。凡阅读,一字一句都务必弄清它的含义,一点一滴把书中的精华采撷出来,尔后细吞慢咽,仔细品味,逐渐消化吸收,积存在大脑的记忆仓库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平时一点一滴似乎微不足道,但“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常年累月,自然可以形成知识的“深潭”。
  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涉及阅读过程的方方面面,远不是这样一篇小文所能“一网打尽”,全部涵盖的,只能是管中窥豹,仅见一斑。比如制订阅读计划,比如系统阅读,比如阅读姿势、用眼卫生等等,都应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范畴。而由于篇幅的关系,却未曾一一论述。
  最后要提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反复引导,不断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受益终身。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中学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课堂教学,才能推进中学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只有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中学教学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各
期刊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基本是“听讲、背诵、联系、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
期刊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改革之路该走向何方?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出作文虚假浮躁、贫乏狭窄的天地,实践探究出真知,我认为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贴近生活,在教学环境上变虚假为真实。   语文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有了鲜活多样的生活基础,作文方能摆脱假大空,避免闭门造车,真实地反映生活,还原生活,唯有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作文才能洋洋洒洒,作文有骨有肉有血才能打动读者,启迪别人,这才是
期刊
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源泉,在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有意识、有系统的培养和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这种想象力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住以下四个要点。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灵活运用教材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如何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文章、句子,甚至一个词汇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个关键点。   (一)
期刊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以下是任教近几年来,我的关于“如何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总结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  一、做学生朋友,创和谐师生关系。  九零后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行为随意不羁,崇尚的多数为非主流或一切新鲜的事物。正值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还在正确区分是非美丑的边缘徘徊,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尽
期刊
“学法”即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学习中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研究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学生如果学而得法,就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那种只是培养应考“宠儿”的教学观,引导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学习,以适应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一、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   
期刊
摘要 激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有意地利用相关事物激发引导学生并使之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一种教学方法,也称为激情法,它能有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关键词激活情感教育高潮激发引导  让学生热爱语文,有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学极重要的情感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感目标越来越被重视,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已是课
期刊
摘要:面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期刊
随着社会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英语教育日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幼儿英语教育正是这种变化发展的产物。于是,各式各类英语培训应运而生,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也是五花八门。父母们怀着“望子成龙”的热切期望,也不在乎孩子是否兴趣所在,让孩子情愿或不情愿到英语培训机构学习英语。课堂上孩子日复一日重复着词汇、语法、句子,而一旦脱离课堂,所有的这一切又都还给了书本和老师。课堂成了孩子“学”英语唯一的地方。也有家长认为,把孩
期刊
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教学活动需要师生相互配合的特点更明显。教师的课上得再好,学生不准备齐学具,教师不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吗?如何谈得上教学效率和效果呢?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学具准备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调查,对造成学具准备不齐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根据这些原因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提出,与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