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中,学生普遍不重视阅读,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如何改变阅读教学耗时多、用力大而收效甚微的状况?笔者认为: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导之以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自能读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教“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定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二、教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过去,人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教师应尽快把阅读课教学从重“分析”转移到重“理解”上来,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入手,把握整体,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理解,再分析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从而把握整篇文章。从整体把握课文,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法”,琢磨文章的标题,分析标题中词与词的关系,从中悟出文章的线索、中心意思、内容大要、写作体裁等要领,然后把自己的所悟与文章对照阅读;二是“超前思考法”,即在阅读文章前,让学生试着去设想下面要说些什么,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提高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还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三、教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分析理解字、词、句、段,不能孤立地解释,否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对全文中心内容的分析与掌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常形容人很不老实,是贬义词,如果脱离课文来解释,那就会误入歧途,而这个词在课文中却是褒义,写出小孩的“调皮”和“机灵”。
四、教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刨根问底。即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一时解答不出来,也会产生一种迫切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时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问”的技巧,问得准,问得深,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之处,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可抓住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出为何既用“大约”,又要用“的确”,是否矛盾,从而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五、教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扩展与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横加阻挡,要重在引导,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阅读。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指导阅读《水浒传》,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可指导阅读《红楼梦》,教学《杨修之死》时可指导阅读《三国演义》等等。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总之,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鉴赏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学修养、世界观等方面去品评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鉴赏作品,分清作品的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适当举办一些书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举办“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对某一文某一书,某一作家、作品展开讨论,或编印书评小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社会实践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从“小语文”迈入“大语文”,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语文与学做人、学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拓宽生活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育局教研室 )
□责任编辑:王 江
一、教“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定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二、教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过去,人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教师应尽快把阅读课教学从重“分析”转移到重“理解”上来,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入手,把握整体,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理解,再分析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从而把握整篇文章。从整体把握课文,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法”,琢磨文章的标题,分析标题中词与词的关系,从中悟出文章的线索、中心意思、内容大要、写作体裁等要领,然后把自己的所悟与文章对照阅读;二是“超前思考法”,即在阅读文章前,让学生试着去设想下面要说些什么,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提高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还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三、教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分析理解字、词、句、段,不能孤立地解释,否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对全文中心内容的分析与掌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常形容人很不老实,是贬义词,如果脱离课文来解释,那就会误入歧途,而这个词在课文中却是褒义,写出小孩的“调皮”和“机灵”。
四、教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刨根问底。即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一时解答不出来,也会产生一种迫切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时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问”的技巧,问得准,问得深,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之处,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可抓住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出为何既用“大约”,又要用“的确”,是否矛盾,从而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五、教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扩展与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横加阻挡,要重在引导,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阅读。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指导阅读《水浒传》,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可指导阅读《红楼梦》,教学《杨修之死》时可指导阅读《三国演义》等等。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总之,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鉴赏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学修养、世界观等方面去品评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鉴赏作品,分清作品的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适当举办一些书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举办“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对某一文某一书,某一作家、作品展开讨论,或编印书评小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社会实践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从“小语文”迈入“大语文”,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语文与学做人、学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拓宽生活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育局教研室 )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