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解读小说《1984》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1984》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本文另辟蹊径,试着从人性的角度,阐述这部小说引发的对于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思想自由;爱情、亲情和友情;真相和真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曾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危险和具有煽动性的,并因此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1984》作为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影响深远,本文试着另辟蹊径,从人性角度,阐述这部小说引发的对于人性的思考。
  一、思想自由
  小说中描写的无处不在的电幕,喋喋不休报告生铁产量和生产计划的超额完成情况,同时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人们没有思考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写作的自由。党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实际是在鼓吹战争,推崇奴役和无知。即使这样,主人公温斯顿还是冒险在旧货铺里买了个笔记本和笔,开始记日记,他心里非常清楚,“如被发现,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肯定,会受到死刑的惩处,或者至少在强迫劳动营里干苦役二十五年”,那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记日记?在“思想罪既是死亡”这一章节提到,“他是个孤独的鬼魂,说了一句没有人会听到的真话。但是只要他说出来了,不知怎么的,连续性就没有打断。不是由于你的话有人听到了,而是由于你保持清醒的理智,你就继承了人类的传统。”冒着危险记日记,写下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人性使然,小说中的世界,很多人已经丧失了自由思考的能力,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主人公温斯顿思想和理智尚存,但是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因为电幕到处都有,思想警察随时随地都在监视着每个人。“可千万不能露出不快的神色!千万不能露出不满的神色!眼光一闪,就会暴露你自己!”记日记,是温斯顿想要保持人性所做的努力。尽管他也迷茫,不知道记日记的意义在哪里,但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还是偷偷记日记。
  二、爱情、亲情和友情
  亲情和友情,这些是保持人性的一道防线。党国深谙其道,巧妙地利用起来,让亲情和友情反成为党国统治的利器。派逊斯是温斯顿的邻居,是个身体发胖、头脑愚蠢,是属于那种完全不问一个为什么的忠诚的走卒。即使这样,他也被捕进了友爱部,因为被他七岁的小姑娘揭发,说派逊斯在梦里喊了句“打倒老大哥”。孩子们的全部凶残本性都发泄出来。三十岁以上的人惧怕自己的孩子几乎是很普遍的事情,因为没有天真可爱的孩子,没有温暖的亲情,只有无时无刻不在监督自己,随时随地会把父母送进监狱的思想警察。亲情如此,友情这道防线更是不堪一击。温斯顿在真理部工作时,有个朋友赛麦,是在研究司工作的。不过党国不会让人们有真正的友情存在,所以没有朋友,只有同志。赛麦只能算是与之来往愉快些的同志。赛麦对党国忠诚,但是他太聪明,温斯顿心里清楚,赛麦的下场是不难预见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赛麦发觉他的——温斯顿的——隐藏的思想,哪怕只有三秒钟,他也会马上向思想警察告发的。”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全都沦为党国奴役人们、监督人们的工具。
  爱情是保持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小说中温斯顿原来有个妻子叫凯瑟琳,那是个动作干净利落、身高体直的女人。但是凯瑟琳脑袋空洞,盲目相信党的各种口号和蠢话,把夫妻性生活当成是履行对党的义务,即生个孩子来继续完成党的事业。党很清楚爱情的力量,爱人们会形成坚固的同盟,所以通过讲课、游行、歌曲、口号等等,不断灌输性欲是思想罪等胡说八道,把人们的天性扼杀得一干二净。温斯顿想要的,是一个真正的爱人,是能唤起性欲的爱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还是一个人,依然还有着性本能。和裘莉亚偷情,但是看着并无情色之感,相反偷情却证明两人至少还是人,一个男人和女人。温斯顿即使在被捕后遭受折磨的时候,他极其详细地交代了和裘莉亚幽会时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按照他的本意所用的词来说,他没有出卖她。他没有停止爱她;他对她的感情依然如旧。”这时候,温斯顿的人性尚存。爱情,让温斯顿被党驯服后,依然能清晰地仇恨党。爱情,让温斯顿即使在思想上投降了之后,依然想要保存内心的完整无损,因为他记得裘莉亚,梦中会喊着裘莉亚的名字,惊醒过来。爱情,如此强大,但是在时间和刑罚面前,最终还是被瓦解。最终他疯狂着喊着,“咬裘莉亚!咬裘莉亚! 别咬我!裘莉亚! 你们怎么咬她都行。 把她的脸咬下来,啃她的骨头。”温斯顿放弃了爱情,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他已经彻底被驯服了,没有了人性,只剩下对党国的奴性。
  三、真相和真理
  小说中的党国为了奴役民众,不断地试图改写真相,才有了温斯顿所工作的真理部。温斯顿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改写。按照党国的要求,把报纸上提到的现在被认为不存在的人,把过去发生的现在被认为不存在的事情,全部重写。只有温斯顿之流的少数人,才能依稀记得曾经的事,才能明白所谓的“双重思想”,是“知与不知,知道全部真实情况而却扯一些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互相抵消的观点,明知它们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 ”
  温斯顿最终被党国改造成功,彻底降服,他什么都接受,他接受了二加二等于五,只要党国说的话就是真理,过去可以篡改,过去从来没有篡改过。过去的思想挣扎和矛盾,只要投降以后,似乎一切迎刃而解。他在被警卫射死时,甚至流下了眼泪,因为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这时被射死的,只是温斯顿的躯壳,而他的灵魂,早在他不再自由思考、不再坚守爱情、全盘接受党国真相时,死在了友爱部的牢房里。
  参考文献:
  [1]王大志. 《1984》小说人物他者性建構的主体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称誉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流传,他书写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其成名作,那是正处于沙皇俄国时期,一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容的婚外情,但同时也讲述的是贵族妇女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却在冷漠和自私面前,最终导致自己卧轨自杀的下场。所以,安娜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无疑说是一个悲剧,在黑暗社会的压力下,相爱的人难以支撑,矛盾会不断激化,最终的结局是可悲的。  关键词:安娜;沃伦斯基
一部经典著作会经久不衰,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都能从中得到启示,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不断地出现新译文.它之所
摘 要:艾米丽·勃朗特在她写的《呼啸山庄》一书中,将凯瑟琳这一具有双重人格色彩的独特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极致,在凯瑟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叛逆与顺受、原始与文明、激情与寂寞的多种性格形象。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悲剧形象;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19世纪的英国社会依然没有摆脱父权制的统治,
哥特式浪漫或哥特小说是“通常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的恐怖及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Baldick 92)”.主要特点是充满了魔力,带有神秘因素和具有骑士精神.其从属于浪漫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在新批评视角下解读巴勒斯坦女诗人法德娃·图甘创作的诗歌《我找到了她》,分析其语言、形式、结构以及思想内涵,力图对整首诗做出全面、客观的解读。  关键词:新批评;真我;苦难;宁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一、新批评  新批评产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状态。
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姐妹篇为素材,探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极富特色的对比讽刺的运用,这些对比主要表现为
加缪对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两国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随着阿尔及利亚的反法殖民主义斗争的风起云涌,加缪不得不面对需要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取舍的两难处境.彼时彼刻,他的心中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从事这个行业,和做其他的职业一样,干活拿钱,养家糊口,乃题中应有之义;但新闻这一行特别,投身其中的人绝不只是养家糊口那么简单。走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飘》中的两种商业模式,从产业选择、劳动力及薪酬、竞争手段以及利润分配等四方面阐述各自的特点与优劣,旨在从商业角度对《飘》做出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飘》;产业选择;劳动力;竞争手段;利润分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一、引言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的不朽之作。作品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
摘 要:本文基于仪式理论,通过对文本中宠儿的死亡、出现和消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黑人在奴隶制度在所受的惨痛遭遇及巨大的心里创伤,以及黑人族群该如何走出历史的阴影,面对伤痛,正视过去,从而能获得力量,走向明天。  关键词:宠儿;仪式;奴隶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一、小说简介  小说《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