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师的弟子,也是子弟的老师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无处不到,不论是古城还是新镇,无论是精良的屋舍还是无人的旷野。它也路过我们,无论那一刻是在为严冬而焦灼,还是对踏青做好了准备。它都均等地路过,无声化育了所有。
  去年四月,一场春光有两则新闻在我们面前一闪而过。94岁的叶嘉莹女士,将“海棠雅集”从恭王府请到迦陵舍:烹茗、行香、丹青泼墨,诗词唱和;而26岁的林奕含在台北的家中垂绫自尽,她用生命写下一本书与一个长久的追问,引起一片叹息声。
  她与她必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同样信奉美,信奉文学,在时间的河岸,如同两枝山花相对望。叶嘉莹先生也曾26岁,在时代的浩劫与家族的分离中,四顾茫然;林奕含设若活到90岁,在一个仲春的下午倚坐海棠下,吟咏成章。
  人们之所以觉得是悲剧,是因为她原本像春天一样美好、富有生机;是因为她本可以成为她,然而终究没有。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过得容易吗?未见得!
  海棠最旺盛的年代,是她的父辈正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晚清与民国正交界,民主宪政轮番,却不妨碍恭王府院墙里的那几株海棠,依约笑春风:季节来了,它们就开;季节走了,它们就谢。它从不介意,世人多情或寡淡的那一眼。
  正因如此,吸引了大批的文人来看它。王国维、余嘉锡、陈寅恪、鲁迅、顾随……他们是风头最胜的一批大先生,围坐在海棠树下,却天真如稚子。将一整个时代都放在园外,他们在里头吟诗作赋、互有唱和,顺从心意成立了一个“海棠社”。
  一时之间,恭王府的“海棠雅集”成为京城极尽风雅的盛事。
  一缕海棠馨香,飘扬了一个多世纪。后来大先生们相继都故了,海棠雅集便也没落了。
  2010年,已近耄耋之龄的周汝昌先生,两度致信恭王府,倡议重新设立“海棠诗社”。周先生在信中说:“一个府邸,修缮的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空间,想要尽可能的复其原貌,必须要将其内在的精神活动加以复原,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
  时代久远,世人未必还记得,周汝昌先生的老师即是海棠花下旧游人的顾随。
  顾随还有另一名弟子,即是18岁便被认可“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之”的叶嘉莹。
  恭王府的那株海棠,曾在顾随先生那里怒放,在周汝昌先生那里重见天光,又再次移根到了迦陵学舍叶嘉莹先生这里。
  这是百年的海棠,也是一代学人治学的路。
  不管一生的境遇如何,她始终没有失其风骨,没有愧对老师昔年的教育。而这也如海棠一缕,她从这里接到的,又传递给了另外的学子。人间便是如此春风化育,薪火相传。
  她从1942年随顾随先生治学到1948年嫁去台湾,中间从未有过中断。哪怕几年后,她已经毕了业,在一所中学里任教。还是常常骑车来往顾随先生讲学的几处。
  她从师,不像大学里的课业师与选修生的关系,倒是真有旧时师生传承的印迹在其中。
  顾随先生曾取信予她:
  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此语在不佞为非夸,而对足下亦非过誉。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先生说无法可传,实是传法印可。后来,几经战火,顾随先生生前著述尽数散佚。门下弟子欲以平生所学,复其一二,整理出版。包括周汝昌先生在内的一众同门,皆言“此事非迦陵不可”。她每次来先生处问学,总是心追手写,一字不漏的记下来。半生流离辗转,始终随身携带。
  这实是老师顾随所欣慰,亦是最担心处。她果然做了顾随一门的圆悟克勤,一丝不苟,编辑校对。出了一册《驼庵诗话》,数年之后,又带回一本《顾随全集》。
  这些事情自然是需要人去做的,她也做的极好。但在一切世间事外,她的老师更愿意她去成为她自己。
  那个自己是不随时代动乱而动摇,不随命途不定而摇摆的。
  而这些,在一早就显出了症兆。
  她18岁随师治学,24岁嫁去南京。临行前顾随先生写了《送嘉莹南下》:食茶已久觉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难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吾道南,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与六祖慧能时曾说“吾道南矣”;鹏起北,庄子逍遥游中鱼化为鹏扶摇而上九万里是为图南。老师念兹在兹的,还是之前信上所述:希望她成为传法的马祖,而不言语上同老师的相像。 他是真的希望后继有人。
  如后来的她,90余岁时依然站立于讲台上诲人不倦,也不过希望有二三子,能见马祖志。
  她后来的人生并不顺遂,初时,甫然来到台湾,看孩子、烧饭、打杂,日常消磨中禁不住发造物忌才之叹;不久后,丈夫因为“白色恐怖”被捕;次年,她带着吃奶的孩子也被关了起来,虽然很快释放,但是屋舍全無,从此开始了独自带着孩子寄居的生活。
  丈夫在三年后出狱,却已性情大变,动辄暴怒。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还要承担来自丈夫的精神压力。他们之间本没有爱情,一场牢狱之后连曾经稀薄的温情也消耗几尽。原本就是丈夫的姐姐,她的中学老师喜欢她,极力促成了这桩婚事。然后,在动荡的时局里,两个人孤身来到台湾。
  从此没有回头路,只有独木舟。她的小女儿在次年出生,一家子的重担甫然压了下来。这个原本写诗的女孩,却骤然面对最琐碎不堪的生活。
  1970年,46岁的她,举家迁往加拿大。她从前一直是一个老师,做的最好的是老师的学生,也是学生们的老师。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大学,她再次被邀请执教: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歌。
  她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开始学英语,这一教就是9年。
  她的课总是特别受欢迎,西方人对这个国家的传统有着天然的好奇;听她讲完,又改为由衷的尊敬。她极其认真,并不因听课对象是外国人,就对付一些浅显的名词概念。因为她知道,她在这里,就是代表着中国,代表上下几千年。   此时的国内,在一番挣扎后,决定打开国门向外看。
  而她一直在那里,坚守着一个中国人的底蕴和风骨。
  她日夜的渴望回来,越过乡音与乡音之间的屏障,去掉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堡垒。每讲到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眼里都是泪水,因为不知道哪一年自己能够回来。失根的感觉是如此强烈,哪怕歌大的学生都极为尊师,也极其好学。
  她曾说“我要做的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士子,每次被喊才女都是羞耻。岂不闻中国的圣人讲:其为人也小有才,而未闻君子之大道,亦足以杀其身。”
  曾与她患难相守的女儿在一场旅途中与女婿双双葬身于车祸,她几十天的闭门不出,一首一首地写《哭女诗》。这种感觉,像是又回到了她17岁时,母亲刚刚离世,她独自蜷缩的时刻。
  那时候她将自己独自关在房间,现在她是独自被关在国外。
  女儿在春天离开,她在夏天写了封申请信,希望回国教书。
  人生不幸诗家幸。写好信,她拿着它出门,迎面就是一大片树林。黄昏时分,树梢上都是落日的余晖,都是归巢的飞鸟。她愈加的渴望归去。
  她曾说自己在极度的痛苦中,溺死了感情。那种痛苦无论是来自于独在异乡的漂泊,还是无人体恤的孤独,抑或至亲离世的悲恸,每一样都是沉重的。但人岂会无情?她只是将感情投放在了更大的地方。
  诗歌本无情,情是写诗人。
  一代代的,她从老师那里得到,用生命的温度体贴过的,转身又交给了别的学生。
  而早在十几年前,她的恩师顾随先生业已离世。他若还在,欣慰的一定不是她的清词丽句有多好,她坐下的学生有多盛。他会庆幸,这无数穷的人生磨难,毕竟没有打垮她,却叫她愈加坚定。知无法可传处,始得法。
  1979年,叶嘉莹先生从加拿大回来,任教于南开大学。校园里顿时刮起一阵“叶旋风”。那时,只要有她的课,座无虚席不算外,窗台上、阶梯上,讲台旁边密密麻麻围满学生。她自己要进出,都很难越过这层层的屏障。
  暌违多年的祖国,冷淡许久的诗词。以为是暗淡了,其实谁都不曾遗忘。顾随先生在世时,曾反复的提醒她,要做传法的马祖,不做执着的信徒。她果然做到了。
  从此,她来往天津与加拿大间教学。年复一年,直到白发苍苍。
  她信念坚笃,拿曾经看到的一个故事为喻。她曾听说有人挖掘汉朝的坟墓,挖出来汉朝一颗莲子,后来他们培养这个莲子发芽长叶,也开了花。于是特意写了首词纪念:
  《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因此说,“荷花开了,我来晚了。50多岁才回南开教书,迟了点,但心中有一个梦,千年以后,只要有一颗莲子留下來,说不定有人把它培养,开花结子了。也许,现在自己没有完成什么,只要中国诗歌的种子不死,那么将来也许有别人,会有更好的完成……”
  在我们的一生中,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一个示现。一个人的存在,串联着过去与未来。告慰过往,也萌发新芽。哪怕是说林奕含太遗憾了,但这种遗憾同时又新生了勇气,一个个的女孩站出来,敢大声地讲“me too”。这些弱小的音声与亘古不灭的诗歌一样,他们形成了一个合力。就是我们当下可以看到的样子。
  守先祖道业,待后之来者。尤是一代学者风骨。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对他(她)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遇到一个或几个对自己能有启蒙作用的老师,那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近读大学者钱穆的《师友杂忆》一书,发现钱穆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他求学阶段,遇到了三个十分另类的老师,对他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极大影响。  钱穆十岁的时候,进入果育学校读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做伯圭的老师。钱穆喜欢读课外书,特别是《三国演义》,他读得很熟。于是
期刊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皇帝,传奇的不光是他寒微的出身、坎坷的经历以及成功创业奋斗史,还包括他的长相,这也一直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电影《邪不压正》上映后,因为廖凡与朱元璋画像“撞脸”,朱元璋的相貌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流传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大约有十几种,不外乎美丑两大类,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丑到极致的犹如今天的“恶搞”,那哪类更接近历史事实呢?我们先从一个民间故事说起:  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
期刊
翠影层层,斑驳一地傲然风骨,芳香弥漫沁出一股绝世风姿。  不知何时,竹的身影进入了我的记忆中,只知道它有一身非凡的傲骨和芬芳的清香。窗外,竹子随风飘摆,婀娜多姿,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沁人心脾的竹香——清幽而淡雅。  九百多年前,苏轼隐居归林,着一身素衣,桌上一杯素茶,零星几片竹叶飘落其中,突出了苏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傲然风骨,他豪气万丈,挥洒笔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期刊
在《学衡》上的一篇文章里,梅光迪君说:“实则模仿西人与模仿古人,其所模仿者不同,其为奴隶则一也。况彼等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国人之模仿古人者,时多得其神髓乎。”我因此引起一种对于模仿与影响、国粹与欧化问题的感想。梅君以为模仿都是奴隶,但模仿而能得其神髓,也是可取的。我则以为模仿都是奴隶,但影响却是可以的,国粹只是趣味的遗传,无所用其模仿,欧化是一种外缘,可以尽量的容受他的影响,当然不以模仿了事。  
期刊
曾经读过一些当代文人怀念宋朝的文章,表达出了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强烈愿望,那么,为什么文人都愿意回到宋朝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在历朝历代中,宋朝对读书人是最宽容的,所以才让读书人心向往之。  相对于动辄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宋朝可谓是文人的天堂。在两宋时代,几乎没有文字狱,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上书言事、批评时政,尽管有时言论过激,但也不必担心因言获罪。为什么宋朝对知识分子这么宽容呢?
期刊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火取暖。后来,为了能随意挪动火堆,就把火放到一种烧制的陶器里(炉或灶)。《拾遗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可见,我国上古时期便发现了煤炭,并用其生火取暖做饭。  秦汉时期,主要依靠“壁炉”和“火墙”取暖。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以取暖。到汉代,便有了温室殿,这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防寒保温的设备。《西
期刊
读史书《吕氏杂记》,读到了这样一个情节:宋朝有一位叫吴坦求的人,在太学读书,有一天,他去拜见姜先生,但姜先生正在家闭门谢客呢,于是,吴坦求就从窗缝向室内看,发现姜先生“俨然危坐,如对贵宾”,原来,姜先生是个自律极强的人,并不因没有人而放松自己。这一情节引发了笔者的联想,因为,笔者也曾读到过几个关于自律的情节,只不过不是发生在古人身上的,而是发生在现代人身上的,说明有的现代人自律性也極强。  最近,
期刊
讲记  开宗明义直指道性,大人之学,人生之学问,个人之修养,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根本道,根本路,根本心法是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立德、立功、立心。宗圣曾子犹如当头棒喝,告诫一切众生,人生的根本大道就是光明正大内在的德行、德性,只有内心充满道德光明的人,才能仁义礼智信,才能亲民爱人,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讲信修睦和谐万方,安身才能立命,立德方可立仁,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积善
期刊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心见性之明。第二个明是光明正大之明。大学的根本道首要在于觉悟、明澈、洞明人生究竟的大圆满大光明德性。凡夫大多在嘴上知道德行重要,可是真的在具体做人做事,尤其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利害得失时,就会毫不犹豫舍德行而取利益,见利忘义,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忘恩负义。真正做到尊德性贵道德的人,凤毛麟角。人人本俱光明正大的德性,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本善,只是因为习相远,因为习气、习惯、利害、
期刊
办公室内部环境的布置在易经上有很多的说法,那么具体如何布局?  秩序感  办公环境的秩序感,是指形制的反复、节奏、完整和简洁。办公楼设计也正是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整洁的环境。办公楼设计中秩序的目地,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愉悦。  明快感  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有办公楼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在装饰明快的色调中工作,可以给人愉快的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