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合作文化 引领教师合作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毅 浙江省杭州市会杭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先后被授予首届全国十佳卓越校长、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全国青少年艺术教育模范校长、浙江省“春蚕奖”、杭州市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他主持的课题《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参与主编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
  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地位更显重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因此,探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对于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来说,成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发展教师,是校长工作的第一要务。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已经成为校长思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或个体层面的思考和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群体在相互交往中的影响。教师在认知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在合作探究的组织氛围中,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教师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教学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才能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合作的学校文化支持。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学校逐渐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一—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文化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和经验分享上的一种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教师团队的合作情感,使大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智慧。学校逐渐形成一支素质精良、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进而形成“大气、和谐、求是、进取”的学校文化面貌,推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步。
  一、提升合作意识,建立共同愿景
  构建教师合作文化,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干主义”观念,形成合作的意识和愿望。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就是要让教师认同教师合作对于实现课程变革和提高教学效能的现实意义,使教师对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并用客观的态度审视合作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要组织教师围绕“教师合作为什么、教师合作是什么,教师合作怎么办”等问题,开展关于教师专业合作的大讨论。通过教师的相互回应与反思,使合作意识逐渐融入每位教师的思想意识中。同时,在实践中让教师认识到合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流动性很强的文化氛围,需要冲破个人主义观念,形成共享、共创的团队精神,以寻求彼此间的团结协作。合作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专业上的欠缺,激发自觉发展的动力;合作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合作可以帮助教师克服个人常有的偏见,作出适合的专业判断或决策;合作还可以使教师产生新的知识与行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为了保证教师合作的成效,学校要提炼出决定合作品质的“合作四要素”行动纲领,即“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行动纲领经过教代会的认真讨论后,使之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以此引领教师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
  实践表明,在平等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的共同发展愿景,能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抱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增强学校的生命力。
  二、实施文化管理,营造合作环境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可信赖的合作环境作为支持与保障。教师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除了要不断发展自身专业技能外还面临着外界的压力,平日的工作强度较大,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学校如果没有提供其相应的合作环境,就算教师有了合作的意识,实际的合作依然只会流于形式。因此,营造合作的环境,对于学校合作文化的构建至关重要。
  首先,能不能形成合作的环境,取决于校长的领导方式。校长要善于从文化管理的层面,努力营造一种教师合作的“软”环境。如校长要引导教师在学校理念、办学目标、教师使命、同事关系等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使命及行为方式,引导教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同时,学校要努力创设民主、开放、和谐、共享的合作氛围,要让教师想说、敢说,能够畅所欲言,并愿意共同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教师在开放和民主的氛围中感到自由与放松,从而把自己作为教学和教育的主人,把整体的教育视为己任,形成自发的教师合作。
  其次,想要在学校形成合作的环境,还需要校长在物质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如要保证教师合作的时间,只有保证了时间,教师之间才能充分交流心得体会,才能解决专业发展上遇到的难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奖励为教师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应为教师合作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积极探索新型的合作平台,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平台,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
  最后,学校还需为教师寻求校外专业支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如学校与各大知名师范类院校达成合作协议,派遣教师前往进行研修和交流。另外学校可积极邀请教育界的知名专家走进学校,让广大教师能有机会向专家请教,接受面对面的指导,得到最新的课程实施信息。借助专家力量,引导教师进行广泛的校内外合作交流,帮助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促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有效的文化管理,为教师合作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建立合作团队,确定合作主题
  合作需要平台的支持,需要有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因此,组建教师专业合作共同体,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专业合作共同体不是一个教师的科层组织,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基于共同发展取向而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合作团体,它可以是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例如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和专业研究会等。这些合作体的存在,以尊重教师的专业属性、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并致力于建立一种合作、探究、反思的教师群体文化。   当然,合作体的存在除了以专业共同属性和情感为联系纽带,也需要靠合作主题来维系。合作主题往往是教师感到困惑、关注较多或者是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参与的热情和合作的效果因而也都会大大提高。
  例如针对传统的听评课中“合而不作,作而不合”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使听评课的效率大大降低的现象,学校构建了一种新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LICC模式。该听评课模式包括三个环节: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中,上课与观课双方就彼此感兴趣和困惑的问题展开专业研讨,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观察点,并组建合作观察小组。此后,课堂观察合作体共同开发观察量表。课中观察时,观察小组开展合作,共同找寻课堂中有效的证据来研究所选的观察点。课后会议时,观察者和上课者围绕各自观察到的现象展开专业研讨,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诊断并提出教学建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合作共同体在课堂观察开始前就已经组建并开始活动了,而且一直持续到课后会议、课例撰写和交流。
  当合作的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日常的专业生活时,合作也就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成为学校组织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校本教研方式的充实丰富,都是因为在课堂观察中采取了真诚的合作姿态以及因为课堂观察而生长起来的合作文化。
  教师合作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学校对教师合作需求的关注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校应定期了解教师合作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梳理、归类,帮助教师解决他们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如“基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察”、“基于教学目标叙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校本研修”、“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建构”、“基于策划的教研组活动展示”等,就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具体问题所开展的主题研讨活动,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各教研组的专业水平。可见,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合作主题是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有效“黏合剂”。
  四、搭建合作平台,丰富合作方式
  构建教师的合作文化,需要多样化的合作平台和灵活的合作方式。学校应充分挖掘或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探索多样化的专业合作平台,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教师在各自的交流平台上可以同大家分享经验、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他们在交谈中可以有意无意地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巧,这无疑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当前,很多学校的青年教师人数在教师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学校可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需要,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三方面建立青年教师研修合作体,从而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合作水平。青年教师合作体根据不同的合作主题,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活动、课堂诊断、案例剖析、课例分析、网络交流等方式,定期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学校可组织校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给青年教师合作体做导师,既为合作体开展活动提供专业引领,也为年轻教师与校内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新的途径和方式。
  学校构建教师合作文化,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开会学习或专题报告等少数几种方式,这容易使参与者感到乏味,从而导致专业研修效果不佳而流于形式。而且传统方式对于统一的时间和场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无疑减少了合作的机会和互相学习的时间。学校应该开发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引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修学习,倡导教师自由合作、共同发展。如通过茶吧、游学、论坛、沙龙、读书会等方式开展研修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水平,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幸福感。
  五、优化考聘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学校管理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一些学校的教师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为中心的、竞争性的评价机制,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的—个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指标。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同学科教师之间不愿交流,不愿公开自己的成功经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因此,改变教师合作现状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改变竞争性评价模式,实施有助于教师合作的规定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校要改变以教师个体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合作小组、教学团队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机制,既要看到每位教师的工作绩效,更要看团队成员的协同效果,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协同合作,从而实现团队整体的共同发展。
  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发展性,注重规定性评价、选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与团队互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在这一评价机制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合作性的学校文化。
  构建学校合作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合作文化,通过教师群体间的平等互动为教师个体提供了专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通过合作的过程制定出受到教师认同的共同发展愿景并将之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再激发出教师自觉发展的动力,并最终通过这种来自教师自身的动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团队合作能激发出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巨大潜力。学校通过教师团队合作文化的创建,能让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空间,让学校的教育实力获得较大提升。学校应通过进行合作文化的建设,引领教师走合作发展之路,让合作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个体、各专业发展团队、学校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上课和家访是教师平常要做的最普通的两项工作,如何在平凡中干出实效,取得不平凡的成效,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深思的问题。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的相应要求,集思广益,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扩大“比”“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使得这两项普通的工作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一、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比教学”,学生“比自学”  三十九中要求教
【关键词】 物理教学;实验;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6—0113—01  对物理的学习研究是建立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的,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很多物理规律、公式等都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缺乏实验课的物理课堂是空洞的,实验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最终成果。
“个人课题”是指由教师个人承担,独立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小课题。“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的区别是前者由个人负责,后者是学校承担;前者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出发,而后者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宏观基础。相对于集体课堂,教师的“个人课题”更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充分认识到要发展教师个人教学技能,必须鼓励教师开展“个人课题”
北京数字学校已经与社会各界、与广大师生见面。名师讲授的几千节中小学课程通过网络与电视开始供大家点播。北京数字学校的诞生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氛围;问题情境;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102—01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
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的公平在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呈现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本文将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指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等方面,阐述数学课堂中如何以人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让学生阳光成长的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启迪。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四自”教育工作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