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弱势群体学生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弱势群体学生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难点,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学生;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德育
目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日渐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与其他先天残疾儿童、孤儿等孩子构成了农村学校一个特别的群体——弱势群体学生。这些孩子一般因家庭生活和教育、或自身的缺陷,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他們具有与同龄人不同的共性:孤僻、自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自己、与同伴交往少;脾气暴躁、骄横、霸道、易冲动、容易对同伴产生攻击行为;学习成绩平平,少数成绩下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弱,比较任性、懒惰、缺乏责任感;缺少活泼天真,对父母有不满情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很融洽等。
【个案】
个案1:学生A,男,12岁。如果不是爷爷的坚持也许他至今仍听不到,如果不是爷爷省吃俭用,他没有耳蜗至今会失语,可是即便带上了耳蜗,他也只能些许听到一点儿声音,言辞也很含糊不清。长期的与众不同滋养了他好斗的性格,本来就比同学高出一头的他可能见与别人沟通费劲,便索性拿起了另一样武器——拳头。个案2:学生B,男,11岁。幼年母亡,父亲常年在深圳打工,只在年末回家待上数天。他便常年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可爷爷酗酒,经常无故打骂他和奶奶。他的卫生状况很糟糕,有一次头发间藏着一条类似于蛆的小虫带进来;他的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家庭作业几乎不做,家人从来不问;他的心理敏感而偏执,也许是经历的挫折太多了吧。个案3:学生C,女,12岁。典型的流动人口子女,家人偏爱男孩,几乎不管她,任她自由发展。二年级时她曾带着一个一年级小女孩离家出走,一路捡破烂从白塔流浪去金坛几天,最后还是派出所送她回的家。可是她的家人并不着急,反应很平静。后来类似情况到了三年级又发生了一次。因此,经过分析研究,心病还需心药医,一个心灵的缺失只有靠其他心灵的浇灌才能获得滋润。爱心是成功德育的动力源。这种爱是单纯的,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课任老师,身处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弱势群体学生,一视同仁,甚至加倍关爱,让爱拉近了与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距,让爱使弱势群体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引导、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策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人而谈
个别面谈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而与弱势群体学生的沟通则尤为重要,所以要经常性地找其面谈,教导他们一些生活上的自理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业上的疑惑,尽可能的给他们爱的满足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渴望。在面谈上,方法很重要。如学生B,因为他的偏执,我与他谈心时首先要表现诚恳,因为得让他感觉你是在诚心的想帮助他,而不是指责他,这样就为他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他会减少许多对立情绪。其次,针对他敏感的心理特质,我多半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与他沟通。当他很邋遢时,我曾给他讲了《邋遢大王》、《小猪洗澡》、《妞妞剪指甲》、《狮子的长发》等一系列故事,让他在会心的笑中感悟到自己该这样干净起来。
二、严慈并济,相机而发
有时,面谈过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次,学生B居然由于我又给他讲故事了而在同学面前显摆。获悉此事后我很震惊,突然我意识到一味的“和风细雨”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偶尔也要“暴风骤雨”一下才行。可“暴风骤雨”的时机却很关键,要把握好,错失良机不仅会影响孩子心理,也没有效果。一次,学生A用脚踢别人的肚子。看见后,我冷脸将其拎至一边站好,看我怎样检查受伤害的小男孩的肚皮,怎样安抚他止住疼痛止住哭泣。看着看着,他低下了头……我无法用很多言语有效的来教导他,但我可以抓住时机、依靠动作,让他仔细看我的举止来感化他。学生C原先学习吃力,对学习没兴趣。现在她学习仍然吃力,可偏偏在语文课堂上小手高高举起,还偶有惊人之语呢!这全源于一次我在课堂上对她的表扬。这更引证了卡内基的话:“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他的心灵布满荒芜,他需要心灵的播种者来播种希望的种子。这时我们能给他带来什么?温暖的赞美,赞美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
三、长善救失,一视同仁
他们学困也好,心困也罢,可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学生A块头大,力气也大。班里饮水机上一没水了他立刻去搬去装,课余经常去帮园艺老师拔草、推车、浇水。从没有人叫他这么做过,他就是知道!此时此刻,一根高高竖起的拇指、一脸灿烂的微笑,足以让他劲头百倍。学生B虽然家境并不富裕,可善于助人。谁墨水没带,他总是第一个借给他;谁铅笔刨刀失灵,他主动修。一次,我封了他一个“刨刀修理师”称号,他乐了半天。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高层次需要。一个人具有某种长处或取得了某些成就时,他还需要得到承认。而承认的最佳方式就是及时的赞美。可见,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被需要、被肯定的情感需求,这些特殊孩子更甚。而这些的给予其实很简单,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
他们只是我校的三个学生,可像这样的孩子,其他农村学校有多少?像这样的弱势群体,一个社会有多少?德育过程本来就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弱势群体学生的德育更是一项十分艰巨、需要足够耐心耐力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以真诚赢得信任、以人格创造人格、以灵魂铸就灵魂,为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能够付出的。我们,作为一个相对正常的心灵,应该知道每个心灵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应该用充沛的爱与耐心期待着每一个缺失的心灵逐渐完满。那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关键词:弱势群体学生;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德育
目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日渐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与其他先天残疾儿童、孤儿等孩子构成了农村学校一个特别的群体——弱势群体学生。这些孩子一般因家庭生活和教育、或自身的缺陷,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他們具有与同龄人不同的共性:孤僻、自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自己、与同伴交往少;脾气暴躁、骄横、霸道、易冲动、容易对同伴产生攻击行为;学习成绩平平,少数成绩下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弱,比较任性、懒惰、缺乏责任感;缺少活泼天真,对父母有不满情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很融洽等。
【个案】
个案1:学生A,男,12岁。如果不是爷爷的坚持也许他至今仍听不到,如果不是爷爷省吃俭用,他没有耳蜗至今会失语,可是即便带上了耳蜗,他也只能些许听到一点儿声音,言辞也很含糊不清。长期的与众不同滋养了他好斗的性格,本来就比同学高出一头的他可能见与别人沟通费劲,便索性拿起了另一样武器——拳头。个案2:学生B,男,11岁。幼年母亡,父亲常年在深圳打工,只在年末回家待上数天。他便常年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可爷爷酗酒,经常无故打骂他和奶奶。他的卫生状况很糟糕,有一次头发间藏着一条类似于蛆的小虫带进来;他的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家庭作业几乎不做,家人从来不问;他的心理敏感而偏执,也许是经历的挫折太多了吧。个案3:学生C,女,12岁。典型的流动人口子女,家人偏爱男孩,几乎不管她,任她自由发展。二年级时她曾带着一个一年级小女孩离家出走,一路捡破烂从白塔流浪去金坛几天,最后还是派出所送她回的家。可是她的家人并不着急,反应很平静。后来类似情况到了三年级又发生了一次。因此,经过分析研究,心病还需心药医,一个心灵的缺失只有靠其他心灵的浇灌才能获得滋润。爱心是成功德育的动力源。这种爱是单纯的,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课任老师,身处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弱势群体学生,一视同仁,甚至加倍关爱,让爱拉近了与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距,让爱使弱势群体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引导、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策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人而谈
个别面谈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而与弱势群体学生的沟通则尤为重要,所以要经常性地找其面谈,教导他们一些生活上的自理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业上的疑惑,尽可能的给他们爱的满足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渴望。在面谈上,方法很重要。如学生B,因为他的偏执,我与他谈心时首先要表现诚恳,因为得让他感觉你是在诚心的想帮助他,而不是指责他,这样就为他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他会减少许多对立情绪。其次,针对他敏感的心理特质,我多半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与他沟通。当他很邋遢时,我曾给他讲了《邋遢大王》、《小猪洗澡》、《妞妞剪指甲》、《狮子的长发》等一系列故事,让他在会心的笑中感悟到自己该这样干净起来。
二、严慈并济,相机而发
有时,面谈过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次,学生B居然由于我又给他讲故事了而在同学面前显摆。获悉此事后我很震惊,突然我意识到一味的“和风细雨”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偶尔也要“暴风骤雨”一下才行。可“暴风骤雨”的时机却很关键,要把握好,错失良机不仅会影响孩子心理,也没有效果。一次,学生A用脚踢别人的肚子。看见后,我冷脸将其拎至一边站好,看我怎样检查受伤害的小男孩的肚皮,怎样安抚他止住疼痛止住哭泣。看着看着,他低下了头……我无法用很多言语有效的来教导他,但我可以抓住时机、依靠动作,让他仔细看我的举止来感化他。学生C原先学习吃力,对学习没兴趣。现在她学习仍然吃力,可偏偏在语文课堂上小手高高举起,还偶有惊人之语呢!这全源于一次我在课堂上对她的表扬。这更引证了卡内基的话:“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他的心灵布满荒芜,他需要心灵的播种者来播种希望的种子。这时我们能给他带来什么?温暖的赞美,赞美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
三、长善救失,一视同仁
他们学困也好,心困也罢,可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学生A块头大,力气也大。班里饮水机上一没水了他立刻去搬去装,课余经常去帮园艺老师拔草、推车、浇水。从没有人叫他这么做过,他就是知道!此时此刻,一根高高竖起的拇指、一脸灿烂的微笑,足以让他劲头百倍。学生B虽然家境并不富裕,可善于助人。谁墨水没带,他总是第一个借给他;谁铅笔刨刀失灵,他主动修。一次,我封了他一个“刨刀修理师”称号,他乐了半天。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高层次需要。一个人具有某种长处或取得了某些成就时,他还需要得到承认。而承认的最佳方式就是及时的赞美。可见,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被需要、被肯定的情感需求,这些特殊孩子更甚。而这些的给予其实很简单,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
他们只是我校的三个学生,可像这样的孩子,其他农村学校有多少?像这样的弱势群体,一个社会有多少?德育过程本来就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弱势群体学生的德育更是一项十分艰巨、需要足够耐心耐力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以真诚赢得信任、以人格创造人格、以灵魂铸就灵魂,为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能够付出的。我们,作为一个相对正常的心灵,应该知道每个心灵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应该用充沛的爱与耐心期待着每一个缺失的心灵逐渐完满。那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