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不均衡发展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r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间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转载论文数据,发现存在着刊群水平分化、优质学报区域分布不均、211工程与非211工程高校学报水平差距拉大等不均衡发展状况,说明高校学报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已经形成。但是,学报质量与数量并不直接构成一对矛盾,综合性或专业性不是学报改革发展的唯一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报;不均衡发展;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07306
  中国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报有1 000多种(不含台港澳地区,下同),几乎都以综合性学术出版为定位,在刊登国内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成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发展水平看,阵营分化突出,高质量学报区域分布失衡,“马太效应”显现。为此,笔者拟通过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近4年来全文转载数据(下文涉及数据都取自该统计区间),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这个庞大刊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家深度思考高校学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样本与中国高校学报的被转载概况
  (一)数据样本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报刊,按学科类别进行精选的二次文献学术专题系列期刊。其特点是:收集整理全面、专业化标引分类、编辑专家精选。这项工作涉及3 500多种报刊,基本囊括了国家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或工作指导类报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术期刊有90多种,这些期刊参照了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的学科分类设置,基本涵盖了人文社科所有一级学科,并且各个学科还依据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和学界研究的冷热程度分别设置一种或几种专题期刊。编辑和专家学者根据各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按照《复印报刊资料》论文遴选的质量评估标准①,每年选出
  具有较高水平的各学科学术论文约1.5万篇,并同时编撰了所有未转载论文的题录型分类目录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目录索引是将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按学科进行分类、汇总、编辑、出版的大型检索类工具性质的期刊,较全面反映了各学科的年度总体研究状况。 供检索参考。因此,本文选取的这些学术专题期刊转载统计数据,在学术研究、学科覆盖、期刊样本质量等方面更专业、全面和稳定,以此分析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二)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被转载概况
  中国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报是高校系统教学科研成果展现的主要平台。根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目录索引统计,中国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期刊约有1300多种,包括普通本科高校学报、专科高校学报、文理大综合学报、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报等等这个统计数据因对“综合性”与“专业性”概念的认识差异,以及出于不同的研究分析目的而不同。 。其中,基本以高校校名命名的学报约有1 150种。因其数量庞大,相比较于社科院(联)系统、党政干部院校系统主办的主刊,每年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总量中处于领先优势。表1是近4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总体被转载情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以下资料整理:2009年3月5日、2010年3月30日、2011年3月29日、2012年3月27日的《光明日报》和《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的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数据。详细资料可参见http://www.zlzx.org“学术评价”。下文所涉及的表格数据来源皆同上。
  转载量是指高校学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转载的绝对数量,从某种角度看,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该学报刊载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越多,学术影响力越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即使从2009年起《复印报刊资料》对学术期刊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转载总量统计数据下降,但对2008—2011年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全文总被转载量占同期《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总转载量比例,也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三)高校学报总体质量水平评估
  首先需要声明,由于历史原因,虽然每一家高校学报的定位与本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但其办刊质量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或反映本校的科研实力。苏新宁对2000-2004年各类机构在CSSCI上的发文统计已经证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等院校是主力军,高等院校学者的发文量为全部发文量的60%以上”苏新宁专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版,2007年,17页。。但是,CSSCI的527个数据样本中只包含了70种高校学报。
  为了整体比较高校学报刊群的质量水平,本文根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全文转载这个同样的数据源,对全国各级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4年平均被全文转载的期刊约占总数(约有100种)的72.25%,明显高于高校学报38.61%的比例;所涉及期刊的4年平均被转载篇数约为21.1篇,同样明显高于高校学报平均被转载的6.1篇。这说明,从总体看,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与社科院、社科联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的水平相差较大。王泽龙经过分析研究也认为,就长期的学术影响看,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与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综合性社科期刊是有一定差距的王泽龙论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229-234页。 。
  当然这不否定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群体中的杰出部分,如被评为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的学报就具有很高的质量水平。朱剑曾对教育部“名刊工程”中的学报与社科院(联)主办的优秀期刊水平,从被引频次、被摘(复印)篇次、影响因子、文摘(复印)率等纯计量方面进行了对比,认为“名刊学报与社科院(联)期刊不相上下,两类期刊在所发表的有影响或高质量的论文的数量方面平分秋色,只是“名刊”学报近年来的进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被淹没于众多平庸学报的海洋之中”朱剑论文《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5-27页。 。   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不均衡发展
  (一)被转载论文的数量在学报间的分布不均衡
  根据表1计算, 2008—2011年平均约有61.39%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没有被转载过论文,这一现状说明了大多数学报的水平有待提高的事实,而且在被转载论文的学报中,转载数量在学报间的分布也呈现出集聚特征。表2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转载量前100名学报的数据,可以看出,转载量前100名高校学报的转载量占了学报转载总量的64.40%,平均每种学报被转载17.4篇论文。毋庸置疑,这些学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是高校学报阵营中的第一梯队。
  第一,每个转载篇数区间内,学报的数量基本稳定,总体结构布局不均衡发展已成常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对众多的原发学术期刊,都按照先分类标引期刊上的每篇文章、然后再撕拆期刊并将文章按学科归类的一整套流程化、专业化的方式筛选论文,难以控制对哪些期刊、哪些学报多选或不选。从近4年每个转载篇数的区间段所涉及的期刊数量看,变动不大,相对稳定。这也可以解释为:众多高校学报在水平质量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稳定层级的金字塔结构。
  第二,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整体水平基本暗合了“二八定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共约有1 150种,而转载量排名在前200名的学报年均被转载了2 201篇文章,约占人文社科学报转载总量(2 709篇)的81.25%,即80%的被转载文章都来自于20%的学报,而剩余的20%的被转载文章来自于其他80%的学报。
  第三,大多数学报的水平有待提高。4年平均约有706种学报没有被转载过,占学报总量的61.39%,被转载的学报数量仅达到所有学报总数的38.61%。尤其是对综合性学报而言,对应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众多专题刊时,往往具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优势,理论上每种学报每期被转载1篇或每年被转载2篇以上的概率很大。但实际上每年被转载1-2篇的学报约有200种,在所有被转载论文的学报中约占44.45%,约占学报总量的17.39%。若将未被转载和仅被转载1-2篇的期刊数量加总,则比例高达78.78%,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数据。
  (二)优质学报在行政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影响力和水平,与学报所在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高校数量和水平状况等有很大的关联性。尤其是近年来学术期刊在编辑队伍建设、优质稿源竞争、期刊宣传投入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出科研力量和经济实力的作用。这也充分体现出优质学报在行政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三、几点思考
  (一)学报质量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已经形成
  无论是学报之间、211工程高校与非211工程高校学报之间的水平分化,还是优质学报在地域间分布不均,都反映了高校学报的发展已经处于激烈竞争的生态环境。当然,政策的引导、评价的外力也加剧了这种竞争失衡状态。比如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的评比、各种核心期刊的评价、转载(摘)的影响力延展等等。市场的自然竞争往往会造成不平衡发展甚至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会促进期刊整体质量的普遍提高。至少在目前阶段,应当鼓励支持这种竞争生态。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种失衡发展状态影响到中国学术科研成果的正常发表。
  (二)学报质量与学报数量、规模没有必然联系,不存在反比关系
  近年来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负面评价不少,主要诟病是数量多、同质化、创新不够、质量不高,一言以蔽之,即数量与质量失衡。有人认为,只要减少学报数量,就会减少垃圾论文的刊登量,这是很片面的看法。首先,中国的学术期刊总量不能满足科研成果发表需求的矛盾一直很突出,减少高校学报的数量和规模不但无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反而会更加助长“版面费”问题的蔓延。其次,高校学报除了刊发学术成果、传承文明的作用外,还承载着培养人才、服务科研等功能,高校学报规模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及赋予学报的使命有关。即使今天立足本校教学科研、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开放办刊,也符合当前中国整体教育科研环境的需要。第三,期刊质量不取决于期刊自身,而在于中国整体科研环境、水平和实力。只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才能为学报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养分,才能不断打造出高质量的学报,才能整体促进学报水平的提高。第四,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没有一定数量的中低梯队刊群服务于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就不可能培育出为顶尖梯队刊物供稿的高级科研人才群体。存在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梯队刊群(也可叫做常态的不均衡发展现象)符合学报整体的发展规律。
  (三)综合性还是专业性不是学报改革发展的唯一路径
  目前,高校学报的综合性特征普遭质疑,向专业化方向过渡是个必然趋势,但要循序渐进,符合国情国力,遵循整个社会发展对学术期刊的要求。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首先,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专业化”的界限也在模糊。对期刊评价最困难的就是专业性分类。例如,据苏新宁统计,“在CSSCI的管理学期刊中,2000-2004年共收录论文23 576篇,其中只有一半不到的论文属于管理学论文(12 971篇)。而非管理学期刊刊载管理学论文达到了21 974篇,远远超过了管理学期刊收录本学科的论文数”。所以,对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所谓专业化也是个相对概念,是一本学术期刊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在作者、读者心目中的定位,它有不同学派、不同风格、不同气质,不是简单地认为专发、多发某一类文章就是专业化了。其次,假设在所有科研成果质量水平一定的状态下,如果没有筛选和分级评价,仅仅将其简单分类后刊登在所谓的专业类刊物上,这种总体质量没有提升、鱼龙混杂的“专业化”有什么意义呢?再次,在网络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电子期刊、专业人群社区等信息转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学术期刊已经面临转型,只要期刊出版资源实现了市场化自由配置,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学术期刊存在的唯一合法依据,期刊的综合性还是专业性发展也就不再是问题。
  总之,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刊群阵营庞大、作用突出,存在的不均衡发展状态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尤其需要我们清醒地分析和认识,正确判断其基本发展态势。如是,则将有助于不同管理部门更好地把握期刊改革和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与政策导向,并慎重考量学报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研究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30(07)、 2011-03-29(05、08版)、2012-03-27(05、08版).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08年度、 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N].光明日报,2009-03-05(8)、2010-03-30(4)、2011-03
其他文献
摘要:气候资源具有动态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公共资源的社会属性,是全人类共同且平等享用的物资,中国现行法律疏漏气候资源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特点,在民法与宪法中均未区分公共自然资源与国有自然资源的归属,气候资源的权属亦无规定。因此,在共生理论背景下实现多元利益的平衡,保护气候资源,建议中国现行立法应该明确全人类共同享有气候资源和平等使用的权利,增强国家对气候资源的管理义务,防止气候资源国产化。  关键词:气
期刊
摘要:  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界定及职能划分至关重要。政府和市场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两股根本性力量,但由于中国市场发育不足出现的“市场失灵”与因二者边界界定不清形成政府的失位、错位和越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文章引入“收益”与“成本”和X维度概念对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通过健全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而对政府和
期刊
摘要:  基金经理是否具有行业选择能力,是研究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金股票组合的行业集中度能够度量基金股票组合的行业配置比例偏离市场组合的行业市值比例的程度,能够反映基金经理投资过程中的行业选择行为。对中国积极管理的股票型基金的实证结果表明,基金经理对行业的主动选择并未带来更高的超额收益,基金经理整体上没有行业选择能力。运用Grinblatt 和 Titman提出的GT指标在单只基金层
期刊
摘要:  奥尔森认为影响集体公共物品供给的关键因素是集团的规模,即小集团相对于大集团而言,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更为有效。但是奥尔森的理论不能解释一些与此相反的事实:现实中很多大集团中的成员很乐于供给公共物品,很多小集团中的成员却怠于供给公共物品。在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的个人即使处于相同的位置,其供给公共物品的行为也不同。奥尔森说大集团与小集团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原则,但是大集团与小集团的划分界限却不明
期刊
(武汉大学 a.图书馆;b.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文章采用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引文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对新的期刊评价指标,期刊贡献值(JCV)和期刊贡献因子(JCF),并对2009年JCR(科学版)收录的7 387种期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JCV和JCF排序结果与学术界的定性评价比较吻合,名列前茅的期刊均是各学科的著名期刊,且以原创性期刊为主;新指标对期刊被引
期刊
摘要:  在系统总结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湖南省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基本框架、评价目的和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流程;通过两轮指标体系筛选,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投入指数、产出指数和保障指数3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最后,通过AHP群策法对指标赋权值。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  从股东至上治理理论、人力资本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和核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等治理理论的比较分析入手,提出中国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产权契约治理实践应以人力资本治理理论和核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为依据,以此为基础提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平衡,建立了家族企业职业经理财产权契约、控制权契约和人权契约协同治理模式,并以阿里巴巴为例进一步探寻协同治理模式的具体应用,不仅拓展了家族企业治理研究
期刊
摘要:  中国特别是浙江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由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流动也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社会养老保障作为影响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机制,将深深嵌入农民流动之中,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农民流动的意愿、能力和过程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嵌入农民流动的新的变量因素。通过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比例,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深化传统城乡户
期刊
摘要:  通过对长沙市五类社区的调查,运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五类社会空间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认为社区类型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总体上比较高,但弱势心理降低了中高档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但也明显高于低档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措施,一是应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低档社会空间的档次;二是应大力推进城市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空间融合;三是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消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发展路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政企关系出发将英美、日韩企业集团成长模式作了比较分析,表明英美模式为市场主导型,日本模式为产融结合型,韩国模式为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中国企业集团的成长独具中国特色,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因此,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集团应借鉴国外企业集团的经验和教训,完善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