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活跃气氛 全员参与 巧指核心
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当中教学方法要灵活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气氛达到一定程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一堂好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运用教学幽默轻松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教学幽默能使教学产生活力,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幽默掀高潮,这样就能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文字:“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避免干巴说教,把课讲得很“活份”。其中“孰视”,仔细端详,细心打量。“窥镜”,暗中照镜子。在上述引文的21个字中前后用了两个“视”很关键。我们可以这样说:“这说明邹忌很有眼力,在对照(先看别人,后照自己)中,发现自己不如,‘不如’‘又弗如远甚’。邹忌大有‘调查研究’之风。”(学生大笑)进而指出他善于照镜子,有自知之明,避开了妻妾,客人的蒙蔽,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他根据比美的体会悟出治国之道,讽喻齐王广开言路。邹忌不愧是个有见识的臣子。在谈到如何借鉴古人“照镜子”精神时,我们可以补充说:“不是让我们天天抹化妆品,美我。”学生们听了又哄堂大笑起来。课堂气氛显得更加轻松活泼。在笑声中学生们意识到:老师是通过打比方说明了品德修养问题,渗透了德育教育。这时我们可以继续往下说:“邹忌所照的是铜镜,都能对自己的模样看得一清二楚,而现代人所用的镜子其质量、性能都比战国时代的好的多,而人们‘窥镜自视’时,又如何自我反思呢?”学生在教师富有趣味的语言启发下,细细地品味,咀嚼老师的提问,不仅尝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启迪,同时调节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情绪。
二、学生主讲,全员参与,运用热烈的课堂辩论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开展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这样使老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
在教学完《愚公移山》后,设置了正方论题为《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为《愚公应该搬家》,让四位男生和四位女生分别代表本组,组成正方和反方在讲台上进行辩论,老师当主持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开拓思维,又能训练口才;既能讲现象,又能谈本质;既能明确主题,又能接受思想教育。双方欲罢不能,全班其乐融融。
三、突出重点,巧指核心,运用巧设悬念直接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巧设悬念,是老师运用简洁精彩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集中地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掀”给学生,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在进行《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学时,可以就直指核心处设计两个悬念。第一个悬念:“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鄙薄的‘若命人’的形象的。据鲁迅先生的学生孙伏罗回忆,鲁迅先生在他自己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我们仔细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第二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流出同情的泪水或感到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悬念化做了一种强烈的需要,驱使全体学生急切地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使学生掀起一个学习的小高潮。
四、以读动情,以情激趣,运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绘声绘色是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声绘色的朗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用富有感情和感染力很强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材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形成教学小高潮。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朱自清《春》的教学案例: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斗大的“春”字。接着他首先采用语言艺术的优势,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说:“一提到春,人们的眼前就会展现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热爱春天,描写春天。古往今来,文人笔下的春天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一席话像清泉流入学生的心田,像洪钟敲响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学生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大家想想看,唐朝大诗人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他的《泊船瓜州》里又怎样描绘的?”“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又是怎样描绘春雨春潮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吟起了咏春佳句……。这时,老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爱我们家乡的春天吗?”“我们家乡正值阳春三月,你们每天上学的时候,看到了哪些春景?鸟儿是怎样叫的?花是怎样开的?树上的枝条是怎样摇曳的?田野里,山坡上又是什么样子?能不能描绘出来?”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随即小声议论起来。这时老师抓住同学们思维的契机,语锋一转:“好,让我们先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其中三首古诗的回味和吟诵使学生们心驰神往,推进教学的主旋律,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可见,一堂精彩的课,到一定程度能激起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将课程推向高潮。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习并不可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同学们在这和谐乐章中学习,引导学生的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活跃气氛 全员参与 巧指核心
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当中教学方法要灵活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气氛达到一定程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一堂好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运用教学幽默轻松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教学幽默能使教学产生活力,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幽默掀高潮,这样就能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文字:“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避免干巴说教,把课讲得很“活份”。其中“孰视”,仔细端详,细心打量。“窥镜”,暗中照镜子。在上述引文的21个字中前后用了两个“视”很关键。我们可以这样说:“这说明邹忌很有眼力,在对照(先看别人,后照自己)中,发现自己不如,‘不如’‘又弗如远甚’。邹忌大有‘调查研究’之风。”(学生大笑)进而指出他善于照镜子,有自知之明,避开了妻妾,客人的蒙蔽,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他根据比美的体会悟出治国之道,讽喻齐王广开言路。邹忌不愧是个有见识的臣子。在谈到如何借鉴古人“照镜子”精神时,我们可以补充说:“不是让我们天天抹化妆品,美我。”学生们听了又哄堂大笑起来。课堂气氛显得更加轻松活泼。在笑声中学生们意识到:老师是通过打比方说明了品德修养问题,渗透了德育教育。这时我们可以继续往下说:“邹忌所照的是铜镜,都能对自己的模样看得一清二楚,而现代人所用的镜子其质量、性能都比战国时代的好的多,而人们‘窥镜自视’时,又如何自我反思呢?”学生在教师富有趣味的语言启发下,细细地品味,咀嚼老师的提问,不仅尝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启迪,同时调节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情绪。
二、学生主讲,全员参与,运用热烈的课堂辩论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开展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这样使老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
在教学完《愚公移山》后,设置了正方论题为《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为《愚公应该搬家》,让四位男生和四位女生分别代表本组,组成正方和反方在讲台上进行辩论,老师当主持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开拓思维,又能训练口才;既能讲现象,又能谈本质;既能明确主题,又能接受思想教育。双方欲罢不能,全班其乐融融。
三、突出重点,巧指核心,运用巧设悬念直接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巧设悬念,是老师运用简洁精彩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集中地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掀”给学生,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在进行《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学时,可以就直指核心处设计两个悬念。第一个悬念:“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鄙薄的‘若命人’的形象的。据鲁迅先生的学生孙伏罗回忆,鲁迅先生在他自己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我们仔细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第二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流出同情的泪水或感到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悬念化做了一种强烈的需要,驱使全体学生急切地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使学生掀起一个学习的小高潮。
四、以读动情,以情激趣,运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绘声绘色是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声绘色的朗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用富有感情和感染力很强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材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形成教学小高潮。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朱自清《春》的教学案例: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斗大的“春”字。接着他首先采用语言艺术的优势,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说:“一提到春,人们的眼前就会展现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热爱春天,描写春天。古往今来,文人笔下的春天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一席话像清泉流入学生的心田,像洪钟敲响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学生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大家想想看,唐朝大诗人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他的《泊船瓜州》里又怎样描绘的?”“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又是怎样描绘春雨春潮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吟起了咏春佳句……。这时,老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爱我们家乡的春天吗?”“我们家乡正值阳春三月,你们每天上学的时候,看到了哪些春景?鸟儿是怎样叫的?花是怎样开的?树上的枝条是怎样摇曳的?田野里,山坡上又是什么样子?能不能描绘出来?”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随即小声议论起来。这时老师抓住同学们思维的契机,语锋一转:“好,让我们先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其中三首古诗的回味和吟诵使学生们心驰神往,推进教学的主旋律,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可见,一堂精彩的课,到一定程度能激起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将课程推向高潮。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习并不可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同学们在这和谐乐章中学习,引导学生的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