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本,和以往的课本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改,鲁迅始终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鲁迅的文章也因为其深刻的内涵而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但是无论怎样晦涩难懂,鲁迅对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始终是不可抹杀的。鲁迅是中国反封建反传统的一面镜子,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是中国的“民族魂”。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研究鲁迅的人和文章很多,但是我们始终和鲁迅有着一定的距离,更何况21世纪的中学生。
鲁迅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以至于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仍然无法走近他?鲁迅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一个人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劣根性,从古至今一直以为自己“性本善”、更不可能将吃人的原委著之竹帛的混混沌沌的世界里,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声呐喊。他的振臂一呼,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头一遭。他的创作虽然不多,但是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反传统,正是他恒立于中国小说巅峰的原因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叛逆、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却不知何谓真正的自由,追求理想,却面对着千疮百孔的现实。他们接受了很多新鲜事物,这让他们走在时尚前面的同时,忽略了自我反省。走得太快,难免会气喘吁吁。中学的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的作用外,更要注重人文价值。鲁迅,是把对自我的剖析及对国人的分析发挥到了极致的人。鲁迅的呐喊:“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鲁迅揭示:“阿Q的恋爱的悲剧里,那蒙昧的出自本能的声音‘我要和你困觉’,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农民’的声音,而是一个民族的无意识的,被封建思想镇压了几千年的已经畸形不已的微弱的呼声”。而这种呼声,显然是超越了阿Q这个人物形象本身的。
中学课本里,我们看到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了他童年的天真浪漫;后来我们看《狂人日记》,看到的是他敏感和不屈;我们看《祝福》,看到的是他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和无能为力;我们看《药》;看到的是他对革命和革命党人的同情,以及对无知民众的无奈;我们看《孔乙己》,看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的“守夜者”,凭着他那“黑暗的思想”和“亲临地狱者的意志”,长期生存在自己创造的“坟”里面,他没有指明出路,而是揭示了可怕的真相。这种真相,这种黑暗,这种绝望,是一直藏在国民心中的,只是人们平时不敢面对而已。只是自己苟活自己这条贱命,不往深处看一眼罢了。而我们现在读鲁迅的很多人,亦是如此。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或是围攻他,或吹捧他,或用他来吓唬其他人,却从不愿意从文本、从作品出发去理解他,因为理解他,就要去面对他的批判,就要去剖析自己,而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的。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里开始,又在鲁迅手里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断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鲁迅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和世界其他优秀的作家一样,在关注着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知识分子。
鲁迅是超前的,甚至放在现在,他仍然以先人的姿态,站在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皱着眉头,抽着烟,面色凝重,目视前方,而我们民族,有幸有了鲁迅,但赶上他,理解他,仍然需要时间。而鲁迅的价值,将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愈发显得珍贵和厚重。因为,越是经典的东西,越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在中学语文的教材中,鲁迅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
鲁迅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以至于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仍然无法走近他?鲁迅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一个人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劣根性,从古至今一直以为自己“性本善”、更不可能将吃人的原委著之竹帛的混混沌沌的世界里,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声呐喊。他的振臂一呼,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头一遭。他的创作虽然不多,但是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反传统,正是他恒立于中国小说巅峰的原因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叛逆、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却不知何谓真正的自由,追求理想,却面对着千疮百孔的现实。他们接受了很多新鲜事物,这让他们走在时尚前面的同时,忽略了自我反省。走得太快,难免会气喘吁吁。中学的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的作用外,更要注重人文价值。鲁迅,是把对自我的剖析及对国人的分析发挥到了极致的人。鲁迅的呐喊:“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鲁迅揭示:“阿Q的恋爱的悲剧里,那蒙昧的出自本能的声音‘我要和你困觉’,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农民’的声音,而是一个民族的无意识的,被封建思想镇压了几千年的已经畸形不已的微弱的呼声”。而这种呼声,显然是超越了阿Q这个人物形象本身的。
中学课本里,我们看到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了他童年的天真浪漫;后来我们看《狂人日记》,看到的是他敏感和不屈;我们看《祝福》,看到的是他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和无能为力;我们看《药》;看到的是他对革命和革命党人的同情,以及对无知民众的无奈;我们看《孔乙己》,看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的“守夜者”,凭着他那“黑暗的思想”和“亲临地狱者的意志”,长期生存在自己创造的“坟”里面,他没有指明出路,而是揭示了可怕的真相。这种真相,这种黑暗,这种绝望,是一直藏在国民心中的,只是人们平时不敢面对而已。只是自己苟活自己这条贱命,不往深处看一眼罢了。而我们现在读鲁迅的很多人,亦是如此。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或是围攻他,或吹捧他,或用他来吓唬其他人,却从不愿意从文本、从作品出发去理解他,因为理解他,就要去面对他的批判,就要去剖析自己,而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的。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里开始,又在鲁迅手里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断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鲁迅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和世界其他优秀的作家一样,在关注着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知识分子。
鲁迅是超前的,甚至放在现在,他仍然以先人的姿态,站在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皱着眉头,抽着烟,面色凝重,目视前方,而我们民族,有幸有了鲁迅,但赶上他,理解他,仍然需要时间。而鲁迅的价值,将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愈发显得珍贵和厚重。因为,越是经典的东西,越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在中学语文的教材中,鲁迅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