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对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高职进行大类培养改革,本文就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类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36-02
  近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文章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了方向。当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亟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社会经济的转型,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和渗透,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的大类培养模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重点。
  一、高职人才大类培养的内涵
  所谓大类培养,就是从传统的以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培养为主,转变到综合学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它是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低年级时学生在学科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它是一种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一般是指属于同一行业的专业群,或不同行业中相近的若干个专业。这些专业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基于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教育的专业涵义不同,因此,职业教育大类培养也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
  在“高职大类培养”改革中,对“大类”的界定各有不同,一种是按照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分类来进行大类招生和培养,这种情况通常是以专业群组成一个大类;另一种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相近专业进行合并来培养。无论哪一种对“大类”的界定,都是基于相近的专业群组有着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和专业技术能力平台,在这个平台范围内,打通划分过细的专业界限进行综合性、宽口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今天,高职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从高技能人才要求看,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的岗位工作能力,还应该能够面向一组岗位群就业,增强就业的选择性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为此,在课程改革上应当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即一个专业要配置多个发展方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习得的知识结构不局限于某个“点”上,而是尽量向“面”上拓展。“高职大类培养”正是由“点”上的培养向“面”上的转变,在构建“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除要坚持高职课程体系的一般原则外,尤其要侧重如下原则:
  (一)突出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专业实践课,都必须以应用为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性。要以应用为主线构建大类专业的基础能力、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平台;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占比,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深化课程实施模式的改革,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实现多元整合的策略
  “高职大类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及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这就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和专业间的界限,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需要作为课程内容的取舍和课程结构的组合标准;根据专业大类的知识要素和技术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纵向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性为基础,横向整合以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目的,以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保持开放性和整体优化
  “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课程体系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化,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跟进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满足教学计划的需求同时,还能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出于其开放性强,便于组合,可以较为灵活的满足课程内容的更新,既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又实现了课程结构整体优化。
  三、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类培养”的关键是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它是“大类培养”的指导思想,它规定了“大类培养”目标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确立“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主线
  长期以来,高职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线进行设置,强调专业的专和深,忽视专业发展的广度和交叉整合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性不强。为适应市场经济多规格、多类型、多交叉、多层次的需求态势,高职培养的人才要知识面宽广,应变开拓能力强,高职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主线应向以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为一体的“能力本位”主线转变。
  作者简介:邵力(1964.0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教育管理。
  注: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课题“职业教育大类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
  第一,能力本位是“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智力、形成技能、发展个性作为基本目标,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根本特点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导向,面向市场,满足经济增速换档、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的三大变革。因而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实施大类培养和彰显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   第二,实践能力是“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实现目标。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融合。大类培养是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更大的专业空间,传授给学生更综合的知识、更广博的技能和更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主要包含:一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技能的综合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二完成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是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在技术应用领域中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第三,多样性和个性是“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特色。从宏观来讲,课程体系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学生发展来决定的;从微观来讲,课程体系受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生来源等因素影响,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也会因区域经济和学校办学条件而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发展态势。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专业合并为大类后,对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各有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同一类型的大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也应有所侧重。
  当然,构建“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应只有一种模式,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既要有面向岗位群的,也要有面向岗位的,以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结构
  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过份专业化,课程设置基本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并采用“倒推式”结构逻辑设置课程。这种设置模式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较多,而对各类课程构成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考虑较少,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就业适应性差。“高职大类培养”要优化课程结构,优化的课程结构模式应是一种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衔接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这种结构应体现出:
  第一,课程目标科学化。体现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设计主线。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每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主次、性质以及课程的增减、内容的选择。
  第二,课程结构优化。体现打通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应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素养”与“技术技能应用”课程相互整合,突出综合性课程,为学生提供多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空间;通用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基础加厚,又要考虑专业拓宽,使学生的知识面、适应性、创造力得到加强;同时要面向生产实践,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课程设置模块化。打破课程本位的思想,按课程结构与功能组合各种课程群,统筹安排,整体优化,从不同的模块组合去满足学生各种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第四,课程结构动态化。要针对生产实践的变化需求,及时增删课程,调整各类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比例,灵活地应对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的要求。
  (三)精选“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类型
  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进入课程体系,每门课程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是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问题。按“大类培养”后,课程类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与技能、必修与选修、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要素的合理配置。这其中要充分体现:
  第一,基础课程面要宽,提供的理论知识要扎实。首先,专业口径拓宽的根本标志在于其基础的拓宽,就是让学生不仅打好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同时还要打好工具性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培养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其次,基础课提供的理论知识要坚实、要够用,这些课程应是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基础课程,只有高度重视基础教学,才能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需要。
  第二,专业方向课程要灵活多样,以适应生产实际变化的需要。建立在统一基础课和宽口径之上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不应机械地把专业课程的学时和比例压缩,应充分考虑分流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就业需求而多元发展,体现出弹性和多样性。
  第三,选修课要有广泛性和适度性,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课程类型应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专业融合,建设一批跨科类、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充分发挥多科类、多专业的优势,实现课程总体结构的知识综合化。选修课内容上也应有限度,内容不宜松散,且与本专业应有较密切的关联度,符合课程在横向结构上有高度关联性的要求。
  (四)整合“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内容
  按“高职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能否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凝炼与精选。拓宽专业口径后,优化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应该是一种有机的、具有创新性的组合。在保持课程内容基本知识、理论、原理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体现出应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有四个层面的涵义:
  第一,课程内容要优化。遵守少而精的原则,打破课程界限,对原来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机整合重组成几门共同的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也就是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
  第二,课程内容要精选。开设的课程内容必须快速、动态、开放地反映行业动态和生产实际,把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照系。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以现实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还要着眼于未来的趋向,将知识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结合起来。
  第三,课程内容综合化。伴随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技术的快速发展、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课程的内容要体现相互渗透、交叉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使学生构建综合性知识体系。
  第四,课程内容要依据“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标准,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科体系。要通过岗位和职业资格分析,将行业和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技能的同时,完成入职训练,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的“零”对接。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它又是长期以来专业内容和课程结构积淀的一种定势,要改变这种定势并且使广大教师能够接受会是很难的,改变得越多,推进的难度就越大。学校按“高职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涉及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在实施中更要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仅如此,大类培养的改革还与学校教学资源是否充足,教学管理的相应改革是否跟的上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 光明日报,2015(02)
  [2]王恒安.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黄兆信.大学本科大类培养模式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5(02)
  [4]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
其他文献
期刊
21世纪的数学教育将更加重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当前聋校数学教学中仍然重视纯数学知识教学,少关注数学与聋生生活实际联系的现状,阐述了培养聋生数学应用能
摘 要: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等教育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生的创业行动要想顺利持续地进行,就必须不断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本文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现状的分析,探讨了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提出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创业平台、培训体系化等多种渠道来进一步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网络课程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应用效果却不容乐观.云计算是未来网络学习的基本环境与平台,对解决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具有技术优势.本文对云计算服务在构建网络课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且记忆力佳的重要时期.本文基于2016年部编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下,以其多元性引领小学
小学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作业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知识运
摘 要: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语言与国际商务技能相结合的专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发展均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本文重点对目前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探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研究探讨  中图
摘 要:声乐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演唱的审美能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声乐教育审美价值,其次分析了审美能力提高歌唱的作用,再次是分析了学生歌唱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对审美想象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审美能力的培养;声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34-01  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
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价rn(一)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rn以2012年美、日、德、法、英、韩六国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标杆值,运用指数加权法针对调整过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
2011年,注定会是主政图书栏目的编辑记者们扬眉吐气的一年。  今年7月20日,第22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如期开锣。本届书展以“在阅读中发现香港,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为主题,历时7天,再创访客95万的历史新记录。近300场文化活动,1.5万不远万里赴港的访港读者,57岁的林青霞在书展推出文学处女作《窗里窗外——林青霞的戏梦人生》的热销,都再次证明了,今日的香港书展,其影响力早已越出港岛一地,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