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最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几乎都特别喜欢数学!他们觉得数学和生活联系紧密,有趣,知识简单,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孩子们经常笑着说:“老师,我最喜欢数学了。”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不少孩子对数学的热情却渐渐变淡,自信也渐渐消失,有的甚至发展到讨厌数学。尤其到了五六年级,上课时孩子们的表现明显不如低年级那么积极,他们情绪低落,被动学习,成为了“抄写员”、“复读机”,时常还会听到孩子们抱怨:“老师,数学太难了!难算不说,还特容易出错!”等到上了中学,许多孩子还会因为数学拉下整个学习成绩,留下终身遗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诚然,这其中有孩子年龄增长、知识难度加大的缘故。但是,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教学,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其实在于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这样教学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时间越久,学生就越会觉得数学有背不熟、背不完的公式、定理,还有练不完的题,并且不能运用自己课堂上貌似已经学懂的知识解决各式各样的题型。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难”的印象,故而失去了兴趣。记得在刚从事教学工作时,我任教一年级的数学。当时,我完全忽视了强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意识薄弱,自控力差,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一开展动手活动就收不回来,我感觉特别麻烦,就放弃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摆小棒、画一画、同桌相互交流互动等教学环节,每天只是凭借教师的所谓“权威”,赶着孩子学习。由于有“老本”可吃,孩子們的考试成绩还挺不错。可是,升入二年级后,我开始发现差距:个别孩子不懂得什么时候要用加法,什么时候要用乘法,什么时候两者都能用,总是胡乱地凑算式。等到升入高年级,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已是依葫芦画瓢似的学习,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不重视,他们只看重最后得到的公式和方法,觉得这样就足够解决问题、做好作业了。比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孩子们死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结果遇到计算长方体水池、冰箱包装箱材料等问题,有的孩子就傻傻弄不清,多算或张冠李戴误算。遇到求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孩子们就更加分不清,算不准。为此,我苦苦思索,想尽了办法,却收效甚微。
二如何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带着这个令人兴奋的问题,我和伙伴们开始了学习和实践。经过好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形成常规。
刚从教那会儿,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教学的设计上,课堂上忽视了孩子们的参与,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悄悄地折纸、画画、玩玩具。可想而知,虽然自己在课程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收到的成效却并不理想。所以,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首先必须要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规范。首先是作好课前准备:上课前将书本、文具盒、草稿本、学具准备好,放在课桌的右上角。其次是课堂上要专心,在老师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让孩子手里拿着东西,尤其是低年级孩子,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对他们而言都是可以玩一节课的宝贝;在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操作学具,用完学具听到“学具宝宝睡觉了”的口令要及时把学具收好;要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书写要工整干净。虽然部分孩子不能每节课都完全按照老师的这些要求来做,但这样的规范还是让我的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孩子们也能不需老师的提醒就做得很好了。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提供动口动手机会
要想学生理解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试想孩子上课个个呆若木鸡、对知识死记硬背又何谈理解呢?数学课堂老师一定不能嫌麻烦、嫌学生吵闹就省去了那些该让学生动手参与和动口交流的机会。学生正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这样的活动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已知长方形面积公式后,学生通过剪、移、拼的过程知道平行四边形行可以转换成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相同的。有了这样的操作理解过程,即便很多年孩子都没有再算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甚至忘记了这个公式,但他仍旧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相反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参与,没有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即便当时他会计算各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久而久之不用,他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对理解教学过程非常重要。
其次,对于该让学生交流的环节一定不要省。虽然有部分孩子会乘机讲空话而没有真正的交流,但这样的课堂环境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帮助是极大的。孩子的语言孩子更能听懂,有时候一个很难的知识点,老师费了很大劲学生都理解不了,你让一个能干的同学来讲,大家却豁然开朗了。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很多的思想在撞击,孩子们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收获。“课堂小老师”是一个不错的游戏。在解决问题时让孩子来讲,一方面培养了小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胆量,另一方面给其他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地活跃了起来。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积极的孩子,还要重视那些不善表达的孩子。可以时常叫他们来回答解决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让这部分孩子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3.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可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激励孩子。可以进行小组红旗评比活动,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小老师上台讲题后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的解决方法写在黑板上,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名字却能让孩子开心一整天,有一种自己像大发明家一样能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成就感。在以后的课堂中孩子们还会更加踊跃地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期待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还有一点很重要,老师提的问题要尽可能的找适合的学生来回答,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老是提孩子回答不起的问题,会让他很有挫败感。而另一个孩子很能干,你却总抽问他特别简单的问题,他也会觉得自己都会,学起来没劲。
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了,才会积极参与、动手实践、乐于交流,增强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小数大小比较》课堂教学为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324
[2]吴小欢.小学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7):4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诚然,这其中有孩子年龄增长、知识难度加大的缘故。但是,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教学,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其实在于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这样教学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时间越久,学生就越会觉得数学有背不熟、背不完的公式、定理,还有练不完的题,并且不能运用自己课堂上貌似已经学懂的知识解决各式各样的题型。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难”的印象,故而失去了兴趣。记得在刚从事教学工作时,我任教一年级的数学。当时,我完全忽视了强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意识薄弱,自控力差,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一开展动手活动就收不回来,我感觉特别麻烦,就放弃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摆小棒、画一画、同桌相互交流互动等教学环节,每天只是凭借教师的所谓“权威”,赶着孩子学习。由于有“老本”可吃,孩子們的考试成绩还挺不错。可是,升入二年级后,我开始发现差距:个别孩子不懂得什么时候要用加法,什么时候要用乘法,什么时候两者都能用,总是胡乱地凑算式。等到升入高年级,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已是依葫芦画瓢似的学习,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不重视,他们只看重最后得到的公式和方法,觉得这样就足够解决问题、做好作业了。比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孩子们死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结果遇到计算长方体水池、冰箱包装箱材料等问题,有的孩子就傻傻弄不清,多算或张冠李戴误算。遇到求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孩子们就更加分不清,算不准。为此,我苦苦思索,想尽了办法,却收效甚微。
二如何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带着这个令人兴奋的问题,我和伙伴们开始了学习和实践。经过好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形成常规。
刚从教那会儿,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教学的设计上,课堂上忽视了孩子们的参与,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悄悄地折纸、画画、玩玩具。可想而知,虽然自己在课程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收到的成效却并不理想。所以,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首先必须要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规范。首先是作好课前准备:上课前将书本、文具盒、草稿本、学具准备好,放在课桌的右上角。其次是课堂上要专心,在老师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让孩子手里拿着东西,尤其是低年级孩子,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对他们而言都是可以玩一节课的宝贝;在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操作学具,用完学具听到“学具宝宝睡觉了”的口令要及时把学具收好;要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书写要工整干净。虽然部分孩子不能每节课都完全按照老师的这些要求来做,但这样的规范还是让我的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孩子们也能不需老师的提醒就做得很好了。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提供动口动手机会
要想学生理解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试想孩子上课个个呆若木鸡、对知识死记硬背又何谈理解呢?数学课堂老师一定不能嫌麻烦、嫌学生吵闹就省去了那些该让学生动手参与和动口交流的机会。学生正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这样的活动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已知长方形面积公式后,学生通过剪、移、拼的过程知道平行四边形行可以转换成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相同的。有了这样的操作理解过程,即便很多年孩子都没有再算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甚至忘记了这个公式,但他仍旧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相反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参与,没有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即便当时他会计算各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久而久之不用,他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对理解教学过程非常重要。
其次,对于该让学生交流的环节一定不要省。虽然有部分孩子会乘机讲空话而没有真正的交流,但这样的课堂环境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帮助是极大的。孩子的语言孩子更能听懂,有时候一个很难的知识点,老师费了很大劲学生都理解不了,你让一个能干的同学来讲,大家却豁然开朗了。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很多的思想在撞击,孩子们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收获。“课堂小老师”是一个不错的游戏。在解决问题时让孩子来讲,一方面培养了小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胆量,另一方面给其他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地活跃了起来。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积极的孩子,还要重视那些不善表达的孩子。可以时常叫他们来回答解决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让这部分孩子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3.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可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激励孩子。可以进行小组红旗评比活动,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小老师上台讲题后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的解决方法写在黑板上,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名字却能让孩子开心一整天,有一种自己像大发明家一样能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成就感。在以后的课堂中孩子们还会更加踊跃地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期待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还有一点很重要,老师提的问题要尽可能的找适合的学生来回答,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老是提孩子回答不起的问题,会让他很有挫败感。而另一个孩子很能干,你却总抽问他特别简单的问题,他也会觉得自己都会,学起来没劲。
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了,才会积极参与、动手实践、乐于交流,增强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小数大小比较》课堂教学为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324
[2]吴小欢.小学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