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不等于转产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次创业不等于放弃熟悉的东西而到一个陌生领域去打拼
  
  我对未来有什么看法?对未来的看法取决于现在的看法,而现在的看法也存在争议。有人对企业现在面临的市场状况用“浩劫”来形容。但我没这么悲观。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现在的形势。
  
  中国经济不会出大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也许是一场浩劫,对大批金融高端服务就业者来说也许是一场浩劫。那它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怎样?其实,中国现在的经济波动主要是我们自己在调整,从过去的经济过热,转向比较正常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2%降到10%。这是近些年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因为中国经不起长期增长速度在12%以上,否则会产生大量的过剩产能,进而导致经济过热。美国是因为过去产生了泡沫,所以现在才出现了危机。
  但经济增长从12%降到10%,是几千亿的产值,企业会有感觉,产业也会有感觉,这是正常的。否则,还像过去几年那样扩张,中国经济回不到相对正常的水平。现在大家有一种什么心态?我们习惯了过去五年的高增长,现在让我们增长稍微低一点就受不了。如果这种感觉叫浩劫的话,那你就得想想,过去的高增长是不正常的,做什么都赚钱,回报率都很高。比如房地产的情况,排着队给你塞钱你还不要。这种经济是不正常的,是过热。
  过热的危害是什么?产生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大量的危机,就像美国的房地产危机、金融危机一样,大家破产、倒闭。谁先倒闭?是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经受风险的能力要强些。
  我们早点儿调整,进行软着陆,回到了正常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是同意生意转型。未来的大趋势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经济在正常状态下平稳发展,虽然有波动,但是小波动的状态。
  宏观调控下的经济趋势究竟怎么样?我比较乐观,不认为浩劫来了。我倒觉得中国经济经过这场软着陆的调整,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因为我们之前进行了比较及时的若干调整,会继续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水平上可以继续发展。我希望它不要再回到那种过热的状态,否则又得调整,又得有企业倒闭。中国经济不会出大问题,企业家们应该有信心。
  
  经济结构要转型
  
  未来十年我们往前看是转型。但我对转型的看法跟其他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企业要转型,但最主要的是经营管理方式、效率追求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转型。对此,企业家们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转型需要思考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最有经济力的经济结构取决于资源的优胜禀赋结构。怎么发展?怎么改变你的能力、改变你的资源禀赋?结构变了,你的资源才会有变化。当你的生产要素没有变化时,你最有竞争力的产业跟你现在的资源能够相吻合。
  怎么改变?从这里边得出结论,整个经济结构要转型。一是要有资本积累。有资本积累,才能改变过去,过去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二是教育。只有教育发展了,你的人才资源的禀赋才能发展,才能改变,才能去干你现在干不了的事情。如果70%的人都是小学毕业的教育水平,你说你的结构要变成像美国、欧洲那样,变成高端的服务产业,那你没有能力去做。
  一些企业把转型认为是转产。以前做得好好的皮鞋、袜子,当积累起来的一些经验、知识、核心竞争力成为你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时,你却把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创新掉,听别人忽悠,包括听媒体一个劲地批判低端产业,进行转产。其实,世界上只要有人穿皮鞋、袜子,我们那些产业就是有市场的产业。你要是说服我转产,那你得说:现在我们盖楼房不需要钢筋水泥,电脑打出来就能住人,那我同意。我们在市场上好不容易有资源禀赋,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好不容易积累起来,你现在却要放弃掉,要转产。当然,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成本提高了,像油价,但资源价格不光是你提高了,全世界的油价都是一百几十块钱,成本都提高了,包括竞争对手的成本也提高了。所以,那不是你转产的理由,不是你放弃原来产业的理由。
  当然,要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市场规模和新的资产结构,我们要转型,但对转型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经济整体上所处的状态、对我们企业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中国,高端服务业对多数企业及其生产要素来讲,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水平。我们要提高效率、发展资本,把一些资源利用起来,发展高新科技的产业条件也越来越好,但生产要素中不仅仅是这些东西,还有知识、经验、管理等需要积累。
  转型不等于转产,二次创业不等于你要去干一个别的,干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而放弃你过去熟悉的东西,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去打拼。我觉得那样很可惜。当然,如果你这个行业本来就处在产业末端,没有什么竞争力,那就得另说。我的意思是,要把问题想清楚,把所有的因素考虑清楚。
  创新不等于在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有创新的问题。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等。当你的技术发展快到前沿时,哪怕在一两个小的构件上做个创新,也能使你的成本下降,让你占领一块特殊的市场,发展起别人替代不了你的核心竞争力。
  * 本文是樊纲在“2008年中国CEO年会”上的演讲,由黎冲森整理。樊纲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品牌创新与创赢的跃升加速器是国际行业资本所携带的软资本    中国品牌有两类:一类是代代相传而成的老字号品牌,在北京最长的有六百多年。我想全聚德是有代表性的,但除了全聚德,很少老字号能在北京以外的地区生根开花。另一类是短缺经济年代所培育出的品牌,如雅戈尔、杉杉、长虹等。这些新品牌都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一代名牌。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路,现在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能胜过别
期刊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很多跨国公司都把中国市场看成维持增长的突破点和创新来源    从活字印刷到“神七”问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现在又把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国策来看待,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这些举措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英特尔公司是从1985年进入中国的,见证和参与了中国二十多年的创新历程,与中国共同成长,在中国的业务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必须
期刊
很多企业雇用了错误的创新者,因此,研发投入再多也不会有创新成果!      我们都想去创新,但很多时候,创新只是在浪费金钱和时间,很多创新没有带来生产力和盈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为什么很多创新不成功,该如何把商业和创新结合起来,怎样发现具有商业智慧的创新者?    雇用了错误的创新者    首先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创新和创造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关于创新的文献却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期刊
今天,中国拿到了最多的奥运会金牌,明天,中国也许变成诺贝尔奖的大赢家    我为中国CEO年会专程来到北京,能够参加这个隆重的盛会我感到很荣幸。在来北京之前,我先去了圣彼得堡、成都等不同的城市,整个历程让我非常难忘,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我们知道,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与中国有关联。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中国的未来如何走?它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      中国是更多机会的寻求者    20年
期刊
盲目创新会加速你的死亡    谈到创新,我们经常会先想到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好像离中国企业稍微有点远。总结过去30年,我们会发现,创新带来的浪费和风险,要比带给我们的成功更多。这使得很多企业领导者一听到创新,就会不自觉地怀疑:投资能否得到收获?  即便这样,所有人都不会认为创新不重要,因为不创新企业就会死亡。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因为盲目创新而过早死亡。如何创新,用什么方式创新,是我们一直在苦
期刊
到了回归降低成本之源的时候了!    面对成本压力,企业大体上可以从两大方面来应对: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和提升管理质量。      整合资源    资源整合是企业的求生与壮大能力,也是降低成本的机会出口。“企业要做好集约化经营管理,并由此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对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以提高管理效率。”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明波接受采访时说,“因此,要转变思想,没必要搞自主主义,踏踏实实与合作伙伴
期刊
经济放缓的影响下,宝格丽始终不变的三大原则让自己毫发未损    坚持商业原则—在今天全球经济低迷时期,已经越来越重要,虽然这是企业抗击风险的保守方式,但是却令企业避免被大背景拖累。    宝格丽在珠宝业中虽然排名第三,但销售额只有第二名蒂芙尼的二分之一;与精品集团老大LVMH相比,宝格丽的营收更不及前者的10%,距离大得难以追赶。但宝格丽无意追赶,至少不愿意用业界流行的模式追赶。  一直以来,宝格
期刊
只要保持一个有效的组织变革机制,经历危机、濒临崩溃都没什么可怕的    如果你的企业处于相当的市场优势地位,而且,你的企业管理水准也是业内最高标杆。这听起来的确很不错—不过,逆水行舟,今年明年你可以这样,如果后年仍然如此,你的企业则会很危险了。  我从1986年开始担任瑞士斯沃琪(Swatch)集团董事长兼CEO,并于2002年辞去上述职务,仅保留董事会主席至今,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深
期刊
“轻公司”概念下有很多致命陷阱    2008年10月18日,VANCL正式运营一整年。过去一年里,这家势头凶猛、网络广告无处不在的新生企业,究竟会交出怎样一份成绩单呢?VANCL运营方—凡客诚品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年告诉《经理人》:“VANCL目前有差不多200万注册用户,每天订单量约五六千单,销售上万件服装。到目前为止,VANCL已经完成三笔融资,总额5000万美元,今年的销售额预计能达到4亿
期刊
传统OEM企业要成功软重生,关键是提高自己的增值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过去30年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制造业度过了一个黄金成长期,OEM生产模式也大行其道,风光无限,成为众多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法宝,全球1/3的OEM业务由中国提供。    然而,随着近年来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成本提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市场消费衰退,以及逐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的OEM企业利润不断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