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精神 温暖世人心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lin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秀丽:舍身抢救国家财产
  在广州,“秀丽”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品牌。“秀丽楼”“秀丽街”“向秀丽青年突击队”“向秀丽·雷锋志愿服务队”……它们共同纪念的是一位舍己为人的平民英雄———向秀丽。60年来,向秀丽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向秀丽,广东清远人,生前是广州市何济公制药厂工人。1958年12月13日晚,作为领班的向秀丽与罗秀明等几位工友在进行酒精投料时,满装酒精的大瓶瓶底突然断裂,酒精流泻起火,危及不远处存放着的烈性易爆化工原料金属钠。
  危急关头,向秀丽没有退缩。她果敢地侧身卧地,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烈火的蔓延。一场大爆炸事故因此避免,但她自己却被严重烧伤。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后,向秀丽渐渐清醒过来。她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工厂有没有损失?罗秀明有没有受伤?”但是最终,向秀丽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去世。向秀丽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全国掀起了学习弘扬向秀丽精神的热潮。
  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向秀丽,15岁开始在药厂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她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她1953年加入工会,很快成为何济公药厂工会委员,并于1954年加入团组织、1958年加入党组织。
  向秀丽在何济公制药厂先后做过包装工、医药化工制药工,为人热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为了帮助工友提高班产量,她经常手把手教大家提高生产操作技能;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她经常下了夜班还坚持学习、钻研技术、写好工作日记。
  为了让向秀丽精神世代相传,广州市人民政府将何济公制药厂原址的楼宇命名为“秀丽楼”,并把当时化工车间所在的上九路、下九路一带命名为“秀丽街”。60年来,向秀丽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她的精神始终被传承着。


  廖俊波:青山留下前行的足迹
  “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这段话,是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写给福建省南平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的颁奖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曾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殊荣的领导干部的一生。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师专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产业园区等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磨砺。他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乐在其中,总有使不完的劲。
  2011年6月,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当时的政和县被人戏称为“省尾”,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长期居全省末位。廖俊波一到政和就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下乡村、进厂矿、访社区,深入了解情况。接着又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连开三天发展务虚会,统一认识。在深入调研、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他牵头制定了政和发展新思路。
  廖俊波创造了在传统农业县建起省级工业园区的“政和速度”: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4.5亿元,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全县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2015年11月,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长,并从2016年10月起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武夷新区离南平市近两小时车程,廖俊波马不停蹄地两头跑。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最近的一次,3天跑4个省,去了6家公司拜访……
  2017年3月18日傍晚,白天在市里开了一天会的廖俊波冒着大雨要去武夷新区主持会议,车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廖俊波不幸去世;网上迅速掀起一股悼念风潮,南平某微信公众号自发制作的悼念廖俊波的链接,短短数日点击量就超过41万人次。


  吕玉兰:脚上有土,心里有谱
  “穷沙窝里把根扎,开出一枝玉兰花。”诗句中的穷沙窝,指的就是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吕玉兰,冀南平原上的一名普通农家女,就是在这个穷沙窝里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1956年初春,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回到家乡,被推选为村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社长,她决意要植树造林,防风锁沙。那一年,她才16岁。
  没钱购买树苗,她领着一群姑娘,蹬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和槐荚。苦战三年,造林600亩,植树10万余株。曾经“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终于长出了好庄稼!
  村里老人们总说:“玉兰干活,从来不闹虚腰。”1963年8月,河北中南部连降暴雨,吕玉兰和队友们挽起裤腿,泡在脚踝深的水渠里排涝。有一年,三夏抢收麦子,玉兰吃住在打麦场,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头上竟“长”出了麦苗。掉在她头发里的麦粒,在汗水的浸泡下,居然发芽了……
  人们口中的“铁姑娘”,就是这样炼成的。从东留善固村出发,吕玉兰先后在临西县委、河北省委、正定縣委、省农业厅留下足迹。“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无论身在什么职位,她都未曾远离乡野,长年劳动在100天以上。“俺要是三天不往地里转一圈儿,不看看树,不看看庄稼,不看看乡亲们,非憋出别的病来不可!”吕玉兰曾说。
  1993年,吕玉兰因病去世。墓前雕像中的她,眉眼含笑,仍在劳作。村民们为吕玉兰建起的纪念馆里,院中遍植玉兰,气味清幽。微风吹过,树叶飒飒作响,“脚上有土,心里有谱”“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一声声朴素的话语,犹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裘法祖:治病救人春风育人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先生在世时给学生的教诲,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36年,20多岁的裘法祖告别家人,赴德国学医,他很快获得了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来,他进入都尔市市立医院工作,并担任外科主任。
  “1945年抗战胜利了,怀着一股爱国热忱,我决定回到祖国工作。”在入党申请书中,裘法祖这样写。1946年10月,他毅然舍弃了国外豪车别墅的优裕生活,带着德国妻子回到了祖国,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让医学归于大众,把技术贡献给人民。1951年,裘法祖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在前线的工作使他认识到,中国开始像巨人一样地站立起来了。1965年起,他数次参加农村巡回医疗,到麻风病村为麻风病人治病。送医下乡,让他懂得“什么是生活的方向,应该怎么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回忆,20世纪70年代,他下乡到湖北省嘉鱼县,一位村民问他可不可以找裘先生看病。他试着提了一次,没想到裘先生着急地说:“你叫他立即来找我。”后来那个村民得到了裘先生的诊疗。
  在从医的60多年里,裘法祖率先在国内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原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并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裘法祖“稳、准、轻、细、快”的高超技术被公誉为“裘氏手术”,并改进新术式不下数十种,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裘法祖常常告诫学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原院长陈安民回忆,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
  对于青年医师,裘法祖主张“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他向学生强调医生要做到“三会”“三知”: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关于科研成果的署名,裘法祖从不认为自己名字放在学生之后就没“面子”,相反,自己名字放在学生前面,那才丢脸,因为那是欺世盗名的事。2001年8月,武汉市年度科技进步奖公布,排一等奖之首的是《体外培育牛黄》。在该项目的完成人员中,裘法祖院士排在第二。原本裘法祖坚持不让署自己名字,虽然他做了很多工作。在学生蔡红娇的一再坚持下,他才同意署名第二完成人。
  为普及医学知识,培养医学人才,他创办《大众医学》杂志,将自己总结出的一整套操作方法推广出去;他主持编写了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種医学教材,现在医学教育仍在使用;在90岁高龄时,他拿出毕生奖金设立了“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在众多的荣誉与光环中,裘法祖始终觉得“医德风范终身奖”的分量最重。因为在他看来,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
其他文献
好多年前,黄佐临还健在的时候,到他家做客完,黄宗英会就近去巴金家。在他们面前。哪怕六七十岁,满头白发。黄宗英也还是个可以扮鬼脸的小女孩。现在他们都走了,她说。在她心里。“他们永远都是天真的。”  日前,有一部叫《请你记住我》的小成本电影上映,排片和票房都几乎被商业大片淹没。但这部电影是特别的,穿插在一对年轻人影影绰绰的老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是赵丹和黄宗英的爱情故事,是一座城市关于电影的黄金时代。黄宗
期刊
4月的北京植物园,成了花的海洋。近日,本刊记者采访时看到园中缤纷多彩的花卉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观赏,人们拿着的手机、相机,兴致勃勃地留影、拍照。此时,园中的白花山碧桃、红花山碧桃、粉花山碧桃、梅花、榆叶梅等多种春花已进^最佳观赏期。  北京植物园宣传处的负责人陈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回暖较早,很多早春花卉的花期都提前了一周左右。进入花期,赏花、游园的人们目益增多,我们刷公交卡进园的举
期刊
北京的文化休闲景点,除了龙潭湖,去的最多的大概就数故宫了。早些年,对于外地人来说,谈起北京,掰着手指头数,基本上都是天安门、故宫、长城、长安街、王府井。  跟许多外地人一样,当年到北京,还没来得及回头仔细端详北京站那三个大字有多大,就迫不及待第一时间赶奔天安门和故宫。  第一次进故宫,三大殿比想象中要大,住过三千佳丽的后宫和后花园比想象中要小,而且过去影视中皇家院落中的柔光魅色统统不见,原本以为会
期刊
作为一个老北京,因为近水楼台,去故宫不下数次。小时候随着学校组织的参观,基本上就是暂时逃避学习生活的一种“放风儿”。什么古迹啊,藏品啊,完全不在视野范围之内,说说笑笑间,半天儿的时间就过去了,可以说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  再往后,长大了,少不了陪外地来的亲戚们一遍一遍地逛,毕竟,“故宮半日游”是经典项目。但囿于客人的随意和走马观花,自己也自然没心情细琢磨。不知不觉间,半辈子就过去了,作为老北京,自
期刊
敦煌研究院除了在线全天候监测莫高窟开放洞窟外,还有一批日常巡查监测的“巡诊医生”。他们每次6至8人分3组用上午2个小时走70个洞窟,下午将巡查记录带回去和过去图像对比。  “巡诊医生”们一年内会巡查完莫高窟南区和北区700多个洞窟,他们大多是从讲解员岗位上退下来后做这项监测工作,对每个洞窟十分熟悉。巡查员们常常拿着手电简、相机、记录表穿梭在各个洞窟內,拍摄壁画起甲、脱落部分,仔细查看每个洞窟的门窗
期刊
开篇,先想象一个画面:  六位礼服加身的导演先生,分别来自美国、智利、中国、俄罗斯、伊朗、英国,有才又帅气:再加一位一身千般颜色不如迷离、酒红西装的中国香港美丽女子。然后呢?七个人组成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阵容,齐整亮相。  那冲击力的峰值、闪光灯的聚光点,会在哪儿?  嘿嘿,毫无迟疑:美女。  正是刘嘉玲。  而这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11日上演的真实一幕。  当采访人物厚重、多维时,收集
期刊
紫禁城这个名字很少用了,现在常用的名字叫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吧!我仍然喜欢紫禁城这个名字,那是仰望星空时得到的名字。紫垣正中,所有星宿的中心,无比崇高而有尊严。  过金水桥进天安门算是进紫禁城的第一道门,进了这道门还得过端门才能到达进皇宫的午门。进了午门,前一个殿,后一个殿。东一个宫,西一个宫。左一套院,右一套院。总之都是大大小小的房子,徜徉其中感觉有些局促。  据说紫禁城只是大明宫的三分之一大
期刊
去年十一的时候,一外地亲戚来京,陪他去了趟故宫。感触很多。  故宫快40年没进来过了,但40年前,大约有段时间吧,我几乎每周都会进故宫两三次。因母亲那时就在故宫里工作,是故经常放学以后,去故宫玩儿,甚至许多故宫当时乃至现在并未对外开放的院子,我都进去过。  另值得一提的是,我那个时候刚对韵文学发生兴趣,应该是手抄过故宫里所有的对联。但现在,好像除了养心殿里的一副“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
期刊
翻看尘封的相册,这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勾起往昔回忆。  1997年6月28目上午,吃过早饭后,我与爱人兴致勃勃,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以历史博物馆西门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电子牌为背景,拍摄下这张照片。1997年,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时年就要满42周岁的我,正式调入国家机关工作。  犹记得1994年,受电视台播出的电視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影响,我也动了要到海外打拼的心思,护照全办理好了,后来有朋友力邀我
期刊
记者日前获悉,中国指挥家余隆登上英国《留声机》杂志4月刊封面。封面上余隆手执指挥棒,封面的正中央是醒目的“cHlNA”字樣。封面内含余隆、上海交响乐团与柏林德意志留声机公司(以下简称DG)合作发行第一张唱片的文章。这是继郎朗在2011年7月之后第二位中国音乐家登上《留声机》杂志封面,同时也是中国指挥家首次登上该杂志的封面。  余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著名的《留声机》杂志封面是第一次上中国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