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融入生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OHU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能力,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那么,如何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组织教学呢?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调动学生情趣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包括《品德与社会》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往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法。 在教学《学习交流站》《安全地成长》等课文时,我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导入,组织一系列对话
  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激活体验、引导学生内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中指出: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基于这些的认识,我视教材的内容(例:《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我的一家》《爱的港湾》等课文)都把体验、感悟构成了学生记述生活的基本形式。其主要体验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动机激发环节
  主要是把学生自发的需要引导转化为正当合理的需要。
  (二)活动体验环节
  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美好的回忆、小小辩论会、小调查等活动形式,从中产生心理感受。
  (三)自主建构环节
  主要是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价值环境,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自主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反馈外显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后进一步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三、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联系生活事例,体验生活范例,在情感、能力知识方面都有了进步,但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呢?所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还强调,“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再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十二篇教材中有关“实践”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在两大层面上进行实践活动。
  一是模拟性实践。在课堂中模拟社会实际生活的情境进行表演, 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运用和巩固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情感的体验、感悟。二是社会性实践。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践行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用心的感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德,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习惯。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声乐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和他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靠声乐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和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精炼、准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评价,转化为自己的歌唱,教师根據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再运用教学语言喻示,诱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学生
期刊
“叮铃叮铃”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的喧哗声,声声入耳。我来到教室门口,将全班同学扫视了一遍,没有马上进去。这时,有学生说:“老师来啦!”教室立刻静了下来。我走上讲台,准备上课,当转身板书本节班会课的主题时,教室里出现了小动作,“老师,有人仍小石子!”我走下讲台,发现唐建同学正手忙脚乱的样子,我请他站起来,很严肃地对他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知道这样做有多危险吗?”可谁也没有料到,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
期刊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108个三八国际妇女节。  有一首诗这样说:“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因为有了鲜花,生活变得浪漫;因为有了女性,一切变得丰富多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正逐步与男性一样享有平等工作、自由生活的权利。现代的女性已经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走向了人格的独立;摆脱了家庭妇女的狭隘走向了心胸博大;摆脱了只求安逸的自我束缚走向了不断进取的自我觉醒;她们以
期刊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支点。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动力,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們得到的回馈是宁静而甜蜜的心灵,这便是获得人生成功与幸福的真谛。人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懂得爱的意义,生命也会因此得到滋润,更加美好。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人值得我们去感谢:父母,老师,朋友,同事,给你帮助的人,身边默默奉献的人,无数的其他人,此外,我们还要感谢生活
期刊
1912年,当腐朽的清政府摇摇欲坠,当帝国主义列强横行无忌,当中华民族、华夏大地笼罩在黑暗与恐怖中时,一个少年在祖国的北方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2012年,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列强瓜分,政府孱弱,民族贫穷的国度。这一年,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
期刊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分析  1.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  部分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他们觉得政治教学以灌输课本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靠机械记忆,使政治教学的目的严重脱离,并且对学生政治积极性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  2.师生不重视政治课  教师和学生对政治课缺乏应有的重视,政治课在考试中占的比重较小,并且考试前突击就可以取得有效的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只重视考
期刊
从教十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当前中学生写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个人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看法:一、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作文材料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多数学生发出的感慨。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是不高兴。即使勉强交的作文,也味同嚼蜡。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内
期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思想教育渗透的方法  思想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塑造人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奠定作用。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一些教育者意识到了此点,所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但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一些语文老师具有扎实语文知识功底,但却缺乏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概念,特别是一些
期刊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美育在古代时期就一直被应用在人们的
期刊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个学段都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阶段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