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恩教育的途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八”妇女节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我的妈妈》的作文,当做献给妈妈节日的礼物,结果很多学生说没有内容可写。我提示学生,大家想想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好和爱,学生想了半天说,妈妈对自己好是好,那也是应该的。这句话对我触动相当大。
  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们的孩子缺失了感恩,还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感恩的教育环境?于是,我就这个问题对八、九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是一样的:许多学生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是缺失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一、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原因探究
  
  什么是感恩?《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具体而言,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有关感恩意识缺失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使他们成了只知索取却不知回报的“伸手派”。殊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教师心中的宠儿,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也习惯于掌声和鲜花,却很少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一切享受和索取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习以为常了。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往往强化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不图回报,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回报意识。甚至有些家长说,我们两个有劳保,将来不要小孩负担,不要他回报什么,虽然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却无视对子女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难怪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教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使我们的许多教育举措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从社会大形势看,当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繁衍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当然很淡薄。另外,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弊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架空道德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实践脱节,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对最基本的孝敬观念、人伦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感恩教育的本质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2]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感恩教育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入手,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高尚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一)感恩教育需要倡导身体力行
  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必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教师应用人格魅力来感化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做好 “感恩”榜样,尤其是和学生紧密接触的班主任老师。
  那年,台风“桑美”肆虐我县,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校也受到了重创。开学了,学校准操场还没有完全修好,还有很多民工在操场上修建。一次体育课,学生在次操场上自由活动,我刚好也没课,也在次操场。当时我看到民工正汗流浃背地劳作着,我什么也没想,就把放在餐厅上的凉茶盛好给他们端过去,学生看我这样做,后来很多学生也纷纷学我的样子,演绎了一幕很感人的画面。校长在周前会上对我们班级大力表扬。后来有个学生在周记上这样写道:“从小开始我还没有看到老师为工人端茶,今天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我们对体力劳动者的尊重,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我很感动。”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怀,才能以自己的 “磁场”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情感,学会感恩。
  (二)感恩教育需要点拨引导
  感恩情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1.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在具体实施感恩教育时,我分三个层次,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最后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恩,从而学会感恩。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了下列措施:1. 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直接寄给家长。后来我们全校都举行这样一次活动,有家长说,“从小到大,还没有真正听过孩子对他讲的这些很感人的话,看了之后,觉得孩子好像长大了很多,很欣慰。”2. 双休期间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如为父母做家务事,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3. 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聘请全体家长参加,使全体同学与家长产生共鸣。4. 开展“我最感动的父爱或母爱”评选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父爱或母爱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在班级里交流,最后由班委同学推选出特别感动的事情,以黑板报的形式刊登出来。
  在进行第二层次时,我和学生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教育。我抓住教师节这一契机,让学生角色置换,说说当教师的艰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节日也是学生感恩老师的节日;对老师来说,教师节也是“爱生节”,我和其他教师走访班级的困难生,给他们送去爱心。通过互动,让大家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使学生达到“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些老师的课我不喜欢,但我会努力地去听,因为我知道老师深夜备课的苦心”的境界。
  在第三层次上,要求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晰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要求学生时时去寻找生命中让你感动的事例,让这种感动不断内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学生阅读了一篇内容深刻的好书,把这种好书的感悟写下来;看了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当时会潸然泪下,黯然神伤,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遇到别人做了好事,把它深深记在心里,并也要自己为别人做好事,让爱心不断传递。通过各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能体悟感恩,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感恩教育需要家校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言行给孩子起着示范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也应是感恩之人,并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只有会感恩,才能在社会中幸福的活着。感恩教育需要家校携手,共同营造“感恩”氛围。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并在家里一定要留出一些事情给孩子自己做,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尽量由孩子自己完成,如自己房间的打扫与整理等等,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责任感。还有要经常带孩子看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培养他们的孝心等等。我认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默契配合,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果。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多学期以来,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任课老师反映上课讲话的同学少了,学生时不时在周记里都会说起父母的辛劳,去参加公益劳动也没有同学推托了,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更强了。我知道,这是感恩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感恩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几件事情就能完成的,它是内心的一种感化,需要长时间熏陶与培养,因此感恩教育要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始终。
  我坚信: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学生的情感是感人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倾注培育和引导的爱心和耐心,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定也是感动的。
  
  参考文献:
   [1]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其他文献
一月,冬青果的世界  二月,白雪皑皑  三月的风硬如上浆  直到四月微风荡漾  五月里天长了,灿烂耀眼  六月里蜜蜂嗡嗡响  炎热的七月,最终,告别而去  为的是海邊  八月的舒畅  九月的夜晚苹果一样光亮  蟋蟀悠然地把小曲哼唱  飞走了,十月的日子  搭乘着野鹅的翅膀  十一月,在思考  去年十二月寄托了怎样的希望?  清荷夕梦摘自豆瓣网
一个冬天的早晨,小黄雀旁边的一棵树上飞下来一只乌鸦。突然,一只隼(sǔn)鹰从天空冲下来,一下就把乌鸦抓了起来。  小黄雀不眨眼地盯着吃饱了休憩在枝头的隼鹰。“你干吗盯着我看?” 隼鹰问,“你很羡慕我强大的力量和锐利的眼睛吧!当飞在云彩上面时,全世界都在我身下。”  “可是,你能看见森林里的小叶子和芽吗?”小黄雀问。“怎么会看不见!”隼鹰翅膀一抖就飞上了天空。但是他什么也没发现,只好回来,说:“森
7月6日 晴  今天一大早,天才蒙蒙亮,妈妈就把我和妹妹叫醒,说:“人类在这里筑坝拦截河道,用机器把河水抽干了。我们得搬家了,现在就搬!”  简单收拾了一下必要的行囊,我们一家四口就在晨曦的照射下朝着下游前进。  我们水獭一般在夜间活动,但是这次搬家选在白天,因为妈妈说我们的天敌大多也是夜行动物,在白天长途迁徙,就可以避开天敌。  我们不走陆路,而是走水路,在水里游泳对我们来说比较轻松。  下午,
前不久余映潮老师应约来我校献技,是他的拿手课例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  余老师的课堂流程是这样的:     一、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二、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我的本名叫任小小,我在学校里有个绰号:小当家。因为我需要照管我的爸爸。  你也许会想,我的爸爸为什么需要一个八岁孩子的照料呢?且听我说。  我爸爸1980年出生,长相非常年轻,有一次他带着我去参加一个聚会,人家看到我之后惊呼:“哎呀,任意,你还有一个这么小的弟弟!”我爸爸满脸通红,也不好意思解释什么,笑了笑,算是默认。从那之后,我干脆管爸爸叫“老哥”,我爸爸呢,大着嗓门儿答应,眉飞色舞的,显然对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的课堂其实就是学生与学生心和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心和情感的交融。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方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应是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美读”,即读出课文的兴味,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最终使学生
什么是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本是法国巴黎附近著名的凡尔赛宫,是西方艺术、奢华的象征,因为装潢过分奢华,“凡尔赛”也成了华而不实的代名词。凡尔赛文学可以定义为一种朋友圈里的文学实践,它是一种假装忧伤、诉苦,实则炫耀、欲扬故抑的文体,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运用得当的话,可以产生一定的文学审美价值。  其实,凡尔赛文学并不是近期才有的,很多明星和名人很早以前就有精彩的演绎,比如下面的两位学霸主持人,也许他们是
厚厚的书本又在一年中不知不觉堆起,封面表示年轮的数字也从2020变成了2021,个子长高了,衣服和鞋子变小了,那么在这瞬息万变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不变的吗?当然,比如你对意少始终如一的热爱,再比如,编编一年一度的宠粉新年礼物大派送!寒豆丁:对于时间,所有人都太乐观  岁月疾驰,速度快到让你措手不及。怎么做才能为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增加一点点仪式感,让它变得与其他日子、其他时刻不同呢?这就需要一本颜值与
浙江省从2006年9月开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采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至2007年11月必修部分全程结束。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经历了从开始时候的兴奋、期待,到经过实践试验后的反思、清醒。现将我们的心得体会略作梳理,与大家交流共享。    一、语文到底姓什么    首先有必要说说语文观。语文观要从语文史说起。中国的语文史,首先起自先民的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这是语文的萌芽期;然后在艰难摸索中经历
教师们一讲到“研究”两字,往往会觉得太高不可攀了,除非是为了职称评审,否则不太有心去考虑“研究”“论文”,等等。  为了使教师对“研究”两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上城区教学研究中心通过教师参与式培训的方式,首先让老师们讨论:教师应该搞“基础研究”,还是搞“行动研究”?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应该搞基础研究。可见,教师们对于什么是基础研究和什么是行动研究所知甚少。  所以,在培训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