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于2012年12月在四川成都举行。在三天的研讨会中,八个分会场和一个自由沙龙共安排了17个单位的研讨时间。前接上届2010年长沙研讨会主题“游戏音乐,快乐成长”,围绕本届成都研讨会主题“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后接下届西安研讨会主题“我感恩,我担当,我幸福”,代表们结合教学观摩和工作坊发言的具体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我选择几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
一、音乐游戏教学和音乐教学游戏化有什么区别?
首先,关于“音乐游戏”。教师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游戏规则的选择和制定是否一定要与音乐的要素有关。其实,如果游戏规则与音乐要素完全没有关联,那就不能称其为音乐游戏。有些游戏活动看似热闹,但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幼儿似乎都没有将音乐融合到游戏中去的意识,脱离了音乐要素的活动究竟还是不是音乐游戏呢?经过研讨,大家基本认同:从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出发,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但必须能真正吸引幼儿参与,激励幼儿不断提升参与音乐活动和享受音乐乐趣的水平。
其次,关于“音乐教学游戏化”。“游戏音乐,快乐成长”是由2008年第六届南宁研讨会提出的之后两年研究工作的重点,其目的是努力落实“集体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问题,探索出一些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将“不好玩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好玩一些”的具体工作思路,并力图从理论上澄清为什么有些活动会“好玩”而有些活动会“不好玩”。
我在南宁研讨会所作的主题报告中展示了一个从世界传统儿童民间游戏实例中归纳出来的游戏规则“类型清单”。在这个清单的表演游戏、控制游戏、传递游戏、身体接触游戏、领袖模仿游戏、输赢竞争游戏等类型中,都可找到我们自小就熟悉的音乐游戏的身影。如表演游戏,重点是随乐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控制游戏重点是在音乐的特定位置静止造型并保持克制,直到音乐出现解除克制的信号为止;领袖模仿游戏比较简单的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比较复杂的如“照镜子”“猜领袖”等,都是以快速准确地做出与领袖相同的动作为主要游戏规则的,其他游戏也可能有领袖模仿,但通常无需合乐,而音乐游戏则必须合乐;身体接触游戏之一的“花式对击掌”是一种全世界儿童都玩的合作游戏,无论伴随儿歌、歌曲或乐曲,击掌的动作也都需要合乐进行;输赢竞争游戏的种类繁多,以“丢手绢”为例,虽然儿童们更关心最终追逃的输赢结果,但边歌唱边行走,并自然注意歌唱与行走的和谐关系,也充分体现了其音乐要素。
我觉得以上各种“具体游戏方式”都可以看成是设计某一种具体游戏活动的思路。但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关键在于“化”,即“转变”,也就是如何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将这些“游戏形式”转变为能够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因此,不管用何种手段,凡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爱美之心,吸引、激励幼儿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手段都应该成为使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手段,关键在于幼儿认知欣喜、审美感动和社交温情的获得。
二、如何设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设置的第一重要原则是:使音乐活动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媒介。为了落实这一目标,音乐教学活动应力争突出幼儿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要求:(1)获得音乐知识、技能与发展音乐感;(2)获得学习技能、策略与发展学习品质;(3)发展情感以及积极的个性、社会性品质。而且,为了使以上三方面的目标得以落实,教学活动目标都应该按照行为化的标准来陈述。如小班律动活动“小鸟飞”的目标可以是:
(1)熟悉乐曲的旋律和ABA的结构,听辨鸟飞(A段轻柔、连贯)、鸟吃食(B段轻巧、跳跃)的音乐。学习走小碎步,知道走时可以尝试将脚跟踮起轻轻移动。能用鸟飞、鸟吃食的动作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此项目标中含有三个不同的知识技能目标,即通过学习活动,幼儿应能够:第一,听出音乐A段和B段的不同;第二,初步学习踮起脚跟轻轻地走小碎步;第三,在听辨和体验两段音乐不同性质的基础上,用相应性质的表演动作表现它们的不同。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手臂在不同方位上的摆动以表现鸟飞,并体验创造的乐趣。该目标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教师引导的探索性学习,萌发创造兴趣,初步体会到通过方位变化便可创造出不同的手臂舞姿。
(3)初步学习找空地方做动作,做鸟飞动作时尽量不让别人碰到自己,自己也不碰到别人。在该目标中,要幼儿学习的是在空间运动中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的初步观念与技能。
这样,我们期望的幼儿三方面的发展目标就逐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中去了。当然,在提出和撰写教学活动目标时,教师往往还需要注意以下具体问题:
(1)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我们面对一个音乐、舞蹈作品时,首先应该审视其中蕴含的音乐、舞蹈知识技能;其次应该思考、体验这些知识技能在该作品中的审美含义;最后还须慎重推敲,在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使这些知识技能对本班幼儿产生有真实意义的挑战。如在面对含有休止的歌曲时,许多教师往往提出“唱好歌曲中的休止”的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幼儿使用点头、闭嘴、摊手等非音乐的动作来达到休止的目的。其实这样的处理过于简单,建议尽可能体现休止的音乐审美含义。如中班歌曲《小熊过桥》第一段中的休止表现的是小熊慌乱的心情,第二段中的休止则表现了妈妈鼓励小熊时的坚定语气。因此,教学目标可表述为:进一步理解和表现休止在歌曲中的含义,尝试用较弱力度的停顿和较强力度的停顿分别表现小熊害怕及妈妈鼓励时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2)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以前,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发展幼儿的记忆、模仿等学习能力。现在,我们认为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目标中加以充分体现。 (3)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幼儿情感、个性、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与音乐感知、理解、表达能力发展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割裂这些联系,不但这些方面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且这些方面发展的缺失和滞后必将影响幼儿的音乐体验、表现的完整性和审美性。如许多幼儿在唱“你的眼睛里有个我”(出自《拍手唱歌笑呵呵》)时,不看同伴而看其他地方;许多幼儿在唱歌、奏乐或跳舞时只顾自己而不注意与他人或集体协调……所以,我们认为,必须把音乐活动中蕴含的这些能力发展要求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提出来。如对于《拍手唱歌笑呵呵》这首歌曲可提出这样的目标:尝试在理解歌词含义的基础上看着同伴的眼睛唱歌和做动作,并体验其中的快乐。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每个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常说的学习兴趣,就是好奇心、好胜心及爱美之心被有效激发起来后的一种积极状态。在这次研讨会所展示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用体能游戏与音乐学习自然融合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不失为一种思路。除了一般的动作表演会涉及对身体运动能力的挑战之外,更为典型的体能游戏主要有控制游戏及输赢竞争游戏中的占位游戏和追逃游戏等。在受幼儿欢迎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中,一般教师都会设置一个合理有趣的故事情境,并在情境中给幼儿一个控制不动或占位、追逃的理由。如:毛毛虫遇到了公鸡,需要在危险的时刻静止不动;被揭露了伪装的狐狸需要在黑猫警长追捕时迅速逃跑等。这些情节,可以安排在音乐休止的部位,也可以安排在与音乐性质相吻合的特定部位。其实,玩过“木头人”“切西瓜”“丢手绢”等传统音乐游戏的教师,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更换音乐和故事情节设计出这类新的游戏来。
智力游戏也是这次研讨会上一些开课教师用以激发幼儿好奇心、好胜心的手段。在由南京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带来的中班歌唱活动“小雨点的歌”(歌词:小雨点不害怕,跳进池塘笑哈哈。青蛙问它你住哪?哪里才是你的家)中,教师一开始就设疑:“小雨点从很高很高的天空中跳下来,池塘里的青蛙很好奇地问小雨点:‘哪里才是你的家?’”这个问题立刻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又说:“小雨点已经把答案藏在了这些荷叶(摆放在磁性黑板上的教具)的后面,如果小朋友想知道小雨点的家究竟在哪里,就需要翻开这些荷叶。”这个猜谜情境再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那么谁来猜呢?这次教师采用了民间传统的“点兵点将”游戏,被点中的幼儿可以在黑板上自选一张荷叶并翻开。这种不确定结果的游戏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猜谜机会的渴望和对幸运儿是谁的好奇。每张荷叶后面分别藏着房子、大树、花朵、雨伞、云朵、池塘等事物的图片。幼儿翻开后要说出所选事物是不是小雨点的家,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于教师认为理由的阐述比答案更重要,所以随后教师鼓励所有幼儿根据他人和自己的理由对不同的可能答案进行“对、错、疑问”的投票表决,再由小雨点来揭晓答案。直到答案揭晓,幼儿的好奇心才得以满足。
四、为什么在新歌教学中一定要安排自主评价环节?
我们仍以“小雨点的歌”活动为例加以说明。在该活动中,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进行范唱以外,还在每一次玩“点兵点将”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范唱。因此,6遍游戏之后,大部分幼儿主动开始跟唱了。在答案揭晓之前,当教师鼓励幼儿用完整演唱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时,幼儿已经能够比较完整流畅地享受歌曲演唱本身所带来的审美感动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师在这里安排一个自主评价环节:即让幼儿对所学新歌做一次回顾梳理,审视一下自己可能记住了多少,有哪些地方还不是非常清楚。
在以往的教学流程中,在幼儿初步练习完整演唱3或4遍后,教师一般也会安排一个由自己来进行评价和提出完善举措的环节。但现在,我们建议教师将评价的权利和责任交还给幼儿,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自我觉错及纠错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班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幼儿年龄小,对问题的察觉、定位和表述能力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比较稳定的图谱、接唱游戏、小组或个体自愿者表演等各种方法来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年龄向幼儿提供描述问题位置、性质的词汇、语句或其他定性定位的合适方法。例如:小班幼儿可以在图谱上指出有问题的词、句;中班幼儿可以直接唱出或念出不清楚的具体句子;大班幼儿可以指出词、曲、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问题具体在第几句甚至前或后半句。当然,教师还应该经常鼓励幼儿之间相互觉错或纠错。
五、“传递游戏”传递的是什么?
来自长沙的一位教师提供的音乐活动“天鹅”中设计了很多不同形式的传递游戏。这个活动我看过多次。参与的幼儿都表现得如痴如醉,即便是男孩也是如此。但在大会的研讨活动中有教师提出,这种传递似乎只是一种形式,而为什么要传递在活动中没有体现出来。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的游戏设计除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之外,还应该激发爱美、爱人之心。因此,“传递游戏”应该是一种爱的传递,是正能量情感的传递。民间游戏最重要、最朴素的价值是:爱他你就逗他玩!让他快乐你也会快乐!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游戏化设计时千万不要忘记爱、归属与尊重的社会情感需求,这也是音乐舞蹈活动最重要的内部动力。忽略了这些正能量情感的激发,任何游戏形式都可能沦为缺少灵魂的躯壳。因此,在设计和执教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充满热情,并让自己的热情发出光芒。
一、音乐游戏教学和音乐教学游戏化有什么区别?
首先,关于“音乐游戏”。教师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游戏规则的选择和制定是否一定要与音乐的要素有关。其实,如果游戏规则与音乐要素完全没有关联,那就不能称其为音乐游戏。有些游戏活动看似热闹,但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幼儿似乎都没有将音乐融合到游戏中去的意识,脱离了音乐要素的活动究竟还是不是音乐游戏呢?经过研讨,大家基本认同:从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出发,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但必须能真正吸引幼儿参与,激励幼儿不断提升参与音乐活动和享受音乐乐趣的水平。
其次,关于“音乐教学游戏化”。“游戏音乐,快乐成长”是由2008年第六届南宁研讨会提出的之后两年研究工作的重点,其目的是努力落实“集体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问题,探索出一些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将“不好玩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好玩一些”的具体工作思路,并力图从理论上澄清为什么有些活动会“好玩”而有些活动会“不好玩”。
我在南宁研讨会所作的主题报告中展示了一个从世界传统儿童民间游戏实例中归纳出来的游戏规则“类型清单”。在这个清单的表演游戏、控制游戏、传递游戏、身体接触游戏、领袖模仿游戏、输赢竞争游戏等类型中,都可找到我们自小就熟悉的音乐游戏的身影。如表演游戏,重点是随乐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控制游戏重点是在音乐的特定位置静止造型并保持克制,直到音乐出现解除克制的信号为止;领袖模仿游戏比较简单的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比较复杂的如“照镜子”“猜领袖”等,都是以快速准确地做出与领袖相同的动作为主要游戏规则的,其他游戏也可能有领袖模仿,但通常无需合乐,而音乐游戏则必须合乐;身体接触游戏之一的“花式对击掌”是一种全世界儿童都玩的合作游戏,无论伴随儿歌、歌曲或乐曲,击掌的动作也都需要合乐进行;输赢竞争游戏的种类繁多,以“丢手绢”为例,虽然儿童们更关心最终追逃的输赢结果,但边歌唱边行走,并自然注意歌唱与行走的和谐关系,也充分体现了其音乐要素。
我觉得以上各种“具体游戏方式”都可以看成是设计某一种具体游戏活动的思路。但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关键在于“化”,即“转变”,也就是如何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将这些“游戏形式”转变为能够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因此,不管用何种手段,凡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爱美之心,吸引、激励幼儿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手段都应该成为使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手段,关键在于幼儿认知欣喜、审美感动和社交温情的获得。
二、如何设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设置的第一重要原则是:使音乐活动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媒介。为了落实这一目标,音乐教学活动应力争突出幼儿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要求:(1)获得音乐知识、技能与发展音乐感;(2)获得学习技能、策略与发展学习品质;(3)发展情感以及积极的个性、社会性品质。而且,为了使以上三方面的目标得以落实,教学活动目标都应该按照行为化的标准来陈述。如小班律动活动“小鸟飞”的目标可以是:
(1)熟悉乐曲的旋律和ABA的结构,听辨鸟飞(A段轻柔、连贯)、鸟吃食(B段轻巧、跳跃)的音乐。学习走小碎步,知道走时可以尝试将脚跟踮起轻轻移动。能用鸟飞、鸟吃食的动作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此项目标中含有三个不同的知识技能目标,即通过学习活动,幼儿应能够:第一,听出音乐A段和B段的不同;第二,初步学习踮起脚跟轻轻地走小碎步;第三,在听辨和体验两段音乐不同性质的基础上,用相应性质的表演动作表现它们的不同。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手臂在不同方位上的摆动以表现鸟飞,并体验创造的乐趣。该目标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教师引导的探索性学习,萌发创造兴趣,初步体会到通过方位变化便可创造出不同的手臂舞姿。
(3)初步学习找空地方做动作,做鸟飞动作时尽量不让别人碰到自己,自己也不碰到别人。在该目标中,要幼儿学习的是在空间运动中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的初步观念与技能。
这样,我们期望的幼儿三方面的发展目标就逐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中去了。当然,在提出和撰写教学活动目标时,教师往往还需要注意以下具体问题:
(1)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我们面对一个音乐、舞蹈作品时,首先应该审视其中蕴含的音乐、舞蹈知识技能;其次应该思考、体验这些知识技能在该作品中的审美含义;最后还须慎重推敲,在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使这些知识技能对本班幼儿产生有真实意义的挑战。如在面对含有休止的歌曲时,许多教师往往提出“唱好歌曲中的休止”的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幼儿使用点头、闭嘴、摊手等非音乐的动作来达到休止的目的。其实这样的处理过于简单,建议尽可能体现休止的音乐审美含义。如中班歌曲《小熊过桥》第一段中的休止表现的是小熊慌乱的心情,第二段中的休止则表现了妈妈鼓励小熊时的坚定语气。因此,教学目标可表述为:进一步理解和表现休止在歌曲中的含义,尝试用较弱力度的停顿和较强力度的停顿分别表现小熊害怕及妈妈鼓励时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2)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以前,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发展幼儿的记忆、模仿等学习能力。现在,我们认为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目标中加以充分体现。 (3)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幼儿情感、个性、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与音乐感知、理解、表达能力发展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割裂这些联系,不但这些方面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且这些方面发展的缺失和滞后必将影响幼儿的音乐体验、表现的完整性和审美性。如许多幼儿在唱“你的眼睛里有个我”(出自《拍手唱歌笑呵呵》)时,不看同伴而看其他地方;许多幼儿在唱歌、奏乐或跳舞时只顾自己而不注意与他人或集体协调……所以,我们认为,必须把音乐活动中蕴含的这些能力发展要求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提出来。如对于《拍手唱歌笑呵呵》这首歌曲可提出这样的目标:尝试在理解歌词含义的基础上看着同伴的眼睛唱歌和做动作,并体验其中的快乐。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每个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常说的学习兴趣,就是好奇心、好胜心及爱美之心被有效激发起来后的一种积极状态。在这次研讨会所展示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用体能游戏与音乐学习自然融合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不失为一种思路。除了一般的动作表演会涉及对身体运动能力的挑战之外,更为典型的体能游戏主要有控制游戏及输赢竞争游戏中的占位游戏和追逃游戏等。在受幼儿欢迎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中,一般教师都会设置一个合理有趣的故事情境,并在情境中给幼儿一个控制不动或占位、追逃的理由。如:毛毛虫遇到了公鸡,需要在危险的时刻静止不动;被揭露了伪装的狐狸需要在黑猫警长追捕时迅速逃跑等。这些情节,可以安排在音乐休止的部位,也可以安排在与音乐性质相吻合的特定部位。其实,玩过“木头人”“切西瓜”“丢手绢”等传统音乐游戏的教师,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更换音乐和故事情节设计出这类新的游戏来。
智力游戏也是这次研讨会上一些开课教师用以激发幼儿好奇心、好胜心的手段。在由南京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带来的中班歌唱活动“小雨点的歌”(歌词:小雨点不害怕,跳进池塘笑哈哈。青蛙问它你住哪?哪里才是你的家)中,教师一开始就设疑:“小雨点从很高很高的天空中跳下来,池塘里的青蛙很好奇地问小雨点:‘哪里才是你的家?’”这个问题立刻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又说:“小雨点已经把答案藏在了这些荷叶(摆放在磁性黑板上的教具)的后面,如果小朋友想知道小雨点的家究竟在哪里,就需要翻开这些荷叶。”这个猜谜情境再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那么谁来猜呢?这次教师采用了民间传统的“点兵点将”游戏,被点中的幼儿可以在黑板上自选一张荷叶并翻开。这种不确定结果的游戏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猜谜机会的渴望和对幸运儿是谁的好奇。每张荷叶后面分别藏着房子、大树、花朵、雨伞、云朵、池塘等事物的图片。幼儿翻开后要说出所选事物是不是小雨点的家,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于教师认为理由的阐述比答案更重要,所以随后教师鼓励所有幼儿根据他人和自己的理由对不同的可能答案进行“对、错、疑问”的投票表决,再由小雨点来揭晓答案。直到答案揭晓,幼儿的好奇心才得以满足。
四、为什么在新歌教学中一定要安排自主评价环节?
我们仍以“小雨点的歌”活动为例加以说明。在该活动中,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进行范唱以外,还在每一次玩“点兵点将”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范唱。因此,6遍游戏之后,大部分幼儿主动开始跟唱了。在答案揭晓之前,当教师鼓励幼儿用完整演唱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时,幼儿已经能够比较完整流畅地享受歌曲演唱本身所带来的审美感动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师在这里安排一个自主评价环节:即让幼儿对所学新歌做一次回顾梳理,审视一下自己可能记住了多少,有哪些地方还不是非常清楚。
在以往的教学流程中,在幼儿初步练习完整演唱3或4遍后,教师一般也会安排一个由自己来进行评价和提出完善举措的环节。但现在,我们建议教师将评价的权利和责任交还给幼儿,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自我觉错及纠错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班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幼儿年龄小,对问题的察觉、定位和表述能力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比较稳定的图谱、接唱游戏、小组或个体自愿者表演等各种方法来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年龄向幼儿提供描述问题位置、性质的词汇、语句或其他定性定位的合适方法。例如:小班幼儿可以在图谱上指出有问题的词、句;中班幼儿可以直接唱出或念出不清楚的具体句子;大班幼儿可以指出词、曲、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问题具体在第几句甚至前或后半句。当然,教师还应该经常鼓励幼儿之间相互觉错或纠错。
五、“传递游戏”传递的是什么?
来自长沙的一位教师提供的音乐活动“天鹅”中设计了很多不同形式的传递游戏。这个活动我看过多次。参与的幼儿都表现得如痴如醉,即便是男孩也是如此。但在大会的研讨活动中有教师提出,这种传递似乎只是一种形式,而为什么要传递在活动中没有体现出来。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的游戏设计除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之外,还应该激发爱美、爱人之心。因此,“传递游戏”应该是一种爱的传递,是正能量情感的传递。民间游戏最重要、最朴素的价值是:爱他你就逗他玩!让他快乐你也会快乐!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游戏化设计时千万不要忘记爱、归属与尊重的社会情感需求,这也是音乐舞蹈活动最重要的内部动力。忽略了这些正能量情感的激发,任何游戏形式都可能沦为缺少灵魂的躯壳。因此,在设计和执教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充满热情,并让自己的热情发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