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t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食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全世界有广泛分布,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乳酸菌为最常用的食品发酵微生物,可以延长食品保藏期,赋予发酵食品独特风味,改善食品品质.除此之外,一些乳酸菌还可以定殖于人类消化系统不同部位,通过产生功能活性因子,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脑肠轴,为宿主带来健康功效.乳酸菌作为功能成分的应用在全球范围激增,发酵食品作为乳酸菌的理想载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文章介绍了乳酸菌的分类、应用条件及功能评价方法,并阐述了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健康功效和作用机理,为开发新型功能性发酵食品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以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肉为材料,采用生物酶解法制备蛋白酶解产物并进行超滤处理,分析了酶解产物和各超滤组分的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酶解产物和各超滤组分的粗蛋白含量为63.41% ~67.53%,胶原蛋白含量为3.65% ~5.9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为67.09% ~71.52%;酶解产物和各超滤组分的必需氨基酸组成齐全、含量丰富、比例相对均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过超滤分离的石斑鱼肉肽粉可作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产品的优质原料.
为探究机械化与传统酿造方式浓香型白酒风味成分的结构特征,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 with hydrogen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并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2种酿造方式原酒风味物质进行解析.结果表明,2种酿造方式原酒风味成分均以酯类、酸类、醇类为主,这3类物质占比之和在2种原酒中均达90%以上,且酯类物质为原酒中优势组分;2种酿造方式原酒有48种共有风味物质,其中,在
以胺酰胺和柠檬酸分别作为定量外标和内标,建立了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法定量检测牛奶中乳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5 g/L(S/N=3),定量限为0.2 g/L(S/N=10);在质量浓度0.05~25.60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外标法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2%,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0.58%和0.56%;内标法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6%,日内与日间RSD分别为0.42%和0.94%
旨在建立同时测定酒类产品中11种非法添加利尿组分的快速分离液相色谱-质谱联用(rapid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RRLC-MS/MS)方法,为酒类产品中非法添加利尿组分的监督检查和预防筛查提供技术支持.样品经甲醇溶解,上机前以甲醇-水(体积比9:1)稀释,过滤,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Rapid Resolution HD(3.0 mm×50 mm,1.8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亚砜和氟虫腈砜)进行了检测.试样经QuEChERS净化、HP-5弹性石英柱分离,外标法定量,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亚砜和氟虫腈砜4种物质在0.005~0.2μg/mL线性良好.采用该方法,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亚砜和氟虫腈砜的检出限均为0.01 mg/kg,且在0.025、0.4、1.0 mg/kg水平下进行加标回收实验,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亚砜和氟虫腈砜平均回收率为88.8%~115.1%,相对标准偏差为0.86% ~5.22%.
以LUMiSizer分析仪测得产品的不稳定系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大果粒椰果酸性乳饮料产品的复配稳定剂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款市售酸性乳饮料产品的不稳定系数均<0.1,黏度为20~30 mPa·S;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型号和添加量均显著影响产品的不稳定系数,体系黏度越高,产品的稳定性也越好;缓冲盐、乳化剂的复配比例均对不稳定系数有一定的影响;优化后的复配稳定剂配方为0.5%FVH9-Ⅱ型羧甲基纤维素钠、0.02%复配缓冲盐[m(三聚磷酸钠):m(柠檬酸钠)=2:4]以及0.1%复配乳化剂[m(蔗糖脂肪酸
建立了一种联检速测卡可同时快速测定保健品中他达拉非与西地那非的残留.基于免疫层析技术,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分别对他达拉非与西地那非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并喷于玻璃纤维上.将他达拉非偶联鸡卵白蛋白(ovalbumin,OVA)、西地那非偶联OVA和羊抗鼠IgG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结合于硝酸纤维膜上.由上至下将吸水纸、硝酸纤维素膜、金标垫和样品垫组装在底板上进行组装切割并制备成他达拉非—西地那非联检速测卡.该检测卡检测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的灵敏度均为0.2μg/mL,检测滴加的最优液体量为100~200
为探究清香型白酒立醅与挑醅两个发酵期的产酸环境差异,对两个时期发酵过程中不同关键时间节点的酒醅酸度、产酸菌生物量、短链脂肪酸及对应酒体的短链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时期酸度均随发酵进程递增,挑醅期在整个发酵过程酒醅酸度高于立醅期,且递增速度更快,两个时期在出缸时酸度相差幅度最大为2.22.立醅期发酵过程乳酸菌总数呈马鞍形变化,存在二次发酵现象;挑醅期发酵过程乳酸菌总数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产酸菌生物量高于立醅期.在短链脂肪酸差异上,整体来看,挑醅期发酵过程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均高于立醅各指标含量,
枣的香气由独特挥发性化合物构成,醛类、醇类、酯类、酸类及酮类物质是构成枣香气的主要成分,主要在枣的生长代谢和加工过程中产生,赋予了鲜枣或干枣独特的风味.枣香气物质主要通过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美拉德反应及发酵等途径生成,鲜枣中主要的香气物质是(E)-2-己烯醛、1-戊烯-3-醇、乙酸、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等,而干枣中特征香气物质是2-戊基呋喃、2-甲基吡嗪、糠醛等杂环类物质.该文总结了鲜枣与干枣的特征香气物质种类,概括了香气物质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影响枣香气成分的主要因素,如贮藏方
尽管乳清蛋白超滤浓缩已经实现工业化应用,但仍存在膜污染严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该文从pH、温度、跨膜压力、离子强度等方面综述乳清蛋白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形成机制;介绍了目前描述乳清蛋白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3种数学模型,用于预测膜污染过程中膜通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总结了乳清蛋白超滤过程中的原位监测技术的物理原理、优点和缺点,以预测和控制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行为,为蛋白超滤过程的实时监测提供有效的动态信息,为膜污染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