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走过一座老公园(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红旗路上,车水马龙。
  这条老城区上曾经最繁华的街道,如今依旧延续着无限的活力。
  就在这条街道的东南端,安静地坐落着一座公园。松陵公园四个大字题在墙上,墙的东侧是公园的大门。两扇普通的铁质大门,敞开着,一眼望得见园内成荫的绿树,和山坡上翠柏环绕的飞檐亭榭。
  一道粉墙,似乎隔出了两个空间。墙这边,车水马龙,人声喧闹,各色各类的店铺前,弥漫着跃试鲜活的生活气息;墙那边,花丛树影,空气新鲜而纯净,光阴竟如走慢了一般。
  清朗的晨曦中,我走过这座公园。其实我已经无数次地走过这座老公园,在赶早上班的必经路上。
  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安静的过客,在春去秋来的更替中看它悄然的变化,然而当我一次次走过公园的青石曲径,走过小山坡,走过两座石雕纪念碑、走过纪念费老的半开石雕书、走过宽敞的休闲广场,我总疑惑地以为自己走过了一段段历史的光阴,那些久远的过去,那些凝聚着历史的时光似乎就停留在某处,近得让人伸手可触。
  二
  清代以前,吴江境内的私家花园颇多,史料上这么记载。
  私家花园是专属的花园,在当时只有小众人群可以享有,以后随着年代的更替也衍生转换为公园,是另外的佳话。
  而公园,顾名思义也就是公共花园,是大家都可以自由进出游玩的好去处。松陵公园,始建于民国23年(上世纪三十年代),吴江县志上有记载,在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徐姓县长分3期修建了这座公园。
  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碧池水景,尽管史料上没有记载当年公园的美景,但依着想象,总能循到一些印迹。七阳山—没有想过公园内的小山坡原是有名字的,为什么后来没有延续下来呢,似乎无从考证了。沿着石阶上山,山顶有凉亭,遥想当年极目远眺,“长虹卧波”的美景自然是尽收眼底吧!
  然后,战争来了。日军毁坏公园围墙、大门,园内建筑、花草树木都遭到破坏,在枪林炮火中,一座公园的痛苦呻吟谁能听到呢?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了,人民政府拨款休葺园内建筑,在山坡四周遍植桧松、玉兰等名贵树种,以后,逐年修复旧设施,又新建了环山石路、儿童乐园等,破败的松陵公园在新中国的阳光下焕出了全新的光彩。
  三
  在老公园苍柏环绕青松挺立的深处,矗立着两座革命先烈的纪念碑。
  石刻的纪念碑,铭记了一段历史,也铭记钱涤根、张应春这两位革命先烈。1937年,在松陵公园的中山纪念堂前,建造了钱涤根烈士纪念碑;1991年1月,张应春烈士全身雕像在松陵公园落成。
  石刻的纪念碑,庄严,无言。
  游人走近纪念碑,脚步都会放得轻轻地,他们肃穆地仰望着面前的纪念碑,在沉思中静静缅怀。
  历史的书页飞快地翻动着,值得铭记的,永远不会遗忘。
  先辈的英雄事迹,在一代代吴江人的口中传颂着,我们怀念钱涤根、张应春,也同样怀念那些激情澎湃,为了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无名先辈们。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费孝通”在松陵公园西北角的松林下,竖立的一块大石头下,安放着费老的骨灰,石头上面刻着上面这几行字。
  费孝通,一个吴江人熟知而亲切的名字,一个让吴江人骄傲的名字。
  人杰地灵的故乡孕育了一位清华的菁菁学子;而60多年前出版的《江村经济》让世界开始关注这一片土地。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繁盛、发达,在一个甲子轮回中江村经济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这些变化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位睿智老人牵挂的视线。
  大石头前,有一本未全打开的石雕书。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位小女孩的手走过,在半开的石雕书前,小女孩的脚步停了下来,她好奇地在问,
  “妈妈,这里有一本石头书呢!”,“是的。”
  “谁读这本书呢?”,“是一位有学问的老爷爷!”
  四
  在晨曦中,我走過一座老公园。
  东区的休闲广场上,一群白衣红裤的晨练者,神采奕奕地操练着,成了清早公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蹒跚学步的稚子,拽着大人的衣角豪情地要去登高。清早的老公园,处处洋溢着新鲜的活力。已是金秋时分,园内高大繁茂的桂花树,正尽情地吐露着芬芳。清朗的阳光洒在密密的花蕊上,枝叶间犹如缀满了点点金光。
  时光无声地流过这座老公园。桂花开了,谢了,又开了。
  在晨曦中,我走过一座老公园。
  循着一路芬芳。
  垂虹塔影相辉映
  四月的一天,我看到一群白色的鸟,掠过春水泛绿的河面,掠过青瓦白墙的计成小园,掠过杨柳掩映的垂虹遗迹,盘旋着飞向那座刚刚建成的华严塔,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我看到这一幕动人的春天景致,忍不住赞叹,垂虹桥边将不复寂寥了。
  认识垂虹桥,先是在别人的文字中,知道这座始建于宋代的长桥,曾经名扬天下,成为三吴胜景之一。后来,办公室搬迁,有些惊喜的发现临窗的风景竟然就是垂虹遗址。只是,年久失修的长桥已在六十年代坍塌,如今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影。幸好还有词人姜夔的那首《过垂虹》,“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吟唱着的诗句,穿透了岁月的阻隔,任后人去回味畅想。我曾试着去想象那卧波长虹的气势,想象在清朗的月夜下72石孔是一种怎样宛然的景致,想象着文人骚客登临吟咏时的诗意豪情。只是我推窗目之所及的,只是一座寂寞的断桥,些许苍凉地留守在安静的河畔。青草一季又一季地从石桥的隙缝间泛绿,而垂虹桥过往的辉煌只停留在追忆中。
  偶然的,在史料上看到一幅画,是明朝时,江南才子文征明的次子,一位叫文嘉的苏州人所作。画作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距今已有四百多个年头。我不懂欣赏古画,但看得出画卷疏秀雅致,幽淡清远。而让我留了心的,却是画卷上的垂虹亭桥的景色。白虹垂天的长桥在这幅平远构图上笔墨略淡,倒是坐落在桥堍两端的“垂虹亭”清脱秀丽。更吸引我目光的,是那片烟波荡漾的湖面之北,一座隽秀端庄的宝塔耸立在松林翠竹间。画上有诗题曰:白虹垂天通水邦,玉洲宝塔标云幢。石梁插波七十二,野航白鸟飞成双。五湖一点落杯底,青山片片明舡窗。故人把手恍春梦,地主却得口吴江。在这幅幽远的画卷面前,我所有曾经对垂虹景观的想象,都被还原了。只是又有一些遗憾陡增,那飞檐翘角的垂虹亭随着桥一起消失了,难道那座秀美的宝塔也就这样无声息的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了吗?
  没想到不多久,安静的垂虹遗址公园旁,变得喧闹起来。原来是垂虹景区将要重建华严塔,附近还要新建古宅计成园。于是,跟随着那些轰隆作响的庞大机器一起破土、动工的,是我一份期待的心情。五月的前夕,挺拔端庄的华严宝塔终于露出了它全新的面容,虽然装修工作尚未全部完工,但仰望观赏的游人已从四面而来。始建于宋崇宁三年的华严塔,在垂虹桥坍塌的同一年,被彻底拆除。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巧合,抑或是一场冥冥中的约定。
  如今的垂虹断桥再不寂寞了,耸立在苍翠松林间的华严塔一水之隔与它遥遥相望。那前尘里几百年风雨的共同洗礼啊,又怎样在后世中延续呢。它们会在霞光初放的清晨,或者风清月朗的黄昏,借着水波喃喃私语吗?会的,风儿会听到,鸟儿也会听到,那些络绎前来观赏的游人,用心一定也会听到。
  选自散文集《灯花结》(山东画报出版社)
其他文献
站在高处俯瞰同里,最显目的是一个个宛如青鱼背脊的屋顶。众多的民淸建筑成就了江南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古朴雅致的历史风貌。民居大多傍氷而建,河畔大多都筑有石路小道,无论是居住上摊还是下摊,都有石板路盘桓交错,曲径相连。  岳母住在同里一条刘家弄的小巷里。许是经历年月多,陈旧的巷道很窄,两个人会面要侧身方能通过。巷弄上有屋顶,又叫内弄。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印像里灰暗斑驳。弄墙两侧都是传统老民居,住过五代的
期刊
天还蒙蒙亮,张伯就已经出门了。在他每天的时间表里,晨练是他这个时段的“必修课”。自去年患上高血压、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回来,他就按照医生的“关照”,每天喝三杯水,每天走一万步。  在大公园塑胶跑道上走步晨练的人还真不少。光张伯见了面打招呼的就有好几位。譬如,在派出所工作的潘志明,和张伯一样刚从企业退休的王达凯,还有极其喜欢钓鱼的周一夫、弹得一手好琴的付崇民。当然,还有好几位当上婆婆或者丈母娘的“婆婆妈
期刊
水仙是名花,却名而不贵。它是我家每年冬天必养的盆景。我喜欢水仙的香息和色泽,它的花期又如此恰到好处,贴近春节。内心,更是喜欢它与生俱来的安静。  小时候,国庆一过,母亲就开始张罗着准备水仙花盆。小镇上也是有卖水仙的,基本都在40庄以上。母亲说,“庄”是指竹篓装水仙头,能装几头即为几“庄”,庄数越大,水仙头越小,花蕾越少。记得有一年,父亲出差南京,带回来两个20庄的漳州水仙球,母亲开心了好几天。父亲
期刊
当年,我,已经是一位国家工作人员;她,还是一位个体劳动者。然而,在媒人的撮合下,经过多年的交往了解,我们顺利结为了夫妻。  在外人看来,也许因为身份的不同,文化的参差,夫妻间会因没有“共同语言”而使婚姻毫无生机,然而,结婚近三十年来,我们从磨合到互相理解支持,再到相互的默契,演绎了一段段夫妻恩爱的情深图景,在周围熟知我们的人们中成为令人羡慕一对。为此,2013年还获得吴江区十大好夫妻提名奖呢。  
期刊
儿子要毕业了,我和老公决定去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路途有点远,可毕竟这是儿子在学校的最后一次毕业典礼。  做这个决定是在今年二月份,定下行程后,老公开始定计划、立清单,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哪天突然想起什么了,就往上面填。我常笑他,至于么,搞得像去打仗一样。  有一天,老公一进门就喊:“你看看,我带回什么?”我凑上去一看是梅干菜:“晚上烧梅干菜烧肉?”“才不是呢,这是要给儿子吃的,我今天特地去乡下觅来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一个地方所迷恋,而真正让我走心且去了之后就难已忘怀,这个地方便是太湖新城。  太湖新城就像苏州湾鲜亮的舌头,伸进太湖,舔弄着热情而又清澈的碧波。  澄澈,清明,简单地平静着,一眼望不穿透,水的堆积组成了一湾幻想的太湖。从任性、硝烟不断的一湖水,到如今福泽一方的母亲湖。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眼前看到的太湖春色和朱熹写的《春日》是何
期刊
娘家人傍水而居,屋前那条河当地人称“大港”,也称“大埂”,自然村就叫大港上。大港自北向南蜿蜒,通往分湖、太浦河,流入长江。  大港上其实叫大埂上,因为河中央有条长长的土埂而得名,土埂如同一条蜿蜒的龙身,很像当年刘备招亲的镇江北崮山上的龙埂,冒出水面的土堆形似龙嘴吐珠,当地人称为龙珠。小时候,我曾经看到过那堆土墩,上面长着几棵楝树,还有一些杂草。夏日里,小伙伴们常常游泳至此,暂且歇息嬉戏。岁月悠悠,
期刊
乙未年暮春的一个星期天,春光明媚,气温适宜。已迁入锦祥家园一期安置房的亲戚打电话告诉我,第二期工程已将完工了,说要我去看看。老家拆迁,住了数代人的地方在二年前拆除了,说是安置在中山南路与花园路之间的锦祥家园二期工程。于是从中山北路正大家园出发步行去那里,一路鸟语花香,桃红柳绿,风光确实让人陶醉,经过近两小时的徒步到了那个即将完工的锦祥家园。  这里原是八坼镇南刘村的地盘,早几年那里先拆迁了留下空地
期刊
世界上有一种情叫战友情。这种情是一大帮子人在一起扛枪打炮、吃饭睡觉,在一条战壕里打仗杀敌,日久天长而产生的感情。这种在生死间凝聚的友谊和友情是其他友情无法比拟的。  2015年新年的第一天,由老战友许志燕建议发起、经过半年多策划筹备的首届舟嵊要塞区嵊泗高炮营战友联谊会在浙江余杭区临平举行。来自北京、甘肃、山东、河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十多个省市,当年在嵊泗高炮营营部和各个连队战斗生活过的13
期刊
夕阳染红的水波  远处是层峦叠嶂的苍山,转过一个树丛掩映的湾,才见这“一泓清泉敢称海”的洱海。洱海并不是“一泓清泉”,水面远远地静卧在地平线上,山的倒影清晰地漂浮在水中,映着蓝天的水仿佛把苍山PS了一下,柔化了山直线条的边缘,增添了水的动感。  夕阳染红了水波,斜斜的光影被轻轻洒在洱海与地平线——苍山交接的地方。晚风拂过湖面,潮水从夕阳那里赶来,与岸边礁石相碰,激起的浪花也被落日染上金边。苍山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