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高考试题看政治备考复习的误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3.2
  
  2012年新课标高考38题是一道学生按理能得分的题,但从高考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答的不理想,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备考复习特别是基础知识复习中存在种种误区,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明年的高考备考以很大的启示。
  一、识记和理解结合,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2012新课标38题第一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提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在“死记硬背“”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或者说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全盘否定,认为“死记硬背”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政治学习只要理解即可。其实,新课标并不否认“记”和“背”的重要性,新课标批判和反对的仅仅是“死”和“硬。我们仔细分析并把第一问的答案还原到课本上,不难发现本题就是考查了课本上教材61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答案基本上就是教材的。若我们在复习中不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识记,在考场中如何能运用这些“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呢?退一万步讲,即使你对这些知识理解了,但在考场里,还要你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不重视必要的识记,你在考场里就不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只能自己组织语言,往往是用一句术语就能表明的意思,你自己却写了三四句还不够明确,宝贵的时间就在你的“遣词造句”中流逝了。
  与第一种错误倾向相反,在“死记硬背”问题上存在着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背诵万能”。很多学生认为,政治复习不就是背背课本就行了吗,于是埋头苦背,最后陷入“死记硬背”而不可自拔。分析第二问,其答案基本上源自课本原话,因为答案就在课本上,所以很多学生把本题的失分归结为“没有记牢”,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记牢”固然好,但问题是:我们能把课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记牢”吗?都记牢以后,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因此,本题失分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记牢”而在于有没有在复习中去“理解”。教材在讲“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简单讲就是“提高两个比重、两个提低、建立两种机制”备考复习中要记得只是这三句话。很多考生虽把这三句话背的滚瓜烂熟,但高考复习中,除了要“记牢”,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你要知道材料在讲什么,结合材料有针对性的答题,千万不能离开材料,只是简单的把教材观点堆砌。因此高考复习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还是要背。其实,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需要我们去理解,但也需要我们能识记并能准确快速地进行表达。更何况,记忆能力是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任何学习都离不了的,政治学习也是一样。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走出“背诵万能”的误区。我们确实需要记忆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但更需要在记忆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总之,要搞好学习,也包括学好政治,一定要把记忆与理解结合起来,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巩固记忆。
  二、广度和深度并重,走出“浅尝辄止”的误区
  2012新课标38题第二问材料二:最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根据2012年财政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实际支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2.8%。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1%
  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2分)
  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问的答案我们一般会从“政府的性质、职能、责任”等方面去思考,但是发现高考的答案与我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少学生在政治复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上,不少学生复习中不善于前后联系、整合不够,知识的掌握上陷于孤立、流于零碎,广度不够。以第二问为例,很多学生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对“政府性质、职能、责任、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等知识,肯定是复习过的,但在答题中却丢三落四、十分严重。为什么明明知道的知识,在考试时却答不上去、徒留遗憾?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很好地构建起知识体系,没有对一些热点词汇进行有效的关注。就本题讲政府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自然就会想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生支出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果在备考复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关于政府知识的关系的清晰框架,并能有效拓展知识视野,那在答题过程中只要根据要求在“有关知识”中进行选取就行了,不致于出现大的失分。二是纵向上,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刨根问底,分析不够,知识的掌握上停于表面、流于肤浅,深度不够。以第二问为例,很多学生在复习“政府职能”这一知识点时,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比如知道“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何为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有何意义?却知之甚少,缺少更近一步的“为什么”的追问和思考。如果学生有深入钻研教材的习惯和能力,在复习中思考过“公共服务有哪些?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材料中的民生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一看就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政府提高民生支出就是政府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经济建设的职能”复习必须懂得为何要履行?如何去履行?履行以后有何意义等方面去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复习过程中,确实需要对基础知识作深一层面的分析和思考。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有时候,只要更进一步,哪怕是极小的一步,就会使我们自己对政治学科的理解,跃上一个新的高度。而迈出这一步,可能只需我们平常在看书复习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而已。
  三、课本和教辅兼顾,走出“舍本逐末”的误区
  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养成了依赖教辅用书的习惯,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很多学生“舍本逐末”重辅轻课本。与课本相比,高考政治教辅用书用它的优势,经过了对课本的梳理和分析,留下了教材的核心和主干知识,删去了大量的具体信息,学生读起来似乎更简单,更明确。但是,再好的教辅用书,也只代表编者对教材的理解,其中有两个问题绝不容忽视:一是教辅用书是对教材的梳理和解读,本身不可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哪些被教辅用书排除在外的内容怎么办?二是编者对教材的理解是不是完全正确、到位,如有偏差,那又该怎么办?就现实而言,毕竟只有教材(课标)才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事实上,基本上的教辅书政府的职能这个点,都只罗列到“四个职能”这个层面为止,而没有涉及到如何识别“四个职能”。若我们的考生在备考中依赖这类教辅而忽视课本,自然就很难得分了。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课本和教辅用书的关系。教辅用书毕竟是经过别人咀嚼的东西,虽然读起来轻松,但肯定已丢失了课本的原汁原味。我认为,教辅用书就像味精,问道再好,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食”,否则肯定会“营养不良”,只有课本才是我们政治学习和备考复习的“主食”。
  四、看书和练习互补,走出“顾此失彼”的误区
  看书和练习,是政治备考复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但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习惯做题目,而不会自觉地把看书也当作一种作业。从平常的复习经验看,日常的练习和试卷往往存在着知识考查上的不平衡性,即有些考点经常练习,而有些考点却很少涉及。如果这个考点平常的练习中基本没有涉及,就成了高考复习中的盲点,一旦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得分自然不会很高。我记得2011年高考有一道题,当年我校模拟考试多达15次,哲学也考了许多知识点,就唯独没有考“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知识点,结果当年高考哲学就考了“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许多同学傻了眼,丢分十分严重。就复习的全面性而言,练习毕竟只是知识点上的击破,只有看书才有可能扫除知识面上的盲点和漏洞。因此,高考复习中必须处理好看书和练习的关系。一方面,除了做题练习,学生必须要把看书当作备考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变重练习轻看书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做题练习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练习对看书的检查和引导作用:首先是改变练习与做题相脱离的做法,认识到练习是一种检查和评估看书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做题,能够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其次是特别要发挥练习对看书的引导作用,以题目为载体,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做一题,带动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总之,我们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在,一定要努力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浅尝辄止”的误区,“舍本逐末”的误区、“顾此失彼”的误区,坚持识记和理解结合、广度和深度并重、课本和教辅兼顾、看书和练习互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考。
  
其他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专业学科素养,更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眼光与情操.本文借助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教学的探讨,
摘 要:随着新课改实施以及不断推进,如何真正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本文具体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措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人最主要的价值观。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的神圣性、独特性、创造性。个人主义的定义中包含了个人特性、个性、独特性。埃德加·爱
【中国分类号】G423.2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3、了解仿生过程,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认识什么是仿
黄粱美梦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也是戏曲作家钟爱的一个经典故事,平调和落子作为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剧种,结合魔术和现代舞美的元素打造出了一部大型魔幻舞台剧,本文以“荒
元代是文人雅趣的代表朝代,盛行隐逸之风和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修养.而书法也是元代文人友谊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是多人为一幅画题字.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
叶芝的随笔rn二十世纪的诗人中,我读得最多的就要算是叶芝了. 大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上一遍. 叶芝当然是最耐读的诗人. 别的诗人我也喜欢,但读过一两次就不想再读,而叶芝却
期刊
本文试图简单阐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词意义的理解,语词意义的来源问题以及“反私人语言”论证,从而自然而然反驳掉传统的“真理符合论”.
本文以《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生物学)》(2017版本)为依据,对三位使用不同版本(人教版、北师版、冀少版)教材的老师开展的三节同课异构课中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epertension, PH)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重度PH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或失去手术时机[1]。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6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