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转变教育理念、重组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革命正在进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立足发展,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凸现学生这个主体,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教师是关键。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协同作用,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在小学品德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加速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何谓“主体性教学”呢?主体性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教学过程。它表现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学生主体精神,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主体性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要从师道尊严、惟我独尊的传统禁锢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能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或者说是知识积储的“容器”,而要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富有想象和情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更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项核心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和改造社会行为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新型师生关系。如让学生参加并学会自我构建学习目标、自己操作、自己评价、自我发展,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态度、平等的口气与学生共同搭建起探究、获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唱主角,教师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应有的权利,让其参加应该参加的活动,维护每个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状态等。哪怕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在别人眼里是一无是处的,而教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赏识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
  再次,教师要处心积虑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如:上义务教育小学第八册思品课中的《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一课时,事先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参加一项活动,人员可以自由组合,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如体育活动、游戏活动、劳动实践、新闻采访等等。由于学生人人参与了实践活动,即使学习有困难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纷纷举手发言,有滋有味、有条有理地讲着各自的活动名称、活动过程、活动感受,不但为新课教学的导入创设了愉悦的情境,而且为新课教学中的辨析导行奠定了情感基础。讲着讲着,学生进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之中,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节课,发言热烈,气氛活跃,初步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学生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能达到助人自助之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他人的思想,不等于个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感受和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都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尊重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
  个体差异性是指人在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意识倾向是指人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调节和控制着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个别的类型差异来。我们提倡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和谐发展,又要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对群体而言,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要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因此,教師要因生而宜、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宏观上面向全体学生,微观上区别对待。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原则。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分层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出发,循序渐进,都有一种达标感,都相信自己在进步,这就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构建多元化的主体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预计并最终实现的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表述:一是知识和技能;二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主体性教学的要求,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要突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要将教学的重心完全放于学生身上,着眼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探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求知的本领。课堂教学目标要以认知目标为主线、分层落实,要以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为线索,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教师在正确传授品德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有意、有机、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行为习惯训练,教会学生做人、学习、思考和创新,使学生主动发展;要以情感目标为动力,不断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喜爱,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信科学,不迷信》一课可引导学生这样确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在认知上要懂得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迷信、愚昧无知给人们带来的是深重灾难、惨痛教训。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必须从小热爱科学、勤奋好学,将来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自觉承担起祖国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行为和意志品质及能力方面,要发扬勤奋学习、不怕困难,认真学好各门功课,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科技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合作学习是学会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有沟通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简单组合和变化,而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表现的基本形式,以调整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流平台”。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角色的双转变。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课堂的管理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贮存器,而是一个知识的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责任完全落在自己的身上。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人际交流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它可以 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生生合作,小组合作,自由组合,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和社区合作,但是不管是采用何种合作方式,合作学习决不是对学生合作分组后让他们围坐一起就能产生所谓的“合作效应”,而是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具有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合作的凝聚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真正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好处: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现共赢。
  总之,在小学品德课中弘扬主体性教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学生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参与转变,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人改 A、B系列互动 高效课堂  [内容摘要]:撬动高效课堂的“支点”不在“课改”,而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改”上。“人改”是“人性”的优化和完善,是本。通过解放思想、转变师生观念、目标引领等方式,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推动高效课堂的开展。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无奈,让我重新认识课改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毫不夸张的说,高效课堂就是我们
期刊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极致的发挥,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然而教师是人,凡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人格和尊严,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在运用制度、计划、培训、评价等科学手段的同时,也要为他们营造如“树木和水塘”、有“尊严和挚爱”的人文环境,帮助他们在一种竞争而又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孟子云:“以德治人,
期刊
习字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是语文教师常规的教学活动,也是语文教师的硬功夫之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书写“四格”法,从“入格、合格、出格、风格”四个层次,引导学生书写有“格”,逐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入格”,渗透规则意识  “入格”是指学生写字一定要进入相应的格子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应渗透这种规则意识。低年级
期刊
几年来,我校在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中,不断深化评价改革,优化学校管理,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充分发挥督导评估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一、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根据省州市“普通中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我校制定了“教师日常工作评价体系”、“教研组日常工作评价体系”、“班主任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在指导
期刊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和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扩大了学校的课程权力,这就要求校长带领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因此,校长必须具备清晰的课程意
期刊
关于"校长"的定义,古今中外有很多种,我对校长定义的理解,最深切之处就在于校长是个"领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领着全校的教职工不停地奔跑,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不停地奔跑,"领跑人"的心智情感在奔跑中展现,"领跑人"的人生价值在奔跑中实现,如何做这个领跑人,怎样做好领跑人,我认为,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创新思路、领导艺术外,最要紧的还是校长要用心,用心去谋划,学校的发展前景,用心去
期刊
一、当前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我国要面对的现实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实际需求人才与社会追求高等教育人才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考竞争关口前移到中考,以至于到小学的择校、择班,过分追求升学不仅给教育带来了许多难题,也让许多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中高考中成为赢家,继续走升学就业之路,另一部分正值花季年龄的青少年出现逃学、打架、斗殴、
期刊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艺术教育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项素质和谐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强领导,变观念,健全队伍  1、开展艺术教育,领导是关键。近年来,学校坚持建设魅力实小、现代实小、生态实小和品牌实小的办学目标,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面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本当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小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中学生怕苦怕累,好吃懒做;大学生文凭高、能力低。此种种现象都是与时代要求背道而驰,产生此现象原因众多,究其根源在于教育不得法,在此提五种方法供各位同行共研:  一、加强德育教育,弘扬中华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礼仪、知廉耻的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成
期刊
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我校开始了在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与实践的探索尝试。那时的国内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几乎是一页白纸。2002年5月,经过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校召开了《首届模拟古代五项奥运会》,掀开了中国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与实践探索的崭新一页。继而学校提出“在奥运会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小公民”的核心理念,羊坊店中心小学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在青少年中较为全面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