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酒吧街,北京有三里屯,上海有衡山路,香港有兰桂坊,大连有什么?和五五路交错的那条丹东街?说来有些可笑,来此泡吧的帅哥靓妹中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街的名字,他们只记得扯着嗓子喊的“豹豪”、能调出奇妙鸡尾酒的“SPARK”、爵士情调一如《卡萨布兰卡》“RICH”酒吧的“花满都”。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条所谓的“酒吧街”确实火了一阵子。爱泡吧的、不爱泡吧的、泡过吧的、没泡过吧的,酒足饭饱之后,大都会选择这里继续燃烧自己,发泄瞬间迸发的过剩精力。
“豹豪”通常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主唱小裴带着他的3个铁岭弟兄又跳又唱地掀起了大连酒吧的“第一次浪潮”。说“第一次浪潮”绝不夸张,因为这是大连人第一次眼睁睁地看到如此卖命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表演,而这种表演又恰好迎合了他们“海蛎子”一般“鲜流”豪迈的性情。于是,小裴们在台上喊,他们在台下喊,一场从未有过的全民狂欢。
狂欢持续了两三年,这两三年里,即使不是周末,你也别想去了就能有空座。“豹豪”的人气带动了整条街的地气,周边那些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酒吧也沾了不少光,赚了不少银子。一切迹象似乎表明:一条酒吧文化街在大连诞生了!但是它能称得上是酒吧文化街吗?
城市之中的酒吧文化街虽然不用囊括城市人类精神状况的全部,但它至少应该是多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是多种人性的表现,在酒吧街上走走,在街上的酒吧里坐坐,将看到的、感受到的整理起来,得到的应该是一部简单的城市人性纪录片。可是在这条街上,看着那些喝高了没喝高的人,你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区别。你无法像在三里屯那样,轻易地遇到小资、酒棍、舞痴、花痴、朋克、愤青,或者观察到放松、会友、恋爱、郁闷、暧昧、放纵的表情,在无边夜色中,也不是一定会有那么一盏灯火、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等着你。很多人都带着面具,或者老实地坐在椅子上独斟独饮,或者只和认识的人言笑,而不会像三里屯北街上的泡吧一族很随便地拉把椅子坐下,然后跟认识、不认识的侃到吐沫星子横飞。轻松、自由、不在意自己的表现,这些特征从来就不属于这里。
因为本来就不是酒吧街,自然也就没什么酒吧文化的积淀,加上大连的泡吧族渐渐有了自己的理性分辨,丹东街不可避免地走向冷清。泡吧族开始在街头巷尾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想找个可以说话又有好酒的地方,他们会去人民文化俱乐部旁边的“玛克威”,跟老板关系处得好,他能1瓶芝华士12年加4瓶绿茶、一大堆小吃,200元就卖给你;想找个有实力派歌手,演唱风格活泼又轻松的地方,他们会去人民路上的“FLYING”,虽然酒贵点儿,但被那3个好玩儿的菲律宾歌手拽上台跳舞也许是你不曾有过的体验;想认识朋友,找个老外多的地方练英语,他们会去体育场旁边简陋的“极地”,这里是大连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随意、开朗的气氛自然浓厚;想寻找异域风情,求个安静的地方听听另类的音乐,他们会去太原街上的“西夏邦玛”,这个尼泊尔风格的酒吧小到只能容纳20人,但却是很多大连时尚人士的聚所;还有那个“巨库MAX”,装修得很有层次感,你可以蜷在舞池边的沙发里想自己的心事,也可以坐到吧台边和BARTENDER聊天,或者隔着包房的半透明玻璃偷窥黑暗中的帅哥靓妹……
在这些酒吧的冲击下,那条所谓的“酒吧街”开始有了危机感。小老板们变着法儿地立招牌:“巴洛克”建起了一块抱石区;“花满都”请来了大牌爵士女歌手;“豹豪”的女声主唱一个一个地换……
但现实情况是,风光已然不再。这就像一个连跳三级的小学生,沾沾自喜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了吧—在大连,酒吧街从来都只是一个概念。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条所谓的“酒吧街”确实火了一阵子。爱泡吧的、不爱泡吧的、泡过吧的、没泡过吧的,酒足饭饱之后,大都会选择这里继续燃烧自己,发泄瞬间迸发的过剩精力。
“豹豪”通常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主唱小裴带着他的3个铁岭弟兄又跳又唱地掀起了大连酒吧的“第一次浪潮”。说“第一次浪潮”绝不夸张,因为这是大连人第一次眼睁睁地看到如此卖命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表演,而这种表演又恰好迎合了他们“海蛎子”一般“鲜流”豪迈的性情。于是,小裴们在台上喊,他们在台下喊,一场从未有过的全民狂欢。
狂欢持续了两三年,这两三年里,即使不是周末,你也别想去了就能有空座。“豹豪”的人气带动了整条街的地气,周边那些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酒吧也沾了不少光,赚了不少银子。一切迹象似乎表明:一条酒吧文化街在大连诞生了!但是它能称得上是酒吧文化街吗?
城市之中的酒吧文化街虽然不用囊括城市人类精神状况的全部,但它至少应该是多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是多种人性的表现,在酒吧街上走走,在街上的酒吧里坐坐,将看到的、感受到的整理起来,得到的应该是一部简单的城市人性纪录片。可是在这条街上,看着那些喝高了没喝高的人,你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区别。你无法像在三里屯那样,轻易地遇到小资、酒棍、舞痴、花痴、朋克、愤青,或者观察到放松、会友、恋爱、郁闷、暧昧、放纵的表情,在无边夜色中,也不是一定会有那么一盏灯火、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等着你。很多人都带着面具,或者老实地坐在椅子上独斟独饮,或者只和认识的人言笑,而不会像三里屯北街上的泡吧一族很随便地拉把椅子坐下,然后跟认识、不认识的侃到吐沫星子横飞。轻松、自由、不在意自己的表现,这些特征从来就不属于这里。
因为本来就不是酒吧街,自然也就没什么酒吧文化的积淀,加上大连的泡吧族渐渐有了自己的理性分辨,丹东街不可避免地走向冷清。泡吧族开始在街头巷尾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想找个可以说话又有好酒的地方,他们会去人民文化俱乐部旁边的“玛克威”,跟老板关系处得好,他能1瓶芝华士12年加4瓶绿茶、一大堆小吃,200元就卖给你;想找个有实力派歌手,演唱风格活泼又轻松的地方,他们会去人民路上的“FLYING”,虽然酒贵点儿,但被那3个好玩儿的菲律宾歌手拽上台跳舞也许是你不曾有过的体验;想认识朋友,找个老外多的地方练英语,他们会去体育场旁边简陋的“极地”,这里是大连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随意、开朗的气氛自然浓厚;想寻找异域风情,求个安静的地方听听另类的音乐,他们会去太原街上的“西夏邦玛”,这个尼泊尔风格的酒吧小到只能容纳20人,但却是很多大连时尚人士的聚所;还有那个“巨库MAX”,装修得很有层次感,你可以蜷在舞池边的沙发里想自己的心事,也可以坐到吧台边和BARTENDER聊天,或者隔着包房的半透明玻璃偷窥黑暗中的帅哥靓妹……
在这些酒吧的冲击下,那条所谓的“酒吧街”开始有了危机感。小老板们变着法儿地立招牌:“巴洛克”建起了一块抱石区;“花满都”请来了大牌爵士女歌手;“豹豪”的女声主唱一个一个地换……
但现实情况是,风光已然不再。这就像一个连跳三级的小学生,沾沾自喜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了吧—在大连,酒吧街从来都只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