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感情,操作评价困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要通过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引导社会舆论、转变家长观念,要培育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手段,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新课程改革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以评价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然而,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中学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大多数学校与教师采用的仍是原有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以下是笔者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重分数、轻素质
  在传统教学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现在分数不仅成为学生的命根,更成为教师的命根和学校的命根,学校的生源、教师的晋级等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级对学校的检查和验收、学校有关课改的材料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绝对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课改的精神,但过后教师却要给学生“恶补”,以弥补“表演课”所造成的损失。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即大家都围着“分”转:上级教育部门向学校要“分”,学校和家长向教师要“分”,教师向学生要“分”。这种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方式,必然制约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標的实现,最终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自觉地又走到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了。“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做得扎扎实实”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重知识、轻感情
  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对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评价的方法与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因此,各学科教学目标中不仅包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除了知识的评价操作性较强,仍是评价的重点外,其他如: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都难以用客观的、量化的指标精确地进行描述、区分和测量,所以在评价中重知识,轻情感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评价操作困难
  课程评价的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质性评价并不追求数量化,而是追求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深度和全面性。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评价对象的成效。如果量化评价范式使用恰当,确实能凸显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此次新课改提出的评价建议多是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能使教师能更好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但由于学生水平高低不同,教师评价的标尺也不一致,其中的一些评价方法难以操作,所以评价效果并不如预期的理想。而且对于教师来说,要对几十名乃至几百名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质性评价,并做到全面和客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二、应对教学评价的变化的一些建议
  第一,彻底改变惟成绩和分数论的评价标准。要真正实现新课程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就必须彻底打破惟成绩论与论的评价标准。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彻底改变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体系,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评价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如:①建立教学、学习档案记录,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给予评价。要注意做到记录及时、内容详尽、评价语言质性化。例如:某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有创造性等。②建立课堂、课后学习活动奖励机制,在一项活动中设立若干最佳奖项。例如:在课堂表演中设置表演奖搭档奖等各种奖项。③开放性作业,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最拿手的方式来发挥和表现自己的特长,如:讲故事,写小论文,做手抄报等。④开放性考试。在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过程中,首先在要有明确的考试目标,考试目标应主要定位于考察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分享和合作的社会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其次要设立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考试测量标准。
  2、把教师在成绩的重压下解放出来
  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一直都是评价教师的方法,它“操作方便、行之有效”,教师在成绩重压之下,疲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根本无心、也没有精力去探索、尝试新课改,所以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否真正按新课程的要求评价教师是十分关键的问题。要想把教师从分数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就必须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从而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而不在把教师至于成绩的重压之下。
  其次,引导社會舆论,转变家长观念。各种传播媒介应当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帮助社会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尤其要注重引导树立新型正确的人才观和终身教育的发展观。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面临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全民族,包括家长的素质。
  第三,要培育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把人放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培养,真正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即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生活即教育〕”。因为,日积月累的沉淀,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
  总之,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掌握多种评价方法,以促进教和学质量的提高。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抛弃过去那种“分数之上”的观念。其实,正如我们在评价人物和事物的时候常常采用辩证的观点一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该运用多把尺子,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参考资料:
  [1]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林,张大均等.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龙文祥,查晓虎.中小学教学评价[M].安徽:时代教育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在积极响应全球绿色环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虽然在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过程中有很多硬性的规范和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宝贵的财富历久弥新,散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亦如此,我国著名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孔子就是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所有理念中有一项理念叫做生态美学理念,这一理念中蕴含着许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希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严重受到影响.新形
目前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方法很多,多数方法中的参数需经过大量的岩心试验获取。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没有岩心实验数据或者数据不足的情况,本文提出的是一种利用现场实测数
针对气态氚浓度测量,采用自主研制的正比计数器和LND正比计数器,对P10本底、高压坪曲线、不同浓度氚信号获取以及正比计数器对氚的吸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制的正
油桐类属于落叶乔木,是工业原料之一,可以从植物种子中榨取出桐油。因此,油桐在工业、印刷、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空间,是国内重要出口物资之一。油桐产业是国内重要资源之
随着市场经济下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机械专业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中其地位日趋重要,而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能实现产业转移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的
加速腔的机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形变会使加速腔的谐振频率偏移目标频率,使得场分布不均,大大限制了加速梯度的提高,故而需要对加工好的加速腔的场分布进行测量和调整,针对北京大学射频超导实验室对多单元(cell)超导椭球加速腔以及轮辐(spoke)超导加速腔场分布的测量需求,在NI公司的LabVIEW8.5开发环境下,利用VISA与RS-232、GPIB接口通信实现了对电机的控制及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数据
根据蓝牙技术的特点,把蓝牙技术应用到诊断x射线检测仪中,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诊断x射线无线检测系统。给出了蓝牙模块与仪器的硬件连接图及计算机上串口通讯软件的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