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团队整体实力的良方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关注的重点在于分散组织中的领导角色,从而提高所有员工的能力,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高效的工作。而成功领导人很好地去理解了挑战的各个方面,并能有效地應对这些挑战。
  自己要为未来负起更多的责任
  谁能对未来负起更多的责任?回答是:我们自己。无论如何,组织也好,社会也好,我们正在逐渐从一个一切都已经为我们安排好的世界转变到一个要我们为了自己的未来担负起更多责任的世界。如果说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再坐等完美的国家领导人的出现,并等待他们来把一切安排好了。
  既然讲到了领导的作用及贡献,我们很自然就会问:我能做什么贡献?我怎么能成为一个领导?我怎么去激励、动员、规范、促进别人,实现共同持续发展?虽然一说起“领导”,人们就会把它和老板等同起来,但其实每个人都能当领导。我们讨论领导能力,其实就是讨论“领导者组成的组织”。
  不同的领导职位能发挥不同的领导能力
  领导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三种不同的职位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第一种领导是高层领导,第二种领导是基层领导,第三种领导是在组织内部的相关联系人。关键性变革的发起,往往始于基层领导,而不是高层领导。很多CEO经常抱怨说,员工没有真正地贯彻他们制定的策略,尽管CEO的权力很大,但他的想法仍得不到实施。


  究竟为什么?那就是基层员工没有领导力,即没有承担起责任,上层领导也没有放权给基层领导和员工。但是,很多CEO忙于实施自己的策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许多重要的变革与创新的发起都来自于基层领导。正常情况下,很多基层领导具有极大热情与能量带领本团队做一些创新的事情。他们愿意承担风险,而且很多基层领导都是从他人那里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联系者就是组织内部的相关联系人,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位,可以是任何人,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无形的领导,他们是靠自己的关系来领导这个网络的。
  经过10年发起和持续组织学习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简单的事实:
  (1)建立学习型组织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耐心、执著,还会有起起伏伏。
  (3)也需要许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来领导。
  有些CEO倾注很大的精力来建立学习型组织,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去培养一个不同职位的领导团队。其实,我们可以制定面对长期变革的对策,为事情进展不理想时做好准备。
  挑战才是领导的关键
  成功发起变革要面对四种挑战:一是我们是否有时间;二是是否能得到帮助;三是变革对于这个团队是否有切身利害关系;四是发起变革的人他的动机是否真诚。任何创新团队都会面临以上四种挑战。成功领导人与不成功领导人的区别就在于:成功领导人很好地去理解了挑战的各个方面,并能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挑战,还要面对持续性的挑战,就是在发起变革取得成功后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与创新型团队带给其他人的威胁有关。一般创新型团队中的人不是很了解团队之外的人,很多创新型团队成员认为,团队之外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无关紧要,因为创新的成果自然会证明一切。
  成功的领导应懂得驾驭不同的文化
  创新者还经常成为其他人的敌人。人们很容易对自己创新的想法产生热情,认为自己在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法做事。但是,如果不能与团队内的伙伴建立密切的关系,不能让整个组织都了解自己,你就容易被孤立。创新者容易产生一种被围困的感觉,认为大众反对自己,认为自己是变革的拥护者而其他人都是反对者。我见过许多组织中发生如同宗教战争一样的纷争。我们做过调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人漠视这种纷争,相信创新成果能够证明自己的优秀;另一些领导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而其他人都是愚蠢的。当然也有些领导比其他人更能适应这些挑战。
  有一位曾长期领导多个创新型团队的经理人对我说:“作为一个创新型团队的领导,我的任务是必须同时生存在两种文化中,一种是创新、学习的文化,这是我认同的文化;但我也要适应更大范围的非学习与创新的文化。我要了解哪些人与自己思维不同,哪些人不理解我们的想法,他们还用数字来评价我们的业绩。我必须使用他们的语言来与他们沟通。”
  把挑战当作动力推动变革。所以,能够周旋于创新的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能够游刃于不同的文化,是善于应对挑战的人的一个特点。把挑战当作动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挑战而伤心、失望、恐惧,都是人们面对困难时的自然反应。但在另一方面,你可以与它们一起舞蹈。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只要存在,就在不断地变革。一个有能力的领导既培养变革的动力,也培养创新的动力。当你开始理解种种不同的挑战,以及变革的重要性时,你就拥有了所有级别、所有类型的领导所具有的素质。
其他文献
“二次创业”、“三次转型”等充分表达了当下不少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意欲走出困境、“殊死一搏”的决心,更反映了这些企业跳脱传统业务模式、进军新业务领域、开辟新天地的雄心壮志。为达成这一宏愿,企业祭出了众多法宝:努力向价值链上游跃升、积极探索互联网+、从产品制造商向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丽转身,以及大胆寻找并进入那些孕育着巨大商机、并能与老业务在规模与质量上形成有效对冲的重大新领域。相映成趣的是,越
期刊
领导力对激发协同力、消除工作中的痛苦具有关键作用。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停滞不前的公司想要焕发出新的领导力,那么管理者就必须重建公司的使命、价值观以及结果评价体系,这两者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必须相辅相成。  我们先来谈谈有助于探求真实、建立互信的关键策略。具体地讲,就是五个最为迫切的行动步骤,因为如果你的公司死气沉沉、原地踏步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出潜力,那么你就必须想办法解决现
期刊
如何判断一个创业公司的未来发展?只要将这个公司的所有用户进行“分级筛选”,找准用户版图当中的核心忠实用户。有什么样的核心用户,就有什么样的公司未来。这里,我将核心用户分为五个层次:  1.“捆绑式”核心用户  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服务行业比如健身房、洗脚城、商务会所特别热衷于发会员卡?  比如很多健身房,会员要比散客优惠30%以上,那么大的优惠幅度,当然愿意一次性交一笔费用,办会员卡。等你办了会员
期刊
我们认为HR转型应该改变企业的根本特征、文化或企业形象。我们将HR转型的这一成果称之为组织能力的界定和打造。组织能力会塑造企业在人们心中的模样。企业不是因他们的组织结构(structure)而为人所知,而是因他们的独特能力(capability)而为人所知。  组织能力代表了一个企业因何而为人所知,它擅长做什么,以及它如何建构行为模式以提供价值。投资者关注的无形资产中的大部分是由组织能力定义的,组
期刊
在品牌的意义系统中,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首先是品牌的愿景和价值,当然涵盖产品和服务,技术和品质等。其次是品牌的识别身份,比如说品牌故事。第三是标识,比如颜色或设计,还有品牌资产和历史渊源。第四个组成元素,对餐饮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文化背景。  创建品牌价值主张有四个原则:  第一,价值主张一定对目标客户非常重要。当你界定好自己的目标消费者,你所提供的价值就必须是他们看重的才行;  第二,价
期刊
对于实体店们而言,过去的2016年很难说得上“精彩”。上海淮海路矗立近20年的太平洋百货即将在年底走入历史,零售巨头玛莎宣布关闭中国所有门店并退出全球10个市场……实体店的“水逆”期似乎仍在继续。  诚然,在电商及其他新兴购物模式的冲击下,传统的实体店模式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但这并不代表“实体店”本身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无变革,不实体!  日前,亚马逊就相继宣布开设实体书店和实体便利店 (Amazo
期刊
我们听见许多创业者逢人便说痛点,用痛点来装点门面,然而大家真的了解痛点吗?能否找到痛点、找得准不准、有没有办法解决,成了各路创业精英必须要迎接的一个个挑战。其中最致命的一个问题是:找的痛点准不准?它将直接决定痛点解决方案在市场上的成败。  模拟推演:解决痛点能否影响用户购买  如果你有一个新的创业想法,想验证它是否抓住了顾客真正的痛点?是否真正捕捉到了商机?  做到这一点,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看你能
期刊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工作中遇到问题应该表达出来,但是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可以看看最近调查的一些案例:  “有个助理最近总是跟人对着干,大家碰到她都小心翼翼的,宁愿自己多做点也不愿找她合作。她的领导也不敢惹她。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一直到她退休。”  “公司里遇到问题都没法做计划,大家悄悄商议就过去了。有时每个人都知道方案有很大的漏洞,也都要耗费好几个月执行。长此以往,企业达不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也没有足
期刊
在过去十年推动中国企业实施品类战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以改良而非革命的方式推进品类聚焦是更加稳妥可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聚焦最核心业务。  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低估现有业务的增长潜力、高估新兴业务的发展前景。风物长宜放眼量,但是过多的将眼光放在未来而忽视了目前,不断的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所谓的新的增长点上去,忽略了深入挖掘现有业务的增长潜
期刊
不懂顾客的需求和痛点,产品和服务未经差异化定位,凭什么在市场上立足?70年代定位理论就产生了,它强调企业应努力去寻找那些对消费者有价值且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价值点,并通过相应的营销措施使之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具备特殊的影响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定位理论的目的是给自己在市场上划出一个细分地盘,实现差异化竞争,规避红海,避免残酷的近身搏杀。通过差异化定位,无论是在传统市场,还是在新兴市场,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