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w961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能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上,教师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下面笔者结合《雷雨》教学,谈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观看视频,了解戏剧情节
  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通过视频等方式去了解戏剧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看视频要比读文本更容易记住戏剧的情节,也会让学生对于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获很清晰的认识,而且相较于干涩的文字而言,视频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学生也会在学习的时候更用心,将本来枯燥的作业时间用得更有价值。
  同时,观看视频的过程也是学生放松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写完很多复杂的作业之后,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轻松,从而劳逸结合,让学习更加有效率。在视频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更直观细腻,也能够让学生提前读懂人物内心的波动,从而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也能让学生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曹禺的《雷雨》是现代话剧经典,很早以前就有人拍过电影,所以教师很容易在网上找到视频资料。教师让学生课下看视频,能够缩短课堂上的讲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人物内心的波动和文章的主旨。而且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看过视频之后,写下对剧本的理解,字数也不必很多,只要将自己看视频的感想表达出来就可以,然后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上交,由教师先大体浏览一遍,大致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和认识。在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且针对学生的想法去进行有方向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避免在课堂上做无用功。
  二、设置悬念,理解人物性格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具备跌宕起伏的情节,才能让学生的内心产生更多的波动,从而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更加用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思考故事会朝着什么样的剧情发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文章的实质,思维更贴近作者的感情。在学生对悬念的思考中,戏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也能够自己扮演一个作者,去设计自己认为可能发生的剧情和桥段,当学生在脑海中设计完成之后,再与作者的思维进行对比,去思考自己与作者的设计有何不同,然后去深入思考不同的原因。
  在学习《雷雨》这篇戏剧时,教师可以对戏剧的视频进行剪接,对于一些结局性的内容进行剪切,这样学生虽然看到了视频,并且也能够大体了解戏剧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却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学生能够与作者进行灵魂上的碰触,从而使思想高度获得提升。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有所提高,让学生更加用心地学习语文,从而让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提升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扮演角色,了解情感冲突
  身临其境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内涵,所以,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作为剧中的人物进行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戏剧的主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演出人物内心深刻的心理波动,只有将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理解透彻,才能够熟练地表现出所要扮演者的心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台词完全弄懂,所以,进行角色扮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而且,角色扮演,能够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让课堂更加活跃,从侧面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这种充满乐趣和活跃的语文课,能够更用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基调下共同进步。
  在学习《雷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比较突出的情节,将学生分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让整个班级的各个小组进行表演,从而配合完成一部完整的戏剧。在其他方面,教师不要干涉,把更多的权利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之后,进行相互合作和讨论,在自己自学和编排的过程中,培养出互相协作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的集体意识变得更加强烈,让学生在共同合作和探索中学习语文,提升语文成绩。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方法。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翻转课堂的培养,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语文兴趣,从而更加用心地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223600)
其他文献
传统文言文教学借助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采用一边放映教学课件一边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内容还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因冗长的讲解而疲惫,不但记不住重点字词,文意也无法理解。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所学课文与相关文言文进行比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
期刊
课堂是教学相长的地方,快乐的课堂就是教师乐教,教得轻松又有教学成就感,学生愿学,学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有所收获的课堂。可如今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学生学得死气沉沉、昏昏欲睡,教师教得毫无激情、了无趣味的不争现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快乐起来,使学生学得快乐,师也教得快乐,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呢?  一、备课前以幽默给学生预设快乐  幽默是语文教师不可缺少的品质。在语文
期刊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诗中主人公刘兰芝是位勤劳、美丽、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子,但最终落得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结局。究其悲剧原因,大多分析文章认为焦母和刘兄是杀害她的元凶,焦母对儿媳恶言相加,刘兄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最终将她逼上了绝路。归根结底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杀害了她,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
期刊
高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活动也承载着这一重要的任务,通过阅读与写作,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不同的尝试。但是问题的尴尬处在于,思维品质的优劣与否、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否都无法直接用数据测量得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把作文的好坏作为一个评价标准。但同样的尴尬在于,文章又有记叙、议论等类型,其共性的评价标准又在哪里呢?下面笔者从高二一个班级的学生习作出发,以议论文为例
期刊
古诗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细节描写、烘托以及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一、细节,活灵活现  在高中阶段,形象分析是古诗探究的一个重要考点。然而想要深度探究人物事物形象就需要抓住细节,从古诗的细节之处入手进行深刻探究,即抓住人物的神态、外貌、心理或事物的特征、寓意等细节去分析形象,使得人物性格鲜活、事物特征明了,从而更深刻地彰显古诗情节,使得学
期刊
《江南的冬景》通过运用对比、虚实结合、引用等手法描绘出江南那可爱、晴朗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优美、闲适、温润、和煦的意境。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江南的“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五幅图,通过这些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冬景的美。那作者是如何巧妙抓住这些景的特征带给我们这种意境美呢?  这就得由教师慢慢引导学生了。在此笔者通过对《江南的冬景》中四个片段的详细讲解
期刊
新课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在一步步延伸,而且必须一步步延伸。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展现,所以,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它不是局限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是更侧重教会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表明,文本细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多变的细读形式,吸引学生兴趣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经常做一件事情便会感到乏味无趣,语文阅读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在课
期刊
在诗词课堂中,教师秉持“共生”理念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意境、升华思维和积极参与互动。  一、放飞想象,体悟意境  高中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铺垫已经有了初步的诗词分析能力。因此,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自由体会为主,解开学生的思维枷锁,达到诗词体悟中的“共生”。  高中语文课涉及的知识比较广,对学生掌握的要求比较高。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褪去了初中教学的引导和启发,逐渐转变
期刊
有天晚上,一群牧民正想扎营休息,忽然神出现在天空,对他们说:“尽力收集鹅卵石,把它们放进你们的鞍袋。明晚你们会感到快乐,同时也会感到愧悔。”  神的话让游牧民们都感到失望和愤怒。原本期待神能带给他们财富、健康或其他世俗的目的,可神却让他们去收集鹅卵石——卑贱而无聊。不过,他们还是按神的指示各自拣了一些鹅卵石装进袋里。走了一天的路,当他们次日夜晚扎营时,居然发现鞍袋里的鹅卵石全都变成了钻石。他们无比
期刊
孙犁的《亡人逸事》叙述了与亡妻在婚姻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学生在理解时受阅历、情感方面的限制,虽然理解了内容,却大多停留在“逸事”层面,使教学陷入困境。为了帮助学生跳出原有认知,我在教学中设置了多个“困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化感悟。  一、 把握重点字词,细读品味  教师可以采取标注重点字词的方法,让学生在平实的句子中找出闪光点,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天作之合”最为“琐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