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可以算作“宋”?比顿的传奇人生 南明为何不能计入“明”?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灭亡的时间,一般将其设定于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煤山上吊的那个历史节点上。
  这是清朝给出的说法。
  当年四月间,农民军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关外,虎视眈眈的“大清”毫不迟疑,马上打着替明朝报仇的旗号,进入山海关,趁火打劫,迅速击败李自成,并于五月占领北京。
  这就是明朝“天子守边”的坏处,京师离边境太近,强敌入侵,数日即抵城下,而都城一旦不守,整个“朝廷”(中央府部院寺机关及其官员,俗称“朝臣百官”)都跑不掉,给人打个包全收了。崇祯皇帝一死,满朝官员坐困京城,如瓮中之鳖,眼见三个月内换了三茬主子(明、闯王、清),那目瞪口呆之状,可以想象。有一些人逃了,而多数人只得留下来,侍奉不同的新君。
  清军打败李自成,算是替邻居报了仇,清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就在邻家住下,连同自家小皇帝福临也从关外接来,一家子搬进紫禁城,不走了,一住三百年!
  南明的天真
  1644年,也是清顺治元年。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版图上,就有两个并存的王朝。后金(清)从它建国之日始,就与大明为敌,并不奉其正朔,两国各自纪年。清军入关后,没有革除崇祯年号,即承认明朝存在、两国并立的事实,但崇祯十七年三月之后,“天下”就只许使用顺治年号了。清朝认为明朝已经灭亡,一切自立者均视为僭越。
  明朝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级的班子,虽说人员配备不齐,也是一个现成的朝廷。当崇祯末年天下大乱时,好几位王爷逃到南京,先帝殉国的消息传来后,南都官员一边开丧,一边从众王爷中选出一位福王朱由崧,扶之登上宝座,他就是弘光帝。那是五月份,当年还剩下大半年时间,改元“弘光”得等到明年,1644年仍为崇祯十七年。
  弘光继位没有争议,是合法的新朝廷,但大明的版图已非完璧:清军占领了它的旧都,控制了朝廷的百官,在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盘踞为窟穴。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清军还是不请自来,它既来了,还肯不肯走?南京当局认为清廷意图不明,决定试探一下,于是遣使向北京方面提出联合“剿(闯)贼”的倡议。
  南京真是天真了得!清人的想法还用试吗?崇祯帝还在时,清军就数度入侵京畿,它这回强行入关,说是帮大明杀贼,其实就是个托词,你还真信他的邪?可见南京不止皇帝昏庸,大臣也不高明。
  北京的反应不出意料,南京请清人帮忙剿贼,清廷反指责南京不该擅立朝廷,令弘光“削号归藩”。显然,大清已自居“天下主”,根本不承认南京政府的合法性,而是咬死明朝已经灭亡!
  南京竟然还为自己的存在辩解,看不出大清的责难是向南征伐的战鼓。
  清朝的“用心”
  满清要入主中原,成为新的正统王朝,它必须宣布“前任”大明已死!
  清人用心良苦,这些工作打其进京就开始了,如改葬崇祯帝后,令臣民服丧,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这些是来帮忙的邻居该做的吗?此时的清廷已是鸠占鹊巢。
  得了机会就要坐天下,它现在的定位,已不再是偏处满洲、控驭东蒙的清国,而是继承中华正统的大清朝!
  “朝”者,中华正统嬗递之朝代也;“清国”向“清朝”的进化,是清人入关前后政治观念变化的根本。
  曾经的满清虽与大明有“争正统”的一些举动,如胁迫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向其称臣,但它还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其定位只是一个与明朝平等的国家。而满清入关后,自然就不是如此了。实际上,此后的满清始终在为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而努力,它不承认南明,坚定不移地灭明,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明朝在中国正统王朝谱系上的合法继承者。
  清人在安葬崇祯帝时,已暗示明朝已经灭亡,这一点很快变成明确的政治话语,如其诏书所言:“本朝立国东陲,历有年所,幅员既广,无意并兼。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用是整旅入关,代明雪愤。”清宣称,清兵是在“明祚永終”后才入关的,灭明者是贼(闯),不是清;而“南中(南京)乘衅立君,妄窃尊号,亟行乱政,重虐人民”,它自然不肯承认,且必须加以征伐。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遣多铎率师向南进军,大军还未开到扬子江,它已迫不及待地开“明史馆”,要修“胜朝”之史了。后代王朝修前代之史,是古代中国王朝相沿已久的政治传统,清廷在正式与南京兵戈相向前,先宣布明的灭亡,既为其征讨正名,亦为釜底抽薪之计。自然,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明史馆匆匆开了,而《明史》最后修成,已是九十年后的事情。
  当然,明朝亡不亡,不由清人嘴巴说了算,最后还得动手把它推进坟墓。
  此时弘光朝廷还占有淮河以南的广大土地,如果它争气,能够击败南侵的清军,则金宋战争的历史将重演:弘光朝廷将为“南明”(一如南宋),与清朝平分天下,再次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
  历史上的南朝或北朝,往往自居“中国”,而视并立者为蛮夷和僭伪。如果1644年后的情形是(南)明、清分治,它们也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争正统(争为中原王朝)的过程,然后开始平等或不平等的邦交。
  可历史没有假设,史实是,腐败的弘光朝廷不堪一击,成立仅一年就被清人所灭。时为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也是清顺治二年的五月——这回明朝真的玩完了!
  南明VS南宋
  清廷用兵大胜,在“既俘福藩,南服略定”后,即命江南在十月举行乡试(省级科举考试),并诏告天下:特弘大赉,嘉与维新。”同时赦免河南、江北、江南等地官民“絓误”(指受牵连者),所有(明朝)横征逋赋,悉与蠲免。大军所过,免当年额赋之半,余免三之一……俨然为新天子恩泽天下之义。
  对于明朝灭亡时间,清朝官方的话语,前后完全一致,并通过撰写史书、文字狱等形式,不断加以强化。   清廷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所尽的努力,是前朝不能相比的。我们可以结合元朝人对“宋亡”的记事来加以理解: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残余势力与元军在广东新会之崖门近海激战。日暮时分,宋军大溃,宋相陆秀夫绝望,遂负起年仅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宋史》稱,此役后,“宋遂亡”。
  现在有人接受《宋史》的观点,认为宋朝是在崖山之战中灭亡的。然而,崖山海战前三年(1276年),宋室君臣献都城临安(今杭州)出降,就不是它的灭亡?
  元人修《宋史》时,在“宋亡”这件事上的表述实在有点奇怪。
  崖山之战记在《宋史》“本纪四十七”中,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皇帝的传记,这篇本纪包括三个人,即南宋的最后三位君主。他们是哥仨儿:赵和他同父异母之兄赵昰、弟赵昺。赵就是献城投降的那位宋帝,被元朝降封为瀛国公。元军占领宋都临安,可与清军占领北京相比;临安献城后,的两位庶兄弟罡和昺,随其母杨太后出逃,先后称帝,在元军的穷追下,一路狼狈南奔,亦与南明之隆武、绍武、永历相似。
  元修《宋史》将昰和昺的事迹“附”在瀛国公后,无异于承认他们被拥戴为“宋国之主”的事实,但在那篇本纪中,却只称呼他们在宋朝所授的王号,而不承认他们“帝”的身份。但不是帝,为何又将二王事迹羼入专记帝王之事的本纪呢?赵既已降封瀛国公,亦岂可为之立本纪?这显然是矛盾的。
  而且,《宋史》既然不认为昰和昺具有正统地位,就不该将他们的不幸结局与宋之亡国联系起来,当赵率南宋百官投降,并且“诏谕(全国)郡县使降”时,就应该认定为宋朝灭亡,不该复将宋亡系于一个“僭统者”的跳海自杀上。
  以上矛盾无疑是史家的疏忽,他们修史时很有点“不识时务”,难怪有人说,元朝末年仓促成书的《宋史》,编校不精,是较为粗疏的一部“正史”。
  同样是修前代史,清人修《明史》,就没有犯这样低级的“政治错误”。莫说本纪,就是整部《明史》,对隆、永等南明之君都无一个字的记载;朱由崧则收在《诸王传》里,且云“自立于南京,伪号弘光”。
  明朝灭亡时间如何定,关系到清朝的正统地位,不是小事,清廷坚定的史观是:明亡于崇祯帝煤山自吊,灭明者为“贼”(闯王李自成),大清是从“贼”的手中夺的天下。在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颁行的《明史》,就在崇祯帝死后称“明亡”,并云“(帝)之蒙难而不辱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庄烈帝纪》);同时《明史》将爝火不息,奋战不休,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才最后扑灭的“南明”事迹一概抹杀。在清代,敢书南明年号即是大逆不道,也没人敢以弘光或永历之亡为明朝之亡。
  《明史》在长达数十年的修撰中,明确把握并坚持一个重大的核心理念,即正统观,以崇祯殉国划线,之前承认明朝居“天命”与“正统”,明亡后就由清朝继承其中原王朝的地位,而其他奉明正朔者,皆为残渣余孽与僭伪。在这一点上,全书完全一致,毫无摇移,更无抵牾之处。而元人则不能将临安之降断为宋亡,故《宋史》一边削宋末三帝帝号,一边却为其立本纪,造成表述上的混乱——仅就修前朝史这一点来看,清廷的统治技巧远较元朝更臻圆熟。
  尝试下个结论
  如今的历史读本仍多徇旧说,将明亡定于崇祯十七年;学术意义上的“南明”研究,也是从崇祯殉国开始的,包括了弘光那一年。但愈来愈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弘光朝廷存在的事实,认为宜将明亡定于弘光元年五月——如是,则明朝的历史又多了一年,即从1368年(洪武元年)建国,到1645年(弘光元年),一共277年。
  这两种划分法,以孰为是呢?
  恐怕还是定以崇祯十七年为宜。
  崇祯十七年说,不仅是清人的口实,也是基于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正统”观念。以元末明初为例——朱元璋政权早在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前久已存在,但朱元璋从来不说他称王建政就是明朝之始,他也不否定元帝北逃前元朝统治的合法性。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洪武元年,明军北伐占领北京,元顺帝北逃出关,元遂亡。尽管元顺帝又活了一年多,直到至正三十年(1370年)才去世,然后是他的皇太子即位,此后“大元”还坚持了几代人,始终不承认自己灭亡,但元亡于至正二十八年已为定论(即使其合法君主元顺帝还活着)。这是因为,那个所谓的“元”失去的不仅是关内土地,更是中原正统王朝的地位,流落塞北的“元朝”只等于一个虚号,而被人轻称为“北元”了。
  认识弘光朝还可以参照金灭宋之际的宋高宗赵构。
  赵构南渡,最初也是定都南京,不妨试想一下,假如赵构也如弘光一样迅速失败,那1127年灭亡的就是宋,而不是北宋,因为压根就不会有南宋,何来北宋?而宋之亡否,也不取决于赵构自立时间的久暂。可是赵构比弘光要幸运,他建立的江南政权存活下来,是为南宋,与金国分治淮河南北长达百年。而“南明”则是类似帝罡与帝昺的流亡者,虽然建立起了小朝廷,却根本无法与南宋等量齐观,其地位远不足以撑起一个天下一分为二的对立局面。因此,所谓“南明”,只在学术研究的范畴内才有意义,而不代表它拥有与清朝对等的实力、地盘与历史地位。
  一言以括之,如果弘光像赵构那样幸运,那么1644年亡者应为“北明”,在江南新建且筑基久远者为“南明”;而事实却是,朱氏子孙在江浙闽粤等地接续建立政权,皆如南宋之罡、昺,只空悬一个正统的旗号,不久即败,并不存在一个事实上的“南明”,故此难以将其视作明朝“生命体”的一部分。
  在明清易代之际,明朝遗民与反清人士自然是不肯承认明朝亡于崇祯的,这种情感必然着落于“华夷之辨”的议题上,而“华夷之辨”的本质就是正统观,故“仗义”抗清者,与清朝代明而兴,顶起中华正统王朝的帽子,实为殊途同归,皆归于同一政治主旨之下。
  其实后人讨论明朝灭亡的时间,除了正统之争及历史观的建构,还为了历史书写的方便。对今人来说,明清易代已无关乎“大义”,则宜从旧,如果将弘光的一年强行计入明朝,则徒增麻烦,也是不必要的。
其他文献
西班牙内战爆发于1936年7月,以佛朗哥为首的叛军在德、意两国的支持下,向西班牙共和政府军发动进攻。在当时共产国际号召下,来自53个国家四万余名志愿者们冲破层层阻挠,来到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帮助西班牙政府抵抗叛军。在这些国际纵队战士中,就活跃着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士兵。  他们的名字  据统计,在数以万计的国际纵队战士中,中国人不过百余名。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勇敢、坚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是给
期刊
在书信几乎已经成为文物的时代,一档名叫《见信如面》的读信节目却火了起来。信的魅力,在于其用文字构建了一个见面的场景,见信如面,正是由于想象的存在,才变得如此有魅力。如今,通信技术发达,人们随时可进行视频聊天,“见信如面”真的实现了,但却少了几分味道,只剩下純粹的信息交流了。  1787年,英国皇室派出国会议员兼孟加拉国军需司令加茨喀特率领一个使节团,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写了一封私
期刊
原價240元的《看历史》2016全年刊,现在只要149元。惊喜折扣,回馈读者! 12期的精彩不容错过!史叔可是时时不忘为大家谋福利呢,这“百年不遇”的特价回馈,可不要错过哦!  一整年的极致阅读体验,一次打包带回家!不变的视觉体验!极致的阅读享受!仅需149元,包邮!包邮!  《看历史》2016年全套钜惠订阅通道已经开启,史叔在微信等你~  《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
期刊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教育家,杨荫榆原本是一个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主动接受西方先进教育、竭力投身女子教育事业的新女性,虽然在“女师大风波”中犯下若干错误,但在鲁迅、徐志摩、许广平等的著作中,她却被描写成面目可憎的“独裁家”“恶帮凶”“拟寡妇”,成为困扰她一辈子的梦魇,甚至一度湮灭了其晚年反抗日军暴行而壮烈身亡的义举。这,既是她的悲剧,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知识女性的悲剧。  杨绛:性格怪僻的姑母
期刊
公元前262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初春,荆楚一个叫“南郡”的地方,一名叫“喜”的男婴出生了。秦王政元年,也就是“喜”17岁那年,因为天资聪颖,学业优异,顺利在秦国服徭役,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法律相关的低级官吏。  秦代提倡做好官,认为为官者不忠、不智、不廉都是大罪,均受法律约束。因而,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是“明法律令”,以此做到“职臣遵分,各知所行”。 所有官吏,每年年末都必
期刊
從旧石器时代的石兵器,到今天足以快速摧毁人种的核兵器,数千年文明史中,兵器史的演进,总是以主动出击、攻城掠地、致胜千里、大面积消亡为第一要义,而防卫成为弱势的表现,放在了不得已的次等。短兵器作为近身攻防的一种兵器,除了兵团搏击之外,因其便利、隐秘,也成为近身刺杀的最好利器。  我国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在他的名著《中国兵器史》中言:秦国似未曾有自制精良之短兵器,所以秦始皇甚服南方吴越之名剑。著名的
期刊
信息产业是当今人类诸多产业之中的红火产业,其中最具竞争力的从业公司,大都出自于美国,从智能手机到连通全球的互联网,美国公司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从哪里来的?  且看一家经历了百余年高低起伏,从“业界恐龙”沦落到“业界乌龟”,几经蹉跎,濒临破灭,又缓缓回升活过来的美国老牌信息产业公司,一路行来的那些故事,或许能有一个答案。  其名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貝尔的电话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期刊
地铁,最初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而兴建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迅速的一个具体标志。世界上首条地铁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当时电力尚未普及,采用蒸汽机车,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电力机车发明后,才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修建在地下的地铁站在遇到地震、洪水时可用作群众防灾的工具,战时还具备防护的功能,它被称作现代都市最大的防空洞。不少国家的地铁系统,在设计时都有把战争风险计算在
期刊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年-1872年),是19世纪中叶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师和画家,也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建人。1843年,阿罗姆借用威廉·亚历山大(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随团画师)等人的画稿,重新刻绘了120余幅中国世态风情版画,配以文字,编辑成图册《大清國: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在伦敦出版。这些版画是西方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中国历史读本,19世纪后
期刊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乱世,但没有任何一段乱世像战国那么长,也没有任何一段乱世像战国那样将政治机会向广大众人开放,更没有任何一段乱世在语言与文字的表达上,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发展。  《战国策》记录了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记录了只有这个时代才有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例。书中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也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战国策》保留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的言谈、行为,凸显在那个时代,这些人曾经如此有势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