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超声观测不同部位的下腔静脉内径形变指数(SCI),为后期探讨下腔静脉内径SCI与重症患者容量状态、容量反应性的关系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1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超声观测剑突下及右侧腹腋中线部位不同呼吸周期的下腔静脉内径形态,计算下腔静脉内径SC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入选107例患者,60例患者因不能同时获得剑突下和右侧腹腋中线2个部位观察、或图像质量欠佳未入选本研究,47例患者均同时获得剑突下和右侧腹腋中线下腔静脉横切面的观察,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59.1±18.7)岁;完全机械通气者5例,自主呼吸者42例。不同部位、不同呼吸状态下腔静脉纵切面下腔静脉内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气末下腔静脉横切面下腔静脉内径SCI剑突下为1.87±0.72,右侧腹腋中线为1.85±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气末下腔静脉横切面下腔静脉内径SCI剑突下为1.69±0.47,右侧腹腋中线为1.74±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横切面吸气末下腔静脉长径值、短径值、下腔静脉内径SCI,剑突下与右侧腹腋中线有相关性(r=0.866,P=0.000;r=0.887,P=0.000;r=0.424,P=0.003);横切面呼气末下腔静脉长径值、短径值、下腔静脉内径SCI,剑突下与右侧腹腋中线有相关性(r=0.802,P=0.000;r=0.887,P=0.000;r=0.883,P=0.000)。
结论剑突下和右侧腹腋中线横切面、不同呼吸周期下腔静脉的长径、短径及下腔静脉内径SCI有良好的一致性与相关性,两个部位的测量可以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