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不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设定了不同的目标,更强调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以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略述自己的一孔之见。
须知兴趣即良师
很难设想,一个对阅读毫无兴趣的人,仅凭毅力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即便完成,可以想见,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事倍功半。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的还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比如第一学段,教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内容健康的小故事,到了第二、三学段,则可以引导学生看些积极向上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孩子们看懂了,就会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二是形式的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讲一讲、演一演、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还可以伴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声,接受音
乐的熏陶。假以时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也就会成为孩子的主要生活方式,好的阅读习惯也自然会得以形成。
好书不厌百回读
苏东坡在劝勉落榜秀才安淳时写了几句诗:“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好书要反复读,深思多虑,敢于质疑问难,用脑子读书,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简言之,要多读多复习,同遗忘作斗争,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常读常新,不断巩固阅读成果。“百回读”的“读”还不妨理解为“出声的读”。“出声的读”即“朗读”。和默读一样,朗读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些作品,比如诗、词、歌、赋之类,只有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反复诵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品出它的意境,读出它的味道来。同时,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在“读”中形成。
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重点,许多学生因为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识字、写字过不了关,导致阅读障碍,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很快成为后进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对吸引学生持久注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坐”字时,课件出示一个土坡上坐着两个人的画面,渐渐演变成一个“坐”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把握,丰富了汉字文化内涵。教写生字时,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汉字的书写过程,那流动的笔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上适当的讲解,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正确的书写笔顺深深烙印在心中。当学生仿写生字有进步时,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当众表扬、评价,及时对作业作开放性反馈,对全班学生有激励作用。
不动笔墨不看书
在阅读过程中,许多新知识新的信息往往一晃而过,稍纵即逝,倘不及时记下来,时过境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大量的新信息难免随之流失。对此,徐特立先生深有感触,他向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习惯时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这里的“笔墨”当是口而诵、心而思、手而写的结晶。阅读时动笔墨,可以喻为春种夏锄后秋收。那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阅读陋习徒然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边读边勾画圈点,遇到新词生字,随手查阅词典,注上字音词义。勤作笔记,随手批注,记下联想感悟,抄写名句美段,或摘其要点,或取其精华。这样,阅读的成果就会得以巩固。
精心细读慢吞咽
阅读讲求心境。心浮气躁,杂思不断,是很难把书读下去的。往往读了半天,却不知所云。所以,阅读必须平心静气,沉下心来。这既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大凡公共阅读场所,多写有斗大的“静”字,“静”既是对周遭环境的要求,也指阅读时需要恬静的心境。比较起来,后者更重要。因为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不心猿意马而专注于阅读。只有专注的勤奋,才能让大脑在加工和接受信息时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阅读还要讲求效果,不要贪多求快,要细嚼慢咽,注意消化吸收。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并不适宜初涉人世阅历不深的孩童。对小学生而言,阅读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朱熹曾提出“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要求。所谓“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就是它的注脚。凡阅读,一字一句都务必弄清它的含义,一点一滴把书中的精华采撷出来,尔后细吞慢咽,仔细品味,逐渐消化吸收,积存在大脑的记忆仓库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平时一点一滴似乎微不足道,但“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常年累月,自然可以形成知识的“深潭”。
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涉及阅读过程的方方面面,远不是这样一篇小文所能“一网打尽”,全部涵盖的,只能是管中窥豹,仅见一斑。比如制订阅读计划,比如系统阅读,比如阅读姿势、用眼卫生等等,都应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范畴。而由于篇幅的关系,却未曾一一论述。
最后要提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反复引导,不断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受益终身。
须知兴趣即良师
很难设想,一个对阅读毫无兴趣的人,仅凭毅力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即便完成,可以想见,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事倍功半。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的还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比如第一学段,教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内容健康的小故事,到了第二、三学段,则可以引导学生看些积极向上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孩子们看懂了,就会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二是形式的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讲一讲、演一演、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还可以伴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声,接受音
乐的熏陶。假以时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也就会成为孩子的主要生活方式,好的阅读习惯也自然会得以形成。
好书不厌百回读
苏东坡在劝勉落榜秀才安淳时写了几句诗:“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好书要反复读,深思多虑,敢于质疑问难,用脑子读书,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简言之,要多读多复习,同遗忘作斗争,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常读常新,不断巩固阅读成果。“百回读”的“读”还不妨理解为“出声的读”。“出声的读”即“朗读”。和默读一样,朗读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些作品,比如诗、词、歌、赋之类,只有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反复诵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品出它的意境,读出它的味道来。同时,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在“读”中形成。
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重点,许多学生因为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识字、写字过不了关,导致阅读障碍,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很快成为后进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对吸引学生持久注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坐”字时,课件出示一个土坡上坐着两个人的画面,渐渐演变成一个“坐”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把握,丰富了汉字文化内涵。教写生字时,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汉字的书写过程,那流动的笔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上适当的讲解,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正确的书写笔顺深深烙印在心中。当学生仿写生字有进步时,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当众表扬、评价,及时对作业作开放性反馈,对全班学生有激励作用。
不动笔墨不看书
在阅读过程中,许多新知识新的信息往往一晃而过,稍纵即逝,倘不及时记下来,时过境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大量的新信息难免随之流失。对此,徐特立先生深有感触,他向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习惯时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这里的“笔墨”当是口而诵、心而思、手而写的结晶。阅读时动笔墨,可以喻为春种夏锄后秋收。那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阅读陋习徒然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边读边勾画圈点,遇到新词生字,随手查阅词典,注上字音词义。勤作笔记,随手批注,记下联想感悟,抄写名句美段,或摘其要点,或取其精华。这样,阅读的成果就会得以巩固。
精心细读慢吞咽
阅读讲求心境。心浮气躁,杂思不断,是很难把书读下去的。往往读了半天,却不知所云。所以,阅读必须平心静气,沉下心来。这既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大凡公共阅读场所,多写有斗大的“静”字,“静”既是对周遭环境的要求,也指阅读时需要恬静的心境。比较起来,后者更重要。因为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不心猿意马而专注于阅读。只有专注的勤奋,才能让大脑在加工和接受信息时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阅读还要讲求效果,不要贪多求快,要细嚼慢咽,注意消化吸收。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并不适宜初涉人世阅历不深的孩童。对小学生而言,阅读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朱熹曾提出“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要求。所谓“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就是它的注脚。凡阅读,一字一句都务必弄清它的含义,一点一滴把书中的精华采撷出来,尔后细吞慢咽,仔细品味,逐渐消化吸收,积存在大脑的记忆仓库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平时一点一滴似乎微不足道,但“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常年累月,自然可以形成知识的“深潭”。
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涉及阅读过程的方方面面,远不是这样一篇小文所能“一网打尽”,全部涵盖的,只能是管中窥豹,仅见一斑。比如制订阅读计划,比如系统阅读,比如阅读姿势、用眼卫生等等,都应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范畴。而由于篇幅的关系,却未曾一一论述。
最后要提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反复引导,不断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