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自主课堂中学会质疑,首先要从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表达方法上学会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抓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甚至重复之处,细节、标点等质疑;最后是回归整体,在评价和批判中鉴赏质疑。
[关键词]:质疑整体入手 局部分析 欣赏评价
随着我校的自主双学的课堂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的自主课堂的实践也不断的深入。“学贵有疑,疑则有进”质疑是更深层次的自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仅要站在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更应该具备学生的意识,时时考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要怎样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头脑呢?
一、整体入手,感知质疑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表层,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及来龙去脉、作者的表达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质疑。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的准备。
1.抓住课文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初学《梅花魂》学生提出:这遍文章是写物还是写人?“梅花魂”指什么?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题?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读课文,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兴趣。
2.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有时还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如《修鞋姑娘》开头“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面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学生会提出:这么冷的天气,“我”到处寻觅一个异乡的修鞋姑娘干什么?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初学《桃花心木》时学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局部分析,感悟质疑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层次。它是学生通过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求疑。文中的重点句,一般都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学生容易生疑的地方,需深入理解。因此,求疑十分必要,很有价值。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的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不敢朝他那儿看”?从中说明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内心很痛苦。
2.抓住重点词语的运用求疑。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义,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品评词语运用的妙处,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有的学生提出“焦急”和“耐心”有些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后,学生明白“焦急”是盼望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表明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二者的结合更真切表达出老奶奶对周总理真挚的爱戴之情。
3.抓住语句反复的地方质疑。语句反复的地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它往往又是作者感情表达的关键之处,通过对反复出现的语句的质疑,能唤起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与作者的思维产生共鸣。如《一碗馄沌》两次出现小姑娘哭了。对此,引导学生质疑,两次哭了分别是为什么?体会小姑娘的心情的变化。
4.抓住文章的细节生疑。文章的细节之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学生通过质疑有助于深入领会人物此时此刻处境,了解其内心世界。如学习《穷人》一课时,学生提出:桑娜为什么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渔夫为什么“搔搔后脑勺”?仔细分析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都体现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5.抓住课文中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
三、回归整体,鉴赏评价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高层,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进行感觉、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准确的感悟后,要回归整体,着重在创作表达上进行欣赏和批判。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引导欣赏性质疑。欣赏就是感觉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乐趣。它有利于学生吸取课文的精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思考质疑,学会欣赏。如学完《荔枝》后学生提出: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在哪里?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2.鼓励批判。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评判教材。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的学习知识。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如学完《穷人》后,学生指出:第二小节桑娜的沉思中用“她”不合理,应改为第一人称“我”。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的要求,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提倡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
[关键词]:质疑整体入手 局部分析 欣赏评价
随着我校的自主双学的课堂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的自主课堂的实践也不断的深入。“学贵有疑,疑则有进”质疑是更深层次的自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仅要站在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更应该具备学生的意识,时时考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要怎样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头脑呢?
一、整体入手,感知质疑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表层,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及来龙去脉、作者的表达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质疑。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的准备。
1.抓住课文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初学《梅花魂》学生提出:这遍文章是写物还是写人?“梅花魂”指什么?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题?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读课文,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兴趣。
2.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有时还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如《修鞋姑娘》开头“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面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学生会提出:这么冷的天气,“我”到处寻觅一个异乡的修鞋姑娘干什么?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初学《桃花心木》时学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局部分析,感悟质疑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层次。它是学生通过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求疑。文中的重点句,一般都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学生容易生疑的地方,需深入理解。因此,求疑十分必要,很有价值。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的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不敢朝他那儿看”?从中说明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内心很痛苦。
2.抓住重点词语的运用求疑。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义,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品评词语运用的妙处,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有的学生提出“焦急”和“耐心”有些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后,学生明白“焦急”是盼望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表明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二者的结合更真切表达出老奶奶对周总理真挚的爱戴之情。
3.抓住语句反复的地方质疑。语句反复的地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它往往又是作者感情表达的关键之处,通过对反复出现的语句的质疑,能唤起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与作者的思维产生共鸣。如《一碗馄沌》两次出现小姑娘哭了。对此,引导学生质疑,两次哭了分别是为什么?体会小姑娘的心情的变化。
4.抓住文章的细节生疑。文章的细节之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学生通过质疑有助于深入领会人物此时此刻处境,了解其内心世界。如学习《穷人》一课时,学生提出:桑娜为什么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渔夫为什么“搔搔后脑勺”?仔细分析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都体现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5.抓住课文中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
三、回归整体,鉴赏评价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高层,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进行感觉、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准确的感悟后,要回归整体,着重在创作表达上进行欣赏和批判。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引导欣赏性质疑。欣赏就是感觉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乐趣。它有利于学生吸取课文的精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思考质疑,学会欣赏。如学完《荔枝》后学生提出: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在哪里?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2.鼓励批判。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评判教材。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的学习知识。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如学完《穷人》后,学生指出:第二小节桑娜的沉思中用“她”不合理,应改为第一人称“我”。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的要求,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提倡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