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庄园主家庭。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展现了浓厚的南方记忆。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南方战败而告终。被焚毁的农场、被破坏的铁路、长满野草的种植园、无家可归的难民,无一不在昭示着南方已是疮痍满目,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信仰被迅速瓦解。
作为美国南方庄园主家庭的一员,福克纳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笔下,既歌颂了南方人的勇敢、纯朴、善良、正义,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中的罪与恶、血与泪。他理解得越深,就越能清楚地感受这种矛盾的冲击。福克纳通过一个个彼此独立但又有关联的人物与故事,在他的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中,构建出一套规模宏大的世系小说——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一、黯淡没落的南方贵族
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于1930年4月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小说中老南方曾经的骄傲与荣光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轰然坍塌。废墟疮痍中唯有一枝玫瑰摇曳,徒留暗香,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家道中落却依然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的传统,为了维护所谓的贵族等级尊严,不让女儿逾越贵族与平民之间那条鸿沟,艾米丽的父亲把女儿身边所有的追求者都统统赶走,这种来自父亲的过度保护为艾米丽的悲剧埋下伏笔。父亲去世后,艾米丽重新燃起对爱情的渴望,爱上了来自北方的青年工头伯隆。伯隆与艾米丽完全代表着两个世界:伯隆生性开朗活泼,潇洒不羁,及时行乐,代表了北方新兴工业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艾米丽固执保守,思想上依然沉浸在昔日格里尔森家族企业的辉煌中,鄙视新鲜事物,是南方价值在时代中没落的象征。所以当艾米丽得知伯隆无意与她结婚时,她选择用砒霜毒死爱人,与他的尸体为伴数十年。
当杰斐逊镇的人们再次见艾米丽女士时,是在伯隆失踪之后了,那个曾经花容月貌的少女,现在已开始发福,乌漆油亮的黑发变成了银灰色。当新政府的代表们直接上门,游说她交税的时候,艾米丽女士已经变得红颜不再,甚至面目看上去还有些可怕,“乍一眼看去像水中漂泊的一具尸体,已经泡得肿胀到不行,以及那惨白的肤色”。在艾米丽的家中,新政府代表们感受到了那阴暗晦气、阴冷潮湿且沉静肃穆的压抑氛围。见证了格里尔森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这座乡村华宅,“那是坐落在曾经最兴盛的一条街道中,一幢曾经刷着雪白油漆的方形阔景木制房屋,装饰风格带有19世纪70年代的浑圆房顶,以及涡形花纹和尖塔的露台,轻松愉快的气息扑面而来”,福克纳这样描述着。这座华宅曾经象征着格里尔森家族的财富和地位,然而对于艾米丽,在经历了自己父亲的去世和爱情憧憬破灭的惨剧后,她仿佛已被社会变迁中无尽的大海巨浪包围,她决定把自己放逐在这里与世隔绝,直至老去。直到艾米丽故去时,这座曾经的华宅与周围的新面貌形成了鲜明对比,既破败不堪,又显得非常不协调,犹如牢狱,成了没落贵族自我孤立、自我逃避的象征。
看得出对于艾米丽的悲惨命运、昔日显贵的没落,福克纳虽然痛心疾首,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揭示出了墨守成规守住传统不放,是注定不会有好结局的,必然将从固守中走向黑暗。
二、美国南方的骑士精神与淑女制度
骑士精神源于欧洲,奉行忠君尚武的骑士道德。封建时代的君主将战争获取的土地赏赐给贵族,贵族又分给手下骑士,这样就形成了欧洲封建社会金字塔形的统治阶层。贵族们博览群书,博古通今,通晓音律,无论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都有着较高的造诣。美国南方的骑士精神实质上就是蓄奴制度下白人种植园主标志身份炫耀产业的工具。尽管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们并非授勋的骑士,但他们在巧取豪夺占据了大量土地后,建立起所谓的行为准则,成为众人倾慕的对象。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小说中,小镇上的居民们也奉行这套准则,他们把女儿和孙女送到艾米丽那里学习画画,就像星期天去教堂礼拜一样。他们认为,对贵族气质的培养和对宗教的信仰同等重要,因为两者都可以使精神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在潜意识里,骑士精神是镇民们的情怀。小说中,艾米丽代表了小镇居民对贵族生活最美好的想象,“她笔挺的身躯像偶像一样一动不动”。这样一个被理想化的艾米丽是镇民们心中骑士形象的化身,以至于当艾米丽房子散发出臭味后,镇民们也只是怀疑也许是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完全没有将她与伯隆的“失踪”联系起来。
艾米丽在福克纳的描述中,身材苗条,体态优雅,白衣着身,她总是这样无忧无虑生活在父亲威严的阴影里,也是小镇民众眼里的画像;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经常和与她身份不匹配的情人一起乘坐马车,招摇过市,镇民们在背后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但她毫无顾忌;再往后人至中年,她变得足不出户,人们仅仅从模糊的窗户里偶尔能看到她那神仙偶像般的身姿。来自没落贵族家庭,她甚至拒绝同情、接济,拒绝纳税,拒绝搭理左邻右舍对其房屋内异味的投诉,这些看似极端的行为举止,只是为了让大家记得她那高贵优雅气质背后的贵族身份。最终,她却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是唯一一次,也是为了她渴望的爱情。但可惜的是,那个风流的情人,没有被她说服,没有为爱留下,最后艾米丽将心爱的男人毒死在婚床上。
在艾米丽的悲剧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美国,南方的淑女制度与北方迥然不同。北方的淑女是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象征。南方的淑女制度类似一种伦理道德秩序,让女性在社会底层受尽压抑,同时又成为女性必须遵守的一个游戏规则:遵从父权、顺从丈夫、相夫教子、抵御诱惑。母亲把它当成教育女儿们的宝典,男人们把它当作衡量女性美德的尺子,社会权力机构和民众舆论用它来作为评判真善美的标准。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漠视甚至无视女性自身的情感意识,女性的性别被自觉、谦卑、主动或勉强地无视、隐藏、埋葬。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南北意识的较量
在小说里,“我们”所指的是杰斐逊镇居民,作为美国南方白人的代表。内战结束后南方重建(1865—1877),曾经的南方贵族和奴隶主彻底丢失了他们的经济、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南方和北方联系更加紧密,北方的经济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南方。小说中,我们看到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来自北方的伯隆带着他的建筑队来到杰斐逊镇对人行道进行铺设改造工作。再后来,乡镇采取了邮递到家免费的制度。另外,代表北方工业发展文明的一些产物陆续出现在了这个南方小镇,如汽油泵,等等。然而南北战争结束后,南北经济与政治思想的融合并没有迅速带来文化和思维上的融合。
在小说中,艾米丽毒害了她深爱的男人伯隆。一方面看,爱人无意与她结婚,最终还是背叛了她;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与杰斐逊镇居民的从中阻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在这场代表南北方的文化冲突里,伯隆的对手是艾米丽,但又不只有她一人,艾米丽背后是整个杰斐逊镇。某种程度上看,伯隆作为北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象征,他在人格特征意识形态等很多方面都与旧南方的传统文化观念对立。他不想在爱情中承担责任,没有结婚或组建家庭的意图,这与南方强烈的家庭意识背道而驰。他既是酒鬼,同时又是一个同性恋者,很明显,这和奉行正统观念的清教主义南辕北辙。但是他却得到了艾米丽这个南方女人的钟爱。艾米丽对伯隆的爱,全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势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在镇民们眼中,伯隆这个外来者无异于一个挑战南方传统文化的入侵者。这使得镇民们想方设法要使他俩彻底决裂,他们决不允许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背弃传统,并推卸责任。最终,伯隆这个北方入侵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四、结语
作为美国南方文明衰亡的见证者,也是南方文学领军人物的福克纳,他亲眼见证了美国南方种植园制度和南方名门贵族的腐化没落,以及南方美国梦的最终幻灭。身为一位美国南方作家,面对工业文明势不可挡的潮水扑面而来,无疑,福克纳本人显示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就如同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艾米丽的行为,从事实上宣告了他本人对南方文化那种奋不顾身的挽留和一种固执的依依不舍,为保住南方文明不惜与北方工业文明奋力斗争,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福克纳,这个灵魂深处有种割舍不掉南方文明情结的作家。艾米丽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期望像正常人一样追求个人幸福,以及为了捍卫自由尊严而做出的抗争,都让福克纳非常同情,也深表敬意。同时,福克纳对南方旧制度、旧观念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其目的也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唤醒大家要摒弃糟粕,汲取价值精髓,以重构南方美好的精神家园。正如他本人曾讲过的那样:“我爱南方,也恨南方,這里有些东西我根本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使是怀着憎恨。”
作为美国南方庄园主家庭的一员,福克纳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笔下,既歌颂了南方人的勇敢、纯朴、善良、正义,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中的罪与恶、血与泪。他理解得越深,就越能清楚地感受这种矛盾的冲击。福克纳通过一个个彼此独立但又有关联的人物与故事,在他的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中,构建出一套规模宏大的世系小说——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一、黯淡没落的南方贵族
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于1930年4月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小说中老南方曾经的骄傲与荣光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轰然坍塌。废墟疮痍中唯有一枝玫瑰摇曳,徒留暗香,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家道中落却依然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的传统,为了维护所谓的贵族等级尊严,不让女儿逾越贵族与平民之间那条鸿沟,艾米丽的父亲把女儿身边所有的追求者都统统赶走,这种来自父亲的过度保护为艾米丽的悲剧埋下伏笔。父亲去世后,艾米丽重新燃起对爱情的渴望,爱上了来自北方的青年工头伯隆。伯隆与艾米丽完全代表着两个世界:伯隆生性开朗活泼,潇洒不羁,及时行乐,代表了北方新兴工业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艾米丽固执保守,思想上依然沉浸在昔日格里尔森家族企业的辉煌中,鄙视新鲜事物,是南方价值在时代中没落的象征。所以当艾米丽得知伯隆无意与她结婚时,她选择用砒霜毒死爱人,与他的尸体为伴数十年。
当杰斐逊镇的人们再次见艾米丽女士时,是在伯隆失踪之后了,那个曾经花容月貌的少女,现在已开始发福,乌漆油亮的黑发变成了银灰色。当新政府的代表们直接上门,游说她交税的时候,艾米丽女士已经变得红颜不再,甚至面目看上去还有些可怕,“乍一眼看去像水中漂泊的一具尸体,已经泡得肿胀到不行,以及那惨白的肤色”。在艾米丽的家中,新政府代表们感受到了那阴暗晦气、阴冷潮湿且沉静肃穆的压抑氛围。见证了格里尔森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这座乡村华宅,“那是坐落在曾经最兴盛的一条街道中,一幢曾经刷着雪白油漆的方形阔景木制房屋,装饰风格带有19世纪70年代的浑圆房顶,以及涡形花纹和尖塔的露台,轻松愉快的气息扑面而来”,福克纳这样描述着。这座华宅曾经象征着格里尔森家族的财富和地位,然而对于艾米丽,在经历了自己父亲的去世和爱情憧憬破灭的惨剧后,她仿佛已被社会变迁中无尽的大海巨浪包围,她决定把自己放逐在这里与世隔绝,直至老去。直到艾米丽故去时,这座曾经的华宅与周围的新面貌形成了鲜明对比,既破败不堪,又显得非常不协调,犹如牢狱,成了没落贵族自我孤立、自我逃避的象征。
看得出对于艾米丽的悲惨命运、昔日显贵的没落,福克纳虽然痛心疾首,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揭示出了墨守成规守住传统不放,是注定不会有好结局的,必然将从固守中走向黑暗。
二、美国南方的骑士精神与淑女制度
骑士精神源于欧洲,奉行忠君尚武的骑士道德。封建时代的君主将战争获取的土地赏赐给贵族,贵族又分给手下骑士,这样就形成了欧洲封建社会金字塔形的统治阶层。贵族们博览群书,博古通今,通晓音律,无论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都有着较高的造诣。美国南方的骑士精神实质上就是蓄奴制度下白人种植园主标志身份炫耀产业的工具。尽管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们并非授勋的骑士,但他们在巧取豪夺占据了大量土地后,建立起所谓的行为准则,成为众人倾慕的对象。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小说中,小镇上的居民们也奉行这套准则,他们把女儿和孙女送到艾米丽那里学习画画,就像星期天去教堂礼拜一样。他们认为,对贵族气质的培养和对宗教的信仰同等重要,因为两者都可以使精神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在潜意识里,骑士精神是镇民们的情怀。小说中,艾米丽代表了小镇居民对贵族生活最美好的想象,“她笔挺的身躯像偶像一样一动不动”。这样一个被理想化的艾米丽是镇民们心中骑士形象的化身,以至于当艾米丽房子散发出臭味后,镇民们也只是怀疑也许是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完全没有将她与伯隆的“失踪”联系起来。
艾米丽在福克纳的描述中,身材苗条,体态优雅,白衣着身,她总是这样无忧无虑生活在父亲威严的阴影里,也是小镇民众眼里的画像;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经常和与她身份不匹配的情人一起乘坐马车,招摇过市,镇民们在背后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但她毫无顾忌;再往后人至中年,她变得足不出户,人们仅仅从模糊的窗户里偶尔能看到她那神仙偶像般的身姿。来自没落贵族家庭,她甚至拒绝同情、接济,拒绝纳税,拒绝搭理左邻右舍对其房屋内异味的投诉,这些看似极端的行为举止,只是为了让大家记得她那高贵优雅气质背后的贵族身份。最终,她却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是唯一一次,也是为了她渴望的爱情。但可惜的是,那个风流的情人,没有被她说服,没有为爱留下,最后艾米丽将心爱的男人毒死在婚床上。
在艾米丽的悲剧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美国,南方的淑女制度与北方迥然不同。北方的淑女是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象征。南方的淑女制度类似一种伦理道德秩序,让女性在社会底层受尽压抑,同时又成为女性必须遵守的一个游戏规则:遵从父权、顺从丈夫、相夫教子、抵御诱惑。母亲把它当成教育女儿们的宝典,男人们把它当作衡量女性美德的尺子,社会权力机构和民众舆论用它来作为评判真善美的标准。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漠视甚至无视女性自身的情感意识,女性的性别被自觉、谦卑、主动或勉强地无视、隐藏、埋葬。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南北意识的较量
在小说里,“我们”所指的是杰斐逊镇居民,作为美国南方白人的代表。内战结束后南方重建(1865—1877),曾经的南方贵族和奴隶主彻底丢失了他们的经济、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南方和北方联系更加紧密,北方的经济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南方。小说中,我们看到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来自北方的伯隆带着他的建筑队来到杰斐逊镇对人行道进行铺设改造工作。再后来,乡镇采取了邮递到家免费的制度。另外,代表北方工业发展文明的一些产物陆续出现在了这个南方小镇,如汽油泵,等等。然而南北战争结束后,南北经济与政治思想的融合并没有迅速带来文化和思维上的融合。
在小说中,艾米丽毒害了她深爱的男人伯隆。一方面看,爱人无意与她结婚,最终还是背叛了她;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与杰斐逊镇居民的从中阻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在这场代表南北方的文化冲突里,伯隆的对手是艾米丽,但又不只有她一人,艾米丽背后是整个杰斐逊镇。某种程度上看,伯隆作为北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象征,他在人格特征意识形态等很多方面都与旧南方的传统文化观念对立。他不想在爱情中承担责任,没有结婚或组建家庭的意图,这与南方强烈的家庭意识背道而驰。他既是酒鬼,同时又是一个同性恋者,很明显,这和奉行正统观念的清教主义南辕北辙。但是他却得到了艾米丽这个南方女人的钟爱。艾米丽对伯隆的爱,全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势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在镇民们眼中,伯隆这个外来者无异于一个挑战南方传统文化的入侵者。这使得镇民们想方设法要使他俩彻底决裂,他们决不允许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背弃传统,并推卸责任。最终,伯隆这个北方入侵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四、结语
作为美国南方文明衰亡的见证者,也是南方文学领军人物的福克纳,他亲眼见证了美国南方种植园制度和南方名门贵族的腐化没落,以及南方美国梦的最终幻灭。身为一位美国南方作家,面对工业文明势不可挡的潮水扑面而来,无疑,福克纳本人显示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就如同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艾米丽的行为,从事实上宣告了他本人对南方文化那种奋不顾身的挽留和一种固执的依依不舍,为保住南方文明不惜与北方工业文明奋力斗争,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福克纳,这个灵魂深处有种割舍不掉南方文明情结的作家。艾米丽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期望像正常人一样追求个人幸福,以及为了捍卫自由尊严而做出的抗争,都让福克纳非常同情,也深表敬意。同时,福克纳对南方旧制度、旧观念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其目的也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唤醒大家要摒弃糟粕,汲取价值精髓,以重构南方美好的精神家园。正如他本人曾讲过的那样:“我爱南方,也恨南方,這里有些东西我根本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使是怀着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