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的发展与研究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9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妈祖信仰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而引人注目。近年来,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对既有研究成果,特别是台湾的祭祀圈理论、基于香港的标准化理论等进行总结,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妈祖信仰研究的拓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妈祖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祭祀圈 标准化
  妈祖信俗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各地妈祖信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相关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妈祖研究持续升温,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中国大陆均有高水准的成果问世。
  一、台湾: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
  在台湾,尤其是1987年以来,伴随着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民间信仰呈现出活泼的生命力,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并升华出本土化的理论范式,用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大致来说,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汉人民间信仰研究在台湾以祭祀圈模型为主流,90年代至今则以仪式研究比较多见。
  祭祀圈理论由日本学者冈田谦首先用来解释台湾士林的地方社会,后经许嘉明、施振民等加以修正。为了解释台湾诸多地方性与区域性的妈祖信仰,林美容重新界定了“祭祀圈”概念,并提出“信仰圈”的概念,将两者加以对照区别,借以确立地域性民间宗教组织的两种类型。祭祀圈与信仰圈模型在考察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富有成效,尤其适用于传统时期的调查与研究。
  祭祀圈理论引领台湾民间信仰研究风潮20余载,但其解释力在今日快速变迁的现实面前大大减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全面现代化、都市化,城乡连成一气,传统的祭祀圈逐渐瓦解。比如当今台湾妈祖信仰已发展出不同于传统时期的六大特色:1、热衷于前往湄洲谒祖进香或请湄洲妈祖赴台绕境,2、热衷于比较系谱排行大小,3、热衷于分香-进香以建立“拟母子关系”并以之形成妈祖庙之间的网络,4、与现代传播媒体合作,将各种仪式与活动向大范围的信众做快速与现场之转播,5、深入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并且成为社区运动的象征领袖,6、凝聚并且代表民众的意愿与诉求,进而挑战到政府的决策。面对台湾民间信仰发展的新趋势,张珣等学者对祭祀圈研究提出了批判性的讨论,呼吁“打破圈圈”,迎接“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
  后祭祀圈时代,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多转向仪式理论、全国性宗教组织研究、新兴宗教研究、宗教变迁研究等议题,妈祖信仰领域的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于妈祖“进香”或“绕境”仪式的文化诠释方面。杨美惠(Mayfair Yang)从后现代理论分析大甲镇澜宫跨海到湄洲岛进香的卫星电视转播,传播媒体的无远弗届早已经打破两岸原有的民族-国家政治空间。三尾裕子也从两岸民间宗教的交流尤其是1997年湄洲妈祖游台活动来看台湾妈祖信仰背后的民族主义变迁。近来吕玫锾以台湾白沙屯妈祖进香仪式为例,探讨现代台湾社会宗教活动的去地域化性质,讨论以妈祖作为象征建构宗教社群的社会基础,不局限于地域化的祭祀圈组织,还包括去地域化的各类组织与人群的联结关系,并探讨宗教社群建构的同时也并存着差异、竞争和冲突等现象。
  总之,台湾妈祖信仰比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海外的都要蓬勃,相关的研究议题较其它地区广泛,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引领世界妈祖学术研究的前沿,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概念和理论。
  二、香港:天后崇拜的标准化与地方性
  在香港,无论是陆上居民还是水上居民,无论是移民还是本地居民都供奉神明天后,其天后崇拜活动是民间宗教活动的一个缩影。
  美国人类学者华琛在分析香港新界天后崇拜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化理论。他分析的重点在于,国家当局通过鼓励对被“允准”(approved)神灵的信仰来推动文化的标准化,而国家的干预是以微妙的方式进行的,大批农民甚至很少意识到这种干预。在神明标准化的过程中,国家既引导大众又对民众的压力做出反应,强加给地方的只是结构/象征而不是内容/信仰,天后这类符号的模糊性是在中国创造统一文化传统的一个要素。
  许多学者从地方性方面来考察香港的天后崇拜。蔡志祥关注神庙系统在香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文化与象征意义,他通过香港长洲岛的神庙和节日中所显现出来的族群关系,说明包括天后庙在内的神庙系统加强或重新建立了族群固有的身份认同,同时也界定了族群外的关系网络。
  廖迪生(Tik-sang Liu)对香港天后崇拜的地域性特征及民间信仰的有关活动被发明为“民俗传统”的问题都有所涉及。《香港天后崇拜》一书从人类学角度讨论了香港天后崇拜的仪式、组织及地方社会族群关系等方面,富有启发性。进一步地,廖氏通过香港新界一个天后诞花炮会的个案说明,围绕天后所开展的宗教活动牵涉到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地方精英力图将之变成群体性或地方性的宗教象征,而地方群众在此宗教符号之下根据自己的关系网络参与其喜爱的活动,超越了地域聚落的界限。廖迪生以香港新界元朗3间天后庙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地方政治意义的变迁,另一篇论文则考察了香港天后崇拜1997年之后从地方宗教转变为民俗传统的过程。
  Josepf Bosco(林舟)比较了近期香港和台湾天后庙宇发展的不同情形,他认为仅从经济繁荣的角度并不能解释台湾的庙宇重建风潮,而要从两地精英参与庙宇建设及庙会仪式的显著文化差异上寻找原因。香港的华人精英借着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控制了民间宗教,去除了其动态发展的活力。而台湾的地方精英在提倡民间宗教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主导整修庙宇,并借此将经济财富转换为社会资本。
  总之,天后崇拜在香港扩展与国家力量的推行有关,也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有其自身的特色。美国人类学家华琛所提出的标准化理论仍是目前海外中国宗教研究领域方兴未艾的讨论重点。   三、大陆:妈祖信仰的复兴
  20世纪90年代,大陆妈祖信仰的调查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建地区,以妈祖崇拜为核心的福建成为区域民间信仰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由于妈祖研究具有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在背后推动,自1980年代以来,大陆妈祖信仰得以复兴和扩张,相应研究也得到拓展和深化,山东、四川、广东、安徽、上海、辽宁、天津等地妈祖信仰的历史沿革与地理分布均有专门的博、硕士论文出现。华南历史人类学派在批判祭祀圈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华琛的标准化理论和华德英的“意识模型”理论,通过神庙祭祀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等来探讨不同区域的结构进程。
  从发展和变迁的视角对妈祖信仰近期的复兴过程进行考察是大陆妈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1992年,曾昭璇对广州石牌村的“娘妈”信仰进行民俗调查,详细的描述了其缘起、祭祀组织、拜祀方式及今天的复兴等情形。杨彦杰考察长汀城关天后宫的历史变迁,发现1949年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的因素,加上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长汀的妈祖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郑振满以莆田湄洲祖庙与仙游度尾龙井宫为例,考察兴化民间妈祖崇拜的建构方式,为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
  总之,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妈祖信仰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各地妈祖庙宇的历史沿革与地理分布已得到初步的梳理与分析,妈祖信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初步研究,华南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则表明,透过不同地方民间信仰的考察能够揭示不同区域的历史结构进程。
  四、妈祖信仰研究的趋势
  无论是基于台湾研究的祭祀圈理论,还是源自香港研究的标准化理论,抑或是来自欧美的仪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用于解释汉人社会中民间信仰的某些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相继开启,社会进入转型期,民间信仰也发生相应变化,这些理论的效度需要重新检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传媒等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妈祖作为华人社会共同奉祀的女神而成为民间交流的重要象征符号,妈祖信徒、团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一个跨越族群、地区甚至国界的妈祖文化网络正在形成之中,妈祖信仰的研究也朝向国际化发展。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妈祖信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推动着世界妈祖学术研究潮流的汇合。在此过程中,妈祖信仰整体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从而提出了新的研究议题与方向。
  1、妈祖信仰的跨境互动:近年的跨境交流以何种方式、频率进行,受哪些因素的推动或制约,对各地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与传统时期相比,这种跨境互动具有怎样的特点?妈祖文化能否借此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信仰系统?
  2、海内外妈祖信仰发展的比较研究:传统时期各地妈祖信仰的特征如何;3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华人社会相继跨入现代化、都市化进程,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隙,各地妈祖信仰怎样因应这种变化,有没有共通之处,有没有差异,造成的因素何在。
  3、妈祖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入选各级名录的社会过程中各方力量如何协商、博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妈祖信仰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哪些影响,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总而言之,宋代以降妈祖信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史料,同时注重仪式实践,在民间社会绵延千年而不绝。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妈祖信仰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梳理妈祖信仰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是我们进一步考察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变迁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廖迪生. 香港天后崇拜, 香港: 三联书店, 2000;
  [2](美)华琛. 神的标准化: 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 韦思谛( Stepehn C. Averill). 中国大众宗教, 陈仲丹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57-92;
  [3]林美容等. 妈祖信仰的发展与变迁: 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台湾宗教学会, 财团法人北港朝天宫, 2003;
  [4]林美容. 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吕玫锾. 传统的再制与创新: 白沙屯妈祖进香“行轿”仪式与徒步体验之分析, 民俗曲艺: 礼仪实践与文化传统专号, 2007;
  [6]张珣. 文化妈祖:台湾妈祖信仰研究论文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
  [7]郑振满,陈春声. 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芳辉( 1979--),女 ,博士研究生,获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广东省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中国流行音乐有了新的要求。流行音乐起源于民族民间音乐,而民间音乐是我国巨大的音乐宝库,因此,在我国流行音乐创作中放弃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等于是让流行音乐无法扎根。随着流行音乐的传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只有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才能使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把中国的音乐事业推向另一个新的高
期刊
[摘 要]乡村是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场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要以群众为基础,没有乡村群众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不完善、不均等的。要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必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乡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的前提,是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制建设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文化单位 乡村 发展 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是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
期刊
[摘 要]舞蹈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肢体表演艺术。中小学舞蹈创作应遵循现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立足舞蹈美学本质的要求来进行,本文将从中小学舞蹈创作的现状,中小学舞蹈创作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 舞蹈创作 现状 定位 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步走向全面实施,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发展。校园舞蹈,乃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提
期刊
[摘 要]广东省文化厅方健宏厅长到省馆调研时,要求省馆当好“龙头馆、标志馆、示范馆”。本文结合省馆新馆即将落成这一实际,对省馆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考,认为省馆今后应在六个方面发挥好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省馆 未来发展 龙头 示范  广东省文化馆(以下简称省馆)是广东省文化厅直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省馆克服馆内场地比较狭小、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等困难,
期刊
广州榄雕,它以盛产于广东增城、番禺、中山等地的乌榄核雕刻而成,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广州增城市新塘镇的榄核大仁小,是最佳的榄雕材料,当地榄雕技艺在明代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明宣宗亦曾亲自操刀雕刻,至清代,新塘榄雕成为贡品。2008年,广州榄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人魏学洢在《核舟记》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
期刊
打喷嚏,主观上往往难以控制。因事发突然,若是社交聚会场合,当着众人的面,唐突客人不说,自己也觉得尴尬。也许是为了开解这种窘迫,中国人对打喷嚏这个现象赋予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意义,也算是化不雅为有趣。  有人在思念?  我国在周代就有视喷嚏为兆头的民俗,《诗经》中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之句,那个害相思的女子,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就希望对方能打个喷嚏,好知道自己正在想他。《诗经》将其入诗,东汉郑玄
期刊
“姑娘追”作为一种谈情说爱的形式,从古代流传至今,体现了哈萨克人对待婚姻自由、平等、开放的态度。今天,“姑娘追”已不再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求偶的唯一形式,它自身也增添了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娱乐成分。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克孜”,即“姑娘”;“库瓦尔”,是“追”的意思。哈萨克语习惯名词在前,动词在后,所以按汉语的说法,就是“追姑娘”。“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在马背上开展的一
期刊
[摘 要]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下文化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流动文化馆”建设的新概念、新思路,并尝试探索相关可行的做法,逐步改善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达到基层社区文化艺术自我孵化的目的。  [关键词]流动文化馆 基层公共文化 文化艺术  一、“流动文化馆”的定义及内涵。  (一)定义  流动文化馆是指省、市、县(区)级文化馆向乡、镇、村
期刊
[摘 要]从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入手,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过程中,文化事业单位需要思考坚守的原则、遵循的规律,以及需要做出突破和创新。只有在对这些问题有清醒认识,才有可能成功创建起具有长远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关键词]群众文化 活动品牌 坚守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
期刊
法海和尚,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里的重要人物,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白蛇传里,法海的形象由为民除害的得道高僧,变成拯救受美色诱惑的许仙(原名许宣),最终演变为阻挠自由恋爱的封建卫道夫。  被批判的封建卫道夫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里多次提及他,所占篇幅还远远超过白蛇和许仙二人。鲁迅在文章中,认为他是专制独裁、粗暴无礼的封建统治者、旧社会家长的代言人,以“卫道士”自居,多管闲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