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练结”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导学练结;生物;课堂教学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以教师设计的学案为依托,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以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支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尿液的形成”一课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及功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山东省十大孝星田世国获奖时的视频,并配有解说词:田世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的原因在于他的母亲身患尿毒症而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为自己母亲捐肾。这种“反哺报恩” 的大爱壮举感动了华夏儿女。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后,有的学生掩面哭泣,有的学生神情凝重……这时候简单进行总结,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尿毒症,尿毒症和肾有什么关系,人有几个肾,肾脏有什么作用与尿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关系。借此引出本课课题:尿液的形成。
二、学练结合达标检测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书,规定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下面的预习题。①泌尿系统包括: 、 、 和 。其中 是形成尿液的器官。②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③肾单位形成尿液的过程包括 的滤过作用和 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本课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短短几分钟,学生就又快又好地找到答案,能感到一种成就感。
其次,让学生明确尿液的形成是人体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它属于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有哪些结构组成,形成尿液的器官有哪些,这些问题在学生自我学习中已经解决了。此时重点是关注后进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适当指导,做到人人达标。同时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要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并把不同的问题做好记录,以备“后教”。学生学完后,教师适时提出:① 肾脏为什么能形成尿液?②尿液是怎样形成的?③流出肾脏的尿液与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成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或许有些茫然,但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展示鲜活的猪肾脏、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经过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后,学生完全能够说出肾脏形成尿液的单位——肾单位,以及肾单位的组成。然后再让同学们用想象的方法来小结一下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有了教师的点拨,学生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学习的过程开心、快乐。
第三,播放尿液形成的课件动画,学生们进入第二个探究活动: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尿液形成示意图和人体不同组织中血液、原尿、尿液成分含量表,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写出学案中相关问题的答案。①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血浆相比有哪些物质含量相似?哪些物质差异较大?说明肾小球与肾小囊壁起什么作用?②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了,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③尿液中排除了哪些废物?④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吗?流入与流出肾脏的血液相比,最大变化是什么?结论:肾单位形成尿液必须经历肾小球的作用和肾小管的作用。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及时点拨,总结,师生共同提炼出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了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原尿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的主要区别是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通过小组活动和老师精讲点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尿的形成过程,还体验到人体结构的精致,渗透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尿液形成后是如何排出的?谁愿意告诉大家,可通过阅读教材得到帮助。”通过前面的学习和阅读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归纳出结论。
第四,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抢答课堂检测题,完成知识的反馈,教师在评价中查漏补缺。通过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本节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在小结中升华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我通过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激烈的讨论和互帮互学等学习方式中你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小结,质疑,答疑,再由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总结,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
四、“导学练结”模式带来的转变
推行“导学练结”的学习模式,重要是导学案的构成需要群策群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本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首先,由老师自己备课,然后在同组教师中集体备课,最后形成决议——执行导学案。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教于导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教学方法上,由以前的多讲转变成了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尽可能让学生多活动,多学习,多指导,重点要落实到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自我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实践,我们的“教案”变成了“学案”,“课堂”变成了“学堂”,以前的“教师单人讲”变成了“学生多人讲”,“讲解问题”变成了“探索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变得和谐,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导学练结”模式能够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学业成绩。
如前所述,“导学练结”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是初步探索,其内涵也在逐步探索之中,开始的实施也是困难重重,重点要解决好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例如,导学案的设计如何适合学生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成员的分工与合作问题等等。但只要相信学生会学,能够学好,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教育学区)
关键词:导学练结;生物;课堂教学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以教师设计的学案为依托,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以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支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尿液的形成”一课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及功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山东省十大孝星田世国获奖时的视频,并配有解说词:田世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的原因在于他的母亲身患尿毒症而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为自己母亲捐肾。这种“反哺报恩” 的大爱壮举感动了华夏儿女。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后,有的学生掩面哭泣,有的学生神情凝重……这时候简单进行总结,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尿毒症,尿毒症和肾有什么关系,人有几个肾,肾脏有什么作用与尿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关系。借此引出本课课题:尿液的形成。
二、学练结合达标检测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书,规定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下面的预习题。①泌尿系统包括: 、 、 和 。其中 是形成尿液的器官。②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③肾单位形成尿液的过程包括 的滤过作用和 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本课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短短几分钟,学生就又快又好地找到答案,能感到一种成就感。
其次,让学生明确尿液的形成是人体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它属于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有哪些结构组成,形成尿液的器官有哪些,这些问题在学生自我学习中已经解决了。此时重点是关注后进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适当指导,做到人人达标。同时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要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并把不同的问题做好记录,以备“后教”。学生学完后,教师适时提出:① 肾脏为什么能形成尿液?②尿液是怎样形成的?③流出肾脏的尿液与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成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或许有些茫然,但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展示鲜活的猪肾脏、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经过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后,学生完全能够说出肾脏形成尿液的单位——肾单位,以及肾单位的组成。然后再让同学们用想象的方法来小结一下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有了教师的点拨,学生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学习的过程开心、快乐。
第三,播放尿液形成的课件动画,学生们进入第二个探究活动: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尿液形成示意图和人体不同组织中血液、原尿、尿液成分含量表,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写出学案中相关问题的答案。①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血浆相比有哪些物质含量相似?哪些物质差异较大?说明肾小球与肾小囊壁起什么作用?②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了,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③尿液中排除了哪些废物?④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吗?流入与流出肾脏的血液相比,最大变化是什么?结论:肾单位形成尿液必须经历肾小球的作用和肾小管的作用。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及时点拨,总结,师生共同提炼出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了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原尿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的主要区别是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通过小组活动和老师精讲点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尿的形成过程,还体验到人体结构的精致,渗透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尿液形成后是如何排出的?谁愿意告诉大家,可通过阅读教材得到帮助。”通过前面的学习和阅读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归纳出结论。
第四,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抢答课堂检测题,完成知识的反馈,教师在评价中查漏补缺。通过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本节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在小结中升华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我通过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激烈的讨论和互帮互学等学习方式中你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小结,质疑,答疑,再由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总结,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
四、“导学练结”模式带来的转变
推行“导学练结”的学习模式,重要是导学案的构成需要群策群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本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首先,由老师自己备课,然后在同组教师中集体备课,最后形成决议——执行导学案。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教于导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教学方法上,由以前的多讲转变成了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尽可能让学生多活动,多学习,多指导,重点要落实到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自我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实践,我们的“教案”变成了“学案”,“课堂”变成了“学堂”,以前的“教师单人讲”变成了“学生多人讲”,“讲解问题”变成了“探索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变得和谐,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导学练结”模式能够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学业成绩。
如前所述,“导学练结”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是初步探索,其内涵也在逐步探索之中,开始的实施也是困难重重,重点要解决好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例如,导学案的设计如何适合学生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成员的分工与合作问题等等。但只要相信学生会学,能够学好,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教育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