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期的公益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o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2月,我参与创办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SEE)并担任秘书长。后来,又到壹基金担任秘书长。九年以来,我一直参与民间公益机构管理工作。这段时期也正是中国民间公益破冰而出并迅速兴起的时期,我得以亲历并观察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兴起和成长。
  中国社会公益成长有两个重要时点,第一个时点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企业界踊跃捐款,数十万志愿者进入灾区,2008年成为中国公众公益参与的觉醒年。第二个时点是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事件中,公益上升为公众话题,发生在公益领域的事情受到了公众超乎寻常的关注,公众对公益透明的关注进入新起点。
  我在壹基金的管理中,最大的体会就是,在中国的社会机体中,有一股自下而上、愈来愈强大的公益参与的动力。壹基金每天接收的捐款人数愈来愈多,项目活动中的志愿者也愈来愈多,壹基金之船正是被这愈来愈强大的民间公益洋流推向前方。这内在的公益力量从何而来?作为参与其中的公益人,不禁自问: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工商市民的生活方式


  研究满清以前中国慈善史,我们发现壹基金和SEE这样的公益组织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中国古代有家庭祠堂、乡绅修桥铺路的事迹,有道观佛寺乐舍好施的故事,有个人为办校筹资的义举,有家族内照顾族人的慈善“义庄”,也有一些商号成立的行会,但没有超越家族、宗教、行政区域和经济利益的社会公益组织,没有按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治理的专业公益组织。
  在西方社会漫长的慈善史中,宗教信仰是公益的精神基础,宗教组织模式决定了慈善组织方式,教会的慈善活动是社会公益的主流。
  那么,具有现代意义的公益组织出现在何时呢?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认为,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的社会公益组织主要出现在近代工商业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的公共交往方式。文艺复兴以后,工商市民在欧洲一些城市取得了自治权,正是在这类具有自治权的工商城市中,出现了近现代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的公益组织基因。
  壹基金和SEE这样的公益组织,并非是中国慈善组织史在今天的延续,也不是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慈善组织的产物,但从其超越家族、宗教、区域、行业和经济利益,从其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的组织模式看,其组织基因存在于自由企业管理制度的演进中,存在于工商市民社会公共交往方式的历史中。
  如何理解近现代公益与工商市民社会的关系?这要从后人归纳的法国大革命精神“自由、平等、博爱”谈起。按马克思的说法,自由的理念,是从自由贸易的习惯中来的;平等的理念,是从商业谈判契约平等的习惯中来的。自由、平等是自由工商业者在经济生活习惯中抽象出来的政治概念。马克思没有提到的,自由工商业者做公益是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概括为“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之间有内在联系。工商市民社会,是陌生人自由交易的社会,是算计买卖利益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的,高度竞争的,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人很容易落入孤独与冷酷之中。博爱是对自由的平衡,爱心是市场社会的阳光,不分民族、不分国家,参与公益是工商市民的生活方式。
  百年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将我们每个人从大家庭中抽离了出来,把我们变成了独立的原子,我们在获得更多自由和平等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的大家庭血缘系统支撑的温情,在自由和功利的重负下,人们需要另一种人际温情,超越家庭家族、超越职业、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精神依托与人际温情。这是普世宗教发展的社会心理原因,也是近现代城市社会公益兴起的社会心理原因。从熟人社会中走出来,自由个体需要团契的精神共振,博爱因此成为公共精神的需求。
  社会公益从哪儿来?从博爱中来,从工商市民社会的公共生活方式中来。现代公益是博爱之花,但这博爱之花的根,生长在自由与平等的大地之中。壹基金与SEE体现的是工商市民社会对共同命运的整体关爱,提供的是博爱情感释放的平台,体现的是工商市民的公共交往方式及组织方式。

以社会建设为中心


  一辆車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零部件之间必须有很高的耦合度,不然无法运行。一个国家的组织结构,主要由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组织模块构成。这三大组织模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政治、经济及社会组织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好,国家进入“系统耦合”状态。如果政治、经济及社会组织的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差,社会运行的整体效能就会受到影响。任何一个板块的创新突进,必造成对其他板块进行系统耦合的压力。
  30多年前邓小平启动了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政府收缩了对经济的微观控制,中国经济活力在自由化进程中开始释放。中国人面对着愈来愈大的经济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开始享受来自竞争的经济繁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市民社会逐渐在中国出现。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标志着中国进入工商市民社会。人口主体由农民变市民,这是数千年中国历史未有之大变,中国经济、社会及政治的治理,都面临着工商市民社会的全面挑战。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的诸子百家提供不了多少思想资源,中国历史上没有多少人能深入思考和全面管理过开放的工商市民社会。
  毛泽东将中国主要矛盾判定为阶级斗争,所以天天斗争。邓小平将社会主要矛盾判定为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供给不足的矛盾,认为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矛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取向,将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城市工商市民社会,但是,社会矛盾并没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相反,中国社会矛盾似乎随着经济发展而开始激化。
  中国不得不逐渐从民生转向民权,不得不逐渐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中国开始进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变革第二季。
  政企分开,政治与经济的分离,经济的非政治化,减少了政治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经济得以发展。现在中国不得不进入政社分开的历史阶段,政治与社会分离,社会非政治化,公众社会权利上升,社会活力释放,社会矛盾得以减弱。今天中国民间公益的迅速发展,正是中国变革从经济第一季进入社会第二季的表现,社会改革将超越经济改革扮演起阶段性的历史主角。   经济自由之后,必然是社会的平等與博爱。
  经济非社会,却是社会的基础。社会非政治,却是政治的基础。市场经济改革并非社会改革,但为社会改革奠定了财富与心理基础,社会改革并非政治改革,但能为政治改革奠定公共精神与公共治理的社会基础。公众在经济自由竞争中学会自由创造,在契约平等过程中学会人权平等,在社会公益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建设性地参与公共事务,有了这样的社会发展,中国未来的宪政民主转型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自由经济必耦合出平等的社会,平等的社会必耦合出博爱的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必耦合出宪政民主的政治。自下而上的社会公益事业,正是中国变革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第一部经济曲已近尾声,第二部社会曲刚刚上演,第三部政治曲即将登场。中国人的心理空间,将从经济人出发,逐渐增加社会人的内容,再逐渐增加政治人的内容,从私人个体到公共人格,人格将更加开阔,社会自然生长,这可能是中国最理想的和平变革三部曲。
  博爱是工商市民社会的公共需求,私利与冷漠盛行之际,正是博爱兴起之际。
  工商市民会成为博爱的行动者,这是工商界普遍开始参与公益的原因,这是社会公益普遍兴起的历史动因。这历史动因也一样会推动政府内部的一些立法者,那些属于工商市民心态的立法者,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给民间公益松绑,成为社会公益的推进者。工商市民社会的到来,自会捡选出自己的使者。
  自由-平等-博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一步步踩着自己的节奏行进。当看到社会公众对公益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时,我们会想到自由平等的历史发展已将公众推上博爱的历史阶梯。当看到舆论关注点逐渐从经济民生转向社会问题时,我们会想到中国已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当看到社会问题背后是更深层的政治权利问题时,我们会想到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将以政治变革的方式来整体收尾。
  市场经济催生博爱需求,博爱需求催生社会公益,社会公益推动博爱行动,博爱行动提升公众的公共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政治将脱去它残暴的历史血衣,成为和平地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治。
  经济非公益,但经济自由带出社会公益,公益非政治,但社会公益会带出政治变革。或许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历史戏剧的完整展开,能看到数千年未有之新世界的诞生。
  作者为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其他文献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黄兴则在湖南成立华兴会,龚宝铨在上海成立光复会。  1903年5月,黄兴作为军国民教育会的运动员从日本回国,开始暗中筹划革命。  他先在上海认识了《苏报》主编章士钊等新派人士。夏秋之交,返抵湖南长沙,受聘为明德学堂教员,并创办了“东文讲习所”日语学校,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翻印大量革命人士书籍,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
期刊
从11月3日以来的新闻看,孙杨可能是最倒霉的伦敦奥运会冠军。  当天,孙杨驾驶一辆保时捷卡宴在浙江省杭州街头与一辆公交车发生剐蹭擦。交警处理事故时,发现孙杨竟是无证驾驶,随后对其罚款2000元,行政拘留七日。  次日,孙杨供职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对他进行“三停”:停赛、停训和“停商”,即停训并禁止参加国内外比赛;停止参加一切商业活动;按学院规定扣发相应的津补贴;建议暂不参加国家游泳队集训。
期刊
1997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第一个年末特刊《再见,1997》和读者见面了。  作为主编,我只为这期报纸贡献了区区千把字的《主编寄语》,而把大样授权给了退休返聘的前主编老左(左方,南方周末创始人)签发。  当老左签发的清样送去付印时,我正好结束随新闻代表团出访美国的任务回到广州。报纸拿到手的一刻如释重负——这一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997年是我出任南方周末主编的第二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
期刊
在中国,大多数纠缠着我们的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常识,不是新知。  不过,新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内涵很广,乃是指集体选择或公共选择,套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政治”就是“众人之事”。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集中于研究个体决策问题,例如顾客如何消费、劳动者如何找工作、厂商如何定价、如何确定产量等等。与此相对,研究在个体选择之上的公共选择或社会选择的学问,则被称为
期刊
华人首富李嘉诚近期连环出售中港资产,同时不断物色、并购海外尤其是欧洲资产,惹来“撤资”传闻。不少外界人士纷纷解读李嘉诚此举用意,如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曾在微博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以此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剧的论据。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则认为,随时代的转变,属于李嘉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面对外界种种揣测,李嘉诚不得不亲自现身澄清从中
期刊
以利率市场化为中心的金融改革可能是这届政府目前所显示的最重要的改革。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一切价格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利益结构调整。它是一场伤筋动骨的革命,其影响必将深远。  目前,对利率市场化的讨论非常之多,主要考虑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如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关系、放开存款利率的节奏和步骤等等。这些政策建议部分已成为正在进行的改革。  但是,换一种思路来看待利率市场化
期刊
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主要因为政府主导,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形成“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要地不要人”的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在城市边缘聚集,形成了“城中村”。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
期刊
2003年10月,高盛发布《与BRIC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BRIC”由四个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首字母组成,于是这四个国家被称为金砖国家。十年过去,金砖国家的概念已风靡全球。2009年,金砖四国召开首次峰会;2011年,南非加入其中,并出席第三届金砖国家峰会。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强。  与中国相距遥远的南非,1994年结束了种族
期刊
一个大学生开书店的故事,成为今日中国流程腐败和流程控制的最新典型。  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了这个故事: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家,到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办一个书店,从父母和亲属那里借了20多万元,结果跑了三四个月,盖了几十个公章,总算跑下来。好不容易租了店铺,然后就开始被检查了。到最后,这个大学生实在是经不起检查,只好“关门大吉”。  “我说经
期刊
当今时代,保持司法的独立性被视为公正司法和人权保障的根本,司法独立被认定为国际潮流和“必由之路”。无数杰出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大量极有教益的研究,但大量的工作集中在司法独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美好前景上,而关键的问题是,司法独立的理论预设是什么?它是否是无条件、无前提的?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支撑与保障条件?  从实践上看,半个世纪以来,在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已成全球潮流的背景下,诸多第三世界国家是否成功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