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義愤填膺,写下一纸诉状,将现实告上法庭,罪名是剽窃。
  是的,说来你可能不信,现实正剽窃剧本中的情节,现实正变为无比真实的虚假。
  我不喜欢综艺,因为其虚假且矫揉造作,但现今冷眼看来,现实俨然一场大秀,剧情狗血,充斥着伪善和不真实。
  我在法庭上斥责现实为什么竟犯下如此罪行,现实掩面而泣,诉说着自己的委屈。“我是被冤枉的!”现实向我指认幕后主使,“是他们,是世人逼迫我剽窃!”现实泪流满面,我不忍心对他更多指责。
  我将锐利的目光投向世人,列举他们的罪行。世人多么虚伪呀,精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精心维护粉饰的假面,保持着温暖的合群,但又怀着虚妄的期许,企图用自己的表演来操纵现实,使现实走上自己在头脑中预演的轨迹。他们都像堂吉诃德一样,扮演着末日的骑士,内心自知行为荒谬,却又乐此不疲。
  是的,世人的罪名便是放不下自己的偶像包袱。世人同样高声喊冤,急忙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们也不想矫饰,也不想化装,但若撕下角色的面具,放纵自己的真性情,怎么可能被所有人接受,怎么可能与所有人相安无事地相处?扮演、面具,这一切都是为了拉近与彼此的距离呀!”我愣住了,人不能赤裸裸地行走于世,的确需要装扮。毕竟,完美无缺才是最保险的处世策略。
  我迷茫了,世人剽窃剧情、剽窃身份却被无罪释放。他们都有苦衷,那么到底为什么虚假统治了我们的世界?无解。
  地铁上乌烟瘴气,人头攒动,人们故作姿态,小心翼翼地隐藏。是呀,今天的大家也在努力地扮演着!
  我下了地铁,逃离。不知不觉来到了西山,登顶,都市在视野中凝缩为一个点。
  何必扮演呢?只为与这世界拉近距离吗?我可以在肖邦的装饰音中感受最爽心的迷醉,于春天飘落的樟树叶中体会生命的轮回,我可以在细微处,穿破世界的表象与世界本身相拥。
  世人窃窃私语,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们骂我“消极避世”。
  非也,我认同“无罪释放”,但我还是我。
  教师点评
  作者开篇就告现实的状,极具想象力。何罪之有?“剽窃。”现实正在剽窃剧本中的情节,而根源却是扮演角色的世人。接着,在与现实的对话中,作者逐步揭示了“真”与“假”的辩证性。作者可以认同无罪的现实,却并不趋同之。结尾呼吁纯净的现实世界,呼吁“真”的回归,“我还是我”这样的煞尾收束明快有力。本文兼具同理心、警戒心、责任心,对现实有清醒的认知,眼光与格局了得。此外,通篇采用拟人手法,亮点鲜明,个性十足。(王羽)
其他文献
事件回放  据说,现在的“90后”崇尚“佛系”,这不是说他们都皈依佛门了,而是指常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态——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平静接受。  时事鲜评  生理年龄不算太老,心理年龄却已步入中年,大概是“90后”这代人正在面临的困局。现实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积累足够跟生活较劲的资本,却在挑战来临时缴械投降,看似解脱,实则逃避。  难怪有人评价说,哪里是什么“佛系”,明明
小猕猴:啾啾先生,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吧?  啾啾先生:是的,怎么了?  小猕猴:古人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三人就有一个孔子的老师,那孔子的“父”是不是有点多?  啾啾先生:哈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又不是孔子说的,不然孔老先生也不会推崇“不耻下问”了。  小猕猴:我懂了。不过还是请啾啾先生谈一谈“学无常师”吧!  原文重现: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
绵密的气泡绕过洁白柔软的如花朵般盛开的银耳,从颗颗圆实的枣子身边掠过,于即将冲出水面的刹那“啵”的一聲破裂———哦!是莲子在底下尽情呼吸。  锅里热热闹闹地炖着冰糖雪梨,妈妈就在一旁守着,抽空择个菜,又或是做些手工,总之寸步不离。直到香味溢满屋子,她才站起身来叫我。  每年换季时,我常常咳嗽,又不爱吃药,于是就有了冰糖雪梨。效果是极好的,往往喝上几顿,咳嗽就彻底好了。  今年家里买了养生壶,炖汤熬
最近,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受到各方关注,因其高考考出676分的成绩,位居湖南省文科第4名,却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以钟芳蓉的高考成绩,她在北大本来可以有更多选择,但出于喜欢历史和文物的兴趣,她选择了很冷门的考古专业。对兴趣的坚守,使得钟芳蓉吸引了考古界众位前辈的关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余家考古单位联动,向钟芳蓉赠送考古书籍和相关文创产品。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勉励钟芳蓉寻根
题目  有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如今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以上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解析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说,园里的那一棵古松,在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看来,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因为木商用着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用着科学的态度,而画
拿起书,是深夜;放下书,已艳阳高照。  灼热的阳光穿过窗户,直射在我的眼眸上。我看着自己的影子一点点拉长,仿佛我的心也在时光的流逝中一点点拉长。  福贵,名字中寄寓了无限美好,却被命运无情地嘲弄:家珍死了,凤霞死了,有庆死了……那些寄托于名字中的美好愿景也在丧乱中离去,那些渺小的祈愿在生命的重压下被碾压、被踏碎。  福贵的一生,从失去开始,在不断失去中走向平静。起初,我还有怨气,还有同情,还有为福
该搬的差不多都搬上了楼。  舅舅点了一支烟,稍作歇息,面前只有这个大物件还没搬上去。  发愁。三十几岁的舅舅用略带沧桑的眼神打量着它,像在看一个倔强的老头儿。  那是一块玉石,可它太大了,大得有些夸張:高出人的腰,又宽,少说得有七十来斤。整块玉石保留了原始粗糙的样貌,嶙峋怪状的,中间有很多孔洞和凹凸,光一照,各处泛出微黄的、乳白的、青灰的光,比苏州园林里的奇石还漂亮。如今它坐在一个圆底的三足架上,
罗素曾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万物发展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意想不到的转折常常会突然到来,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于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呢?  世界之大,人处一隅,人的渺小决定了其难以主宰万物。如若不然,那么转折又怎会意想不到呢?面对转折,人们似乎无能为力,颇显无奈。但是,如果我们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调整自己,就会发现:转折面前,我们大有可为。  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或许我们无法避免转折的
刚升入高二时,面对满教室几十张陌生的面孔,不喜欢接受新事物的我,内心是充满抵触的,于是我便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子,假装听不见,也看不见。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班级足够团结优秀。每当想起当初自己固执地关闭心扉,就觉得实在够傻。因为后来当我一点点地融入这个集体时,阳光也一点点照进我的心里,生活也一点点变得有趣,我也一点点变得快乐起来。  现在提起笔,和班里同学相处的一幕幕场景便像过电影似的浮现在我脑海
读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总觉得像是渡了无数次的河,每次渡河的感觉都不尽相同。全文围绕着那条湘西小河展开,又在这条河上收尾。合上小说,我的心依旧在这河上漂,没有目的和终点。  《边城》是一部乡村人物的过渡史。一切的转机都托付给了渡河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翠翠从一个自然可爱、有着一对清明如水晶般眸子的女孩,变成了时常脸红、羞涩地跑上山去的青春少女。当小女孩翠翠渡河的时候,一切都是明朗与天真的,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