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门文艺》的故事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继贤:孤女重获新生
  
  这天是1998年3月8日妇女节,我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华姨给我送来了三四十封信,都是些来信来稿。我沏了一杯茶,翻阅着一个个信封,想选一些女作者写来的稿先看,突然发现一封从东莞寮步镇金锋毛织厂寄来的信,上面写着“求助”两个字,我便立刻打开来看。
  原来那是一篇叫《孤儿泪》的稿件,说的是广西容县六王镇一位叫邓灿霞的姑娘的悲惨故事:1986年9月12日,母亲不幸去世,1987年12月17日,父亲又不幸因车祸丧生,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从此成了孤儿。现在靠她打工每月几百元的工资维持三个人的生活感到杯水车薪,弟弟读书的学费更是无法解决。
  多么可怜的三个待援的孤儿呵!为了节省开支,她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她节衣缩食,省下吃早餐的钱,但因上班时要来回跑动,加上常常加班加点,又饿又累,吃不饱,没营养,经常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因为钱不多,连最爱看的《江门文艺》也舍不得掏几块钱买来看,只好等买了《江门文艺》的工友看完了,才向她们借来阅读。
  5月25日,暴雨初晴,我到广州新华印刷厂三校完七月的《江门文艺》并签印后,便坐长途车去东莞寮步看望她。到了寮步镇已是下午6时多,我到金锋毛织厂时她正好下班。
  通过门卫帮助,我找到了她。这个十七八岁的女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面黄肌瘦,憔悴无神,疲惫不堪,郁郁寡欢。没有一点少女如花,肌肤白嫩红润,活泼开朗的影子。我请她到附近大排档吃饭,她怯怯地跟我进去,显得很不习惯,局促不安。一边吃饭,她一边向我诉说家里两个弟弟的情况和打工的辛酸,说到痛处,忍不住流下泪来。她很感激我远道而来,像亲人一样关爱她,她把隐私也对我说了。她说,门卫一直在追求她,他有老婆孩子,但感情不和,另租了住处,常邀她去聊天,许诺和他老婆离婚后和她结婚,寄钱给她弟弟读书云云。
  我劝她千万不要相信他的鬼话,一个有孩子的男人忍心抛弃妻儿另寻新欢,肯定不是好人。她说他整天纠缠她,只有离开他才能摆脱。我问她想不想到广州工作,她说想,我便答应给她留意一下。
  经我修改后署名孤女的《孤儿泪》在《江门文艺》1998年8月发表了。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读者写信、打电话到编辑部,鼓励孤女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还有不少人寄钱来资助她弟弟上学。湖南衡阳的李美英寄了100元,在信中说:“孤女在失去双亲后,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坚毅顽强的精神让我感动。希望善良的、有爱心的朋友都来帮助孤女三姐弟走出困境吧!”顺德勒流镇的梁雁来信说:“孤女,你历尽了生命的沧桑和暴风雨的洗礼后仍能昂起头,不屈不挠地生活。你是个好姐姐,甘愿为弟弟无私奉献一切,你值得我们同龄人学习。我想,广大读者一定会为你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关心你、支持你,你不再是‘孤女’,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中山市古镇的冯志斌来信说:“孤女是幸运的,能得到编辑的关心。对我们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江门文艺》全体编辑人员却能如此真诚地、慈母般地关怀与帮助了不少读者、作者,这不正是《江门文艺》能拥有如此众多读者的缘由吗?”像这样的一封封来信实在多得数不清。
  邓灿霞一下子收到了几千元读者的捐款,解决了弟弟学费的燃眉之急。
  1999年春节,我有一个亲戚想找个可靠的保姆陪伴老人,征得邓灿霞的同意,她便辞工来到了广州。我每次到广州签印后都去看望她。由于她悉心照顾老人,手脚勤快,任劳任怨,深得主人喜爱,把她当作亲人一样。她陪伴老人五六年,直到老人去世。接着她又服侍老人生病的儿媳,直到病人康复。2005年,我便介绍她到广州作家张雄辉家里当保姆,由于她工作得好,主人有空就辅导她写作,还教会她用电脑打字、上网。每逢休息,她便去看望我年迈的母亲,因此她跟我在广州的家人都很熟。
  2008年,经人介绍,她与一个老乡结了婚。2009年夏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现在,她的两个弟弟已长大成人,大弟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小弟在广州打工,三姐弟已走出困境。她说如果我这篇短文能发表,就代她向关心过她三姐弟的打工朋友致谢。去年12月,邓灿霞携爱女来广东看望我两老和我的家人,看望在广州打过工的主人。她欣喜地说,她现在再不是孤女了,有那么多的人关心她、帮助她,未来的日子会更美好。
  
  王丰雨:心灵的圣地
  
  身后尘土飞扬,我没有回头去望母亲越来越远的身影,我怕她的眼泪把我挽留。那是1997年的秋天,我一个人南下广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的一个玩具厂做装配工。每天繁重的加班,枯燥的生活,一度使我陷入了迷惑,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像一只苍蝇爬在玻璃上,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方向!
  记得那是10月份的一天,我在坑梓的广场上闲逛,在一卖书的地摊上随手翻阅一本《江门文艺》,她的内容浅显易懂,非常贴近我的打工生活,一见如故,从此,《江门文艺》成了我打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伴的日子里,从《江门文艺》中看到幸江曼,就是雪月老师怎样从工厂到编辑部工作;狂子,就是熊正红老师怎样通过自考自学成材;鄢文江老师由于成绩突出从企业内刊调到《江门文艺》编辑部工作。他们都是楷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指引我打工的方向,催我奋进。
  看得多了,也尝试去抒写打工生活的喜乐。2003年我的一篇《汽笛在深夜鸣响》在《人世间》栏目刊发,在公司引起强烈反响,被公司领导破格提拔到写字楼做统筹工作。2004年5月1日我被邀请参加《江门文艺》的读者联谊会,在向往已久的江门,游玩东湖公园,真实感受侨乡的地域文化。
  一直以来《江门文艺》是我心灵的圣地,精神的乐园。有了她,我就能远离孤独和寂寞;有了她,我就能收获纯净和崇高。我把每一天当作人生进取的风帆,催动我生命之舟奋然前进。
  
  梁秀开:唯一的倾诉对象
  
  第一次与《江门文艺》相识,是1996年。那年我在亲情与爱情之间,选择了爱情,背叛了亲情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在举目无亲的城市倍感凄清。唯一与我作伴的只有她。她教会我在这无助的婚姻与生活中,如何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我曾经痛过、爱过、悔过、恨过,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曾再度想过离开,像当初抛弃我的父母一样抛弃他们父子,去选择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最终我还是放弃了那个想法,这一切都是看到《江》刊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心酸。我已经错过了一次,不可以再错第二次。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妈的孩子。
  
  1998年,我看到张晓晾的一篇作品,让我流泪。当年我与他们父子两地分离,在第二年我还是选择了同他们重逢。但老天爷还是同我开了个玩笑,在2007年那孩子离我们而去。在这打击下,我曾经想过堕落,是她又一次把我拉回来。虽然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十几年,但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像,唯有将所有的心事记于日记本上,有时也通过电话向老师们说说自己的心声。
  是她让我爱上了文学,在空闲的时候我也曾记下人生的点点滴滴,只是水平有限,没有向她投过稿。
  如今我与她相识了十五年,十五年来我一直都在看她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不是每期都看,但都感觉到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可以说我这十几年的悲喜跟她是离不开的,如果没她陪伴,或者我的人生又会是另一个起点,或者会是喜,又或者会更悲。
其他文献
某人给自己刚逝世的朋友送了一个花圈,缎带上写着:“安息吧,再见!”事后他又觉得这样过于简单和普通,于是第二天又给治丧委员会打电话说:“请在前边再加上‘天堂’两个字,如果能挤得下的话。”  出殡的时候,只见在棺材后边那个花圈的缎带上写着:“安息吧,天堂里再见,如果能挤得下的话。”    吃午饭  瓦伦特一家正准备吃午饭,站在窗台边的女主人突然对丈夫叫道:“喂,尼克,你的朋友来了,我敢打赌他们都还没有
期刊
这经久的五月  今春为什么变得明媚  变成了你的笑  湖边的柳丝  也伸长了  快乐    一波涟漪  突然来到我的面前  我惊慌失措地回避时  又一波涟漪  掩饰了  我的心迹    我随着风走  你一路散落着花瓣  迷失了花径  此刻,我不由自主  不知道我是跟着风  还是跟着你    你走到哪里  哪里就是春天  我只想  这时光和你在一起  幸福要长到  再没有  地老天荒    或近或远
期刊
大哥  和一张车票  出了远门  外面的世界  有多大多杂  到底像不像电视里的江湖  让家乡的一只燕子  飞出后失踪  多年后  燕子回归  携回老婆和女儿  疲惫和伤  一个风雨成熟的男人  让爸妈碎死的心,重新复活  久盼的老泪倾巢而喷  (518126 深圳市宝安区固戍航城大道56号全一电子厂制造部二楼 62组)
期刊
夜雨,连绵而不腻的梅雨  江南大地的润肤清露  轻轻吹醒那些迷蒙的眼睛  有些调皮    那些杨花簌簌地簌簌地  四五瓣四五瓣旖旎而下  舞入烟草丛中,倏忽无影  似乎已化成小小水面上的涟漪  明星般闪烁莹莹    这一切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定  亲爱的,细草微风岸上  稀柳依依  我似乎听见你的声音  蝴蝶般轻灵  细柳是你摇曳的秋千  我的思念是那新涨的溪水  还扬洒着波光粼粼    想纵身随
期刊
小雪,我有点不敢去见你  看吧  又到了冬天,大雁早已南飞  而我给你写的信,依然揣在怀里  寒风需要烈酒捂热,裸露的石头  历尽沧桑。行走在时间的阴影下  再也无法睁开双眼,黑暗对上黑暗  我在等待  用一个季节的力量  与你交换光明  (529060江门市文昌花园185幢之一202)
期刊
一泓碧蓝  漫过岁月伤痕  伸出的心枝  留不住你轻飘的云彩  裂痛心窝犁开一道  苦涩的航线  错过的海角不知哪里  还有天涯    向你甜言是我错的表述  赴汤蹈火揽月摘星自知不能  许诺是雪野里飘逸的春光  祈望开放不顾忌凋零    你说知道那是恋时的向往  绚言不过是空置的浪漫  一抔泥土能让小苗成为大树  偌大天空除了雨露还有霜临    爱情不是传说不是  靠黄昏雨就能渲染出来  我的许
期刊
24年过去了,多少个春秋,连同  多少次漫长的泥泞,我又听到  这风,从黄土最深的地方滚滚而来  我又一次,看到这高大的门槛迎面扑来  从高山向村口移动,并使这渺小的村庄与浑黄连为一体  这一天如期而至,我又在  堆满粮食的炕上看书,并且遐想  一群羊是否被早早的被云接走  一群羊是否依旧洁白,与别的物种一样  是否同样遇到归宿,虽然长久的冰冷与荒凉横生  但这并非,像一把火、一个剪刀之于我滋生的
期刊
那不是一个角落,  它弥漫着阳光  虽没有光芒四射  却散发着片片清香    她静静的,在众人之间行走  聪慧,如闪烁的星光  线条柔和,沉着而安宁    她静静的,绽放  不向往高处,但敞开自己的胸怀  她静静的,绽放  把芬芳赠予人群,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语    她静静的,  像雨后的百合,脱尘超俗  永远定格明媚的微笑  永远持着优美的品质  永远孕育内在的芳香  (362333 福建省南安市
期刊
二十年前,我是个刚出来参加工作的愣头小子,对爱情的渴望就像饥饿的农夫想象着食物的浓香。数载寒窗的禁欲令我对女人的胴体充满了幻想,而一旦学校毕业之后的解禁,又使我仿如缺堤的潮水,汹涌的欲望夹杂着惊涛,拍向千里堤岸。  当夕阳的红艳沉入西山的黛影,我们这群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愣头青,把工作服一脱,第一时间就跑到附近的某某国营厂,邀约几个女孩子出来跳舞。那时候我们像疯掉了一样,看见街头上美丽的女孩就上前搭
期刊
五舅入狱的那段时间,只要有人问我有几个舅舅,年幼的我总会少说一个舅舅。至于狱中的那个不是舅舅而是罪大恶极的坏蛋。我越是这样旁人就越喜欢逗我,难堪的我对身处监牢的五舅咬牙切齿。  听母亲说,外婆外公一共生下八个儿女。由于家里经济差,几个舅舅早早地步入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机会少,连进工厂打工也得托关系、走后门。外公是老实巴交的老农,不能为五舅找到好的出路。没事干的五舅到处瞎混,拉帮结派,明偷暗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