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对很多人来说,量子科学非常神秘,而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也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墨子,不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吗,他跟量子有什么关系?
“墨子号”之得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他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的观点,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墨子的贡献,还远远不止于此,用一代宗师、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的话来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中国“科圣”重实践
中国人对墨子最初的认识,来自中学课本上《墨子·公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最牛的工程师、来自鲁国的公输般为楚惠王造出了攻城神器“云梯”,楚惠王如获至宝,打算以此新式器械去攻伐宋国。墨子听说以后,立即长途跋涉到楚国,几番劝阻无效后,墨子解下腰带,围出一座城,拿几块小木板当作工具,与公输般演习攻防。这是一场著名的“沙盘演练”,你使出一个大杀器,我就亮一个克你的超级杀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结果,公输般九大神器一一落败,而墨子还有终极杀器没掏出来。结局:公输般认输,墨子成功阻止了楚惠王伐宋。
或许有人以为墨子没碰到高手,那就只能这样解释了:公输般,即鲁班,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但别误以为鲁班是个老实巴交的木匠,他同时也是个著名的“军火贩子”,那时没有专利申请一说,否则鲁班富可敌国。有句成语叫“班门弄斧”,嘲笑某人不自量力,但同时胆敢于班门弄斧而且碾压鲁班的,也只有墨子一人了。
这就是墨子的可贵: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讲大道理又能实际行动的大师,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在墨子的带动下,墨家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文武双全,既能纸上谈兵,又能上阵杀敌。
后人评价说,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或许还要加上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其思想成果的门类之丰富,令后世感到惊叹。他大声疾呼“兼爱”“非攻”,是一个伟大的和平主义者,思想光芒闪耀至今;他在哲学上的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远超同一时代的诸子百家。除了人文、哲学思想之外,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惊人成果,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创下一个个“历史第一”,今人甚至送给了他一个“科圣”称号。
在墨子所提出的时空观念中,还有一个关于“端”的概念,是指不可分割的最小空间单位,这实际上就是粒子论,属于量子科学范畴——量子卫星取名为“墨子号”,理由再充分不过了。
草履布衣深藏功名
遗憾的是,时光太过久远,我们今天对墨子的生平所知甚少,只了解他是距今2500年前的名人,姓墨名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宋国人,先祖相当显贵,是宋国的贵族,但他本人却出身于平民,曾任宋国大夫。其后身份逐渐下降,为“布衣之士”,成了普通老百姓。在创建墨家学派后,便在各地聚徒讲学。
墨子生卒年已失传,他的模样,孟子说是“摩顶放踵”——秃头,破脚跟;庄子说是“腓无胈,胫无毛”——腿肚子没肉,小腿上汗毛掉光。史载,墨子一生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墨家弟子也差不多,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脚上着的是麻或木做的鞋,即所谓“屐跂”。
孔子与墨子,当年都是弟子满天下,一为儒家,一为墨家,但是,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具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鲜明的宗旨的学派,不,用“团体”比“学派”更贴近,他们近乎一个准武装团队,首领称“巨子”,令出必行。墨家子弟的组织纪律性与战斗力是出了名的,他们来自草根,不贪恋物质享受,战斗力特别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有趣的时期,奇人异士、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但像墨家这样的团体,找不出第二个——他们以维护列国间的和平为己任,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防御武器来帮助守城,击溃侵略者。在电影《墨攻》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仅仅只有四千孺妇平民的梁城,梁王大恐,向以守城著称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万大军的守军,但只等来一个墨者革离,赵军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战斗打响后,革离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亲自制造各种先进的守城武器,让攻城大军死伤狼藉。在他的统率下,赵军始终被挡在城墙之外。
革离不仅技艺高超,而且精神强健,明枪暗箭,都无法摧毁他的意志。墨家就是这样英勇无畏,西汉初年的陆贾评价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则赞道:墨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视死如归,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维和行动,卓有成效。史载,当年为了阻止诸侯之间的攻战杀伐,他亲自止楚攻宋、止鲁攻郑、止齐攻鲁,四次化干戈为玉帛。在战争不可阻挡之际,墨家子弟便毅然战斗到最后一人。
侠义精神永不湮灭
历史的吊诡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墨家,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战国时期,儒墨并立,号称当时两大显学,但儒家与道家、法家流传至今,墨家却在秦汉时,湮没于历史中。
墨家哪里去了?应该是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成建制地被强大的战争机器碾压殆尽。这个结局,是由墨家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们追求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敢于为共同的理想而甘愿献身,什么是共同理想?就是阻止战争。墨家弟子战斗力很强,又有极高的战斗素养,能够想象,在秦国铁骑的冲击下,英勇善战的墨家弟子,一个又一个悲壮地战死。
他们若知忍让,懂得妥协,或许能够留下一些种子,但他们偏偏就是这么刚烈,以身殉道,慷慨赴死,绝不向强权低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这是自战国之后就开始式微的一种集体性格。
当年,墨子与孔子一样,为了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四处奔走,艰苦卓绝,却没有哪个国家的君王真正理解。他俩身后,儒家如日中天,而墨家湮灭无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子的失败。
鲁迅在《故事新编·非攻》中写墨子长途跋涉去楚国制止战争,对墨子有这样的描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就是这么一个衣衫褴褛的形似乞丐之人,内心却被理想的火焰炙烤着,迈动长满茧子的双脚,去完成一件伟大的使命。
是的,墨子在正史中很难找到身影,关于《墨子》,《汉书·艺文志》记载尚有71篇,但现在只留下53篇,而且这53篇亦是幸亏葛洪把墨子写进《神仙传》,使《墨子》得以留存于世。感谢《神仙传》,在中国历史上,墨子太超前了、太穿越了,确实是像神仙一般的存在,让后人景仰: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居然有这么一个神人,有这么一个男人,有这么一个理想主义者。
“墨子号”之得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他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的观点,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墨子的贡献,还远远不止于此,用一代宗师、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的话来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中国“科圣”重实践
中国人对墨子最初的认识,来自中学课本上《墨子·公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最牛的工程师、来自鲁国的公输般为楚惠王造出了攻城神器“云梯”,楚惠王如获至宝,打算以此新式器械去攻伐宋国。墨子听说以后,立即长途跋涉到楚国,几番劝阻无效后,墨子解下腰带,围出一座城,拿几块小木板当作工具,与公输般演习攻防。这是一场著名的“沙盘演练”,你使出一个大杀器,我就亮一个克你的超级杀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结果,公输般九大神器一一落败,而墨子还有终极杀器没掏出来。结局:公输般认输,墨子成功阻止了楚惠王伐宋。
或许有人以为墨子没碰到高手,那就只能这样解释了:公输般,即鲁班,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但别误以为鲁班是个老实巴交的木匠,他同时也是个著名的“军火贩子”,那时没有专利申请一说,否则鲁班富可敌国。有句成语叫“班门弄斧”,嘲笑某人不自量力,但同时胆敢于班门弄斧而且碾压鲁班的,也只有墨子一人了。
这就是墨子的可贵: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讲大道理又能实际行动的大师,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在墨子的带动下,墨家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文武双全,既能纸上谈兵,又能上阵杀敌。
后人评价说,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或许还要加上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其思想成果的门类之丰富,令后世感到惊叹。他大声疾呼“兼爱”“非攻”,是一个伟大的和平主义者,思想光芒闪耀至今;他在哲学上的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远超同一时代的诸子百家。除了人文、哲学思想之外,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惊人成果,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创下一个个“历史第一”,今人甚至送给了他一个“科圣”称号。
在墨子所提出的时空观念中,还有一个关于“端”的概念,是指不可分割的最小空间单位,这实际上就是粒子论,属于量子科学范畴——量子卫星取名为“墨子号”,理由再充分不过了。
草履布衣深藏功名
遗憾的是,时光太过久远,我们今天对墨子的生平所知甚少,只了解他是距今2500年前的名人,姓墨名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宋国人,先祖相当显贵,是宋国的贵族,但他本人却出身于平民,曾任宋国大夫。其后身份逐渐下降,为“布衣之士”,成了普通老百姓。在创建墨家学派后,便在各地聚徒讲学。
墨子生卒年已失传,他的模样,孟子说是“摩顶放踵”——秃头,破脚跟;庄子说是“腓无胈,胫无毛”——腿肚子没肉,小腿上汗毛掉光。史载,墨子一生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墨家弟子也差不多,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脚上着的是麻或木做的鞋,即所谓“屐跂”。
孔子与墨子,当年都是弟子满天下,一为儒家,一为墨家,但是,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具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鲜明的宗旨的学派,不,用“团体”比“学派”更贴近,他们近乎一个准武装团队,首领称“巨子”,令出必行。墨家子弟的组织纪律性与战斗力是出了名的,他们来自草根,不贪恋物质享受,战斗力特别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有趣的时期,奇人异士、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但像墨家这样的团体,找不出第二个——他们以维护列国间的和平为己任,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防御武器来帮助守城,击溃侵略者。在电影《墨攻》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仅仅只有四千孺妇平民的梁城,梁王大恐,向以守城著称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万大军的守军,但只等来一个墨者革离,赵军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战斗打响后,革离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亲自制造各种先进的守城武器,让攻城大军死伤狼藉。在他的统率下,赵军始终被挡在城墙之外。
革离不仅技艺高超,而且精神强健,明枪暗箭,都无法摧毁他的意志。墨家就是这样英勇无畏,西汉初年的陆贾评价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则赞道:墨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视死如归,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维和行动,卓有成效。史载,当年为了阻止诸侯之间的攻战杀伐,他亲自止楚攻宋、止鲁攻郑、止齐攻鲁,四次化干戈为玉帛。在战争不可阻挡之际,墨家子弟便毅然战斗到最后一人。
侠义精神永不湮灭
历史的吊诡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墨家,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战国时期,儒墨并立,号称当时两大显学,但儒家与道家、法家流传至今,墨家却在秦汉时,湮没于历史中。
墨家哪里去了?应该是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成建制地被强大的战争机器碾压殆尽。这个结局,是由墨家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们追求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敢于为共同的理想而甘愿献身,什么是共同理想?就是阻止战争。墨家弟子战斗力很强,又有极高的战斗素养,能够想象,在秦国铁骑的冲击下,英勇善战的墨家弟子,一个又一个悲壮地战死。
他们若知忍让,懂得妥协,或许能够留下一些种子,但他们偏偏就是这么刚烈,以身殉道,慷慨赴死,绝不向强权低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这是自战国之后就开始式微的一种集体性格。
当年,墨子与孔子一样,为了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四处奔走,艰苦卓绝,却没有哪个国家的君王真正理解。他俩身后,儒家如日中天,而墨家湮灭无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子的失败。
鲁迅在《故事新编·非攻》中写墨子长途跋涉去楚国制止战争,对墨子有这样的描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就是这么一个衣衫褴褛的形似乞丐之人,内心却被理想的火焰炙烤着,迈动长满茧子的双脚,去完成一件伟大的使命。
是的,墨子在正史中很难找到身影,关于《墨子》,《汉书·艺文志》记载尚有71篇,但现在只留下53篇,而且这53篇亦是幸亏葛洪把墨子写进《神仙传》,使《墨子》得以留存于世。感谢《神仙传》,在中国历史上,墨子太超前了、太穿越了,确实是像神仙一般的存在,让后人景仰: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居然有这么一个神人,有这么一个男人,有这么一个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