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1].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因素会使真菌性脊柱炎患病风险增加,近年来其相关的文献报道正在逐年增加[2、3].由于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且病原学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较长,导致真菌性脊柱炎极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4].此外,真菌性脊柱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
【机 构】
: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河南省智能化骨科技术创新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智能化精准骨科医学重点实验室 450003 郑州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1].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因素会使真菌性脊柱炎患病风险增加,近年来其相关的文献报道正在逐年增加[2、3].由于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且病原学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较长,导致真菌性脊柱炎极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4].此外,真菌性脊柱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但长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药物选择及用药疗程的规范化尤为重要,若病情严重或诊疗不规范则可能还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在真菌性脊柱炎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尚且不足,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我们针对真菌性脊柱炎的病原学、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真菌性脊柱炎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使真菌性脊柱炎患者获得更加及时、规范化的治疗.
其他文献
本例患者为13岁女性,诊断为AIS,PUMC分型为ⅡC1,Lenke分型为5C.术者采用了 Dynesys系统为其进行了后路矫形手术,目前随访效果良好.rnAIS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为矫正畸形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保留脊柱的活动功能.对于畸形严重、骨骼发育接近成熟的患者来说,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目前的标准手术方式,但其缺点是脊柱融合导致了融合节段生长受限以及运动功能丧失.因此,对于骨骼发育未成熟的患者,在控制畸形的同时,应尽可能保留患者脊柱以及胸廓的生长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非融合技术,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目前已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畸形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尤其是通过King分型和Lenke分型等,分析总结了各种类型的AIS的特点,并制订了相应的手术策略,取得了较为肯定的临床疗效,成功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AIS畸形矫正和维持远期疗效的关键所在[1].但是,在畸形得到矫正的同时,牺牲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这是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于畸形位于胸椎的病例,由于其生理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很小,因此矫正畸形的同时,注意冠矢状位的平衡,融合术后对患者的整体功能影响并不大;但对于胸
13岁女性,月经初潮半年,发现脊柱侧凸4个月.查体腰段左侧凸,伴明显的凸起.NS检查正常.AP示侧凸在过去的4个月中有明显的加重,由2019年7月15日的T11~L3 Cobb角由37.发展到46°.胸弯26°,矢状位无明显的异常,躯干右侧偏移.Bending相胸弯和腰弯有良好的柔顺性.全脊柱CT、MRI未见异常.诊断AIS成立.分型Lenke 5型C,手术治疗是一种选择.当然,作为初诊患者或在上学的学生,也可考虑支具治疗6个月,再观察侧凸进展.原因:(1)月经初潮半年;(2)骨骺发育未成熟;(3)侧凸柔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rTMS)对脑卒中后失语症(post stroke aphasia,PSA)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rTMS治疗PS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限定为从
随着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脊柱内固定矫形技术的逐步优化,AIS在诊断、分型及手术方案等方面的争议变得越来越小[1].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AIS,其手术干预的最终结果基本上为坚固的骨融合.融合手术虽然在维持治疗效果的永久性和阻断脊柱生长潜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潜在不足也同样明显:首先,长节段融合势必造成脊柱运动功能的丢失,尤其在胸腰段或是腰段,融合节段数量显著影响矫形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是融合节段上下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胸腰段或腰段融合范围邻近节段需要承担额外的负荷,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发病率约为1.5%~3%.其自然史显示在青春期快速生长期,脊柱侧凸随之快速进展,当骨骼发育成熟后,脊柱侧凸小于30.的患者较少进展,而侧凸超过50.的患者平均每年进展约1°.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严重腰背痛几率明显高于融合手术患者,因此一旦AIS诊断确立,应采取积极方法改变其疾病进程.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支具及手术治疗等.Dynesys是一种半刚性动态稳定系统,其允许内固定椎弓根螺钉之间轻微运动,在增加脊柱稳定性的同时,保留脊柱节段性运动,临床主要应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是一类腰椎非融合固定技术,主要借助钉间具有一定形变功能的动态棒或连接器使固定系统具有一定的活动度,也有产品是钉的头体间可动设计.与传统经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坚强固定相比,它既可维持固定节段必要的稳定又无需植骨融合,同时保留一定的活动功能.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主要功效在于:其一,部分或大部分地限制固定节段的活动度以克服病理性的不稳;其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部分卸载椎间应力负荷,以对抗垂直方向的压应力为主,理论上可减缓或阻止固定节段的退行性病理进程,目前主要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外科治疗[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临床常见的三维脊柱畸形.随着对脊柱侧凸认识的逐步深入、各种新型器械的不断开发应用以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为AIS的治疗提供了各种选择可能.本期刊文中作者报告1例Lenke5C型AIS患者,采用腰椎动态稳定装置Dynesys系统治疗,经术后10个月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对于这一新技术在看到其积极创新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与进步.
脊柱手法治疗(Spinal Manipulation Therapy,SMT)是一种通过双手将快速、小幅度的作用力施加于脊柱上特定部位的治疗手段[1].脊柱手法治疗是预防、诊断和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相关病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减少肌肉抑制[2]、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3]、矫正本体感觉缺陷[4]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国外物理治疗师、脊骨神经医生的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应用及相关研究较少.脊柱功能与神经肌肉控制[5]、肌肉力量[6]、本体感觉[7]等多种因素有关.脊柱功能下降可能会导致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全球
自从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发明了哈氏棒,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在使用脊柱内固定物的半个世纪中,尤其在椎弓根钉固定和去旋转技术越来越广泛研究和使用之后,我们在获得坚固的脊柱融合和更好的脊柱畸形矫正两个方面取得了成功,脊柱畸形矫正率达到了 70%~90%.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目前AIS外科治疗已经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主流的矫形手术牺牲了脊柱本身的活动度,潜在的邻近椎间盘退变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焦点,早期接受外科矫形手术的AIS患者目前正值壮年,将来他们面临的脊柱退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