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中国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的一个讲座,他讲写作要有“三气”:地气、空气、正气。意思是说写作首先要接地气,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价值;其次要呼吸新鲜空气,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都要有新的思想、信息,能与世界相接轨;第三作品要弘扬正气,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当然,这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的,可听完讲座,我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教学,联想到了我们教师的观摩课。
前段时间,一位年轻教师向我诉苦,说为了参加市里的赛课,她请外面专业的广告公司做课件花了一千多元!小小课堂耗资竟然如此之大,真是令人咂舌!无独有偶,外校一位老师借我们班上一节市级班会公开课,从排节目到提问回答,足足排练了两个半天。课堂效果的确很热闹,但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是预先演练过的!这只是一场精彩的“走秀”而已!
上述现象,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恐怕是屡见不鲜的。试想,这样劳民伤财地“秀一场”,如此华而不实的公开课对于观摩的老师来说,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呢?因此,我觉得现在的教师观摩课也应该具有“三气”。
1.扬真实质朴之气,拒绝虚假的“作秀”
听过薛法根老师的课。与许多精雕细琢的公开课相比,薛老师的课显得特别真实质朴,但却格外耐人寻味。在薛老师的课堂中,没有五颜六色、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拓展资料,更没有多余的花俏和噱头。这里只有一屏屏干净利落的文字:课文段落,说话训练。只有简简单单、真真实实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语文书,只有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的点拨和引领。而正是这种最“原始”、最“传统”、最“自然”的授课方式,使在座的学生和听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被感染着,被震撼着。我不禁感慨:薛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他的为人一样真实质朴,风趣幽默。真真实实中,耐人寻味;朴朴实实中,又别有洞天!
2.求扎实高效之气,拒绝浮华的“热闹”
江苏特级教师李伟忠曾执教过《包公审驴》,至今,我仍记得那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
李老师请同学们默读有关课文内容,让其画出描写包公审驴的语句,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包公的做法。接着让孩子们再仔细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包公的。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示语编成相声。最后,让孩子们一个个到台上来表演相声。看着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听着一段段妙趣横生的儿童相声,我们听课者也已然忘记了这是课堂。而这时的孩子们,也全然忘记了一开始的紧张与尴尬,完全融进了自由自在的氛围中,大家自由地交流着,自由地欢笑着。
没有荡气回肠的音乐渲染,没有事先煽情动人的演练,只有生动有趣的图片,李老师摒弃一切浮华与喧嚣,沉下心来,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字,读人物。无疑,较之那些虚无缥缈的烘托和花里胡哨的渲染,这样的引领与熏陶更扎实有效,更深入内心。
3.显厚实深刻之气,拒绝肤浅的“天真”
李伟忠老师还曾执教过《题西林壁》。
当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李老师问孩子们:“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给想个办法,把你的办法悄悄告诉你的同桌。”于是,孩子们纷纷交头接耳。这时,李老师又说:“谁愿意来告诉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李老师见水到渠成,便出示了一个写话训练:“XX ,才识庐山真面目。”让孩子们把刚才说的办法写成一句诗。结果,孩子们的答案精彩极了,比如:各个角度来观望,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走遍整座山,才识庐山真面目。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深刻的体会!看来,孩子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其实,回答问题时,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加上缺乏教师的智慧引导,久而久之就成了教师一人说,答案总是唯一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而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他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辩,各抒己见。在思辩中,他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让学生聪慧明理,在学习中体验自我价值。这样的心灵感受将更加悠远绵长,这样的课堂才更加厚实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前段时间,一位年轻教师向我诉苦,说为了参加市里的赛课,她请外面专业的广告公司做课件花了一千多元!小小课堂耗资竟然如此之大,真是令人咂舌!无独有偶,外校一位老师借我们班上一节市级班会公开课,从排节目到提问回答,足足排练了两个半天。课堂效果的确很热闹,但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是预先演练过的!这只是一场精彩的“走秀”而已!
上述现象,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恐怕是屡见不鲜的。试想,这样劳民伤财地“秀一场”,如此华而不实的公开课对于观摩的老师来说,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呢?因此,我觉得现在的教师观摩课也应该具有“三气”。
1.扬真实质朴之气,拒绝虚假的“作秀”
听过薛法根老师的课。与许多精雕细琢的公开课相比,薛老师的课显得特别真实质朴,但却格外耐人寻味。在薛老师的课堂中,没有五颜六色、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拓展资料,更没有多余的花俏和噱头。这里只有一屏屏干净利落的文字:课文段落,说话训练。只有简简单单、真真实实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语文书,只有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的点拨和引领。而正是这种最“原始”、最“传统”、最“自然”的授课方式,使在座的学生和听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被感染着,被震撼着。我不禁感慨:薛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他的为人一样真实质朴,风趣幽默。真真实实中,耐人寻味;朴朴实实中,又别有洞天!
2.求扎实高效之气,拒绝浮华的“热闹”
江苏特级教师李伟忠曾执教过《包公审驴》,至今,我仍记得那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
李老师请同学们默读有关课文内容,让其画出描写包公审驴的语句,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包公的做法。接着让孩子们再仔细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包公的。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示语编成相声。最后,让孩子们一个个到台上来表演相声。看着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听着一段段妙趣横生的儿童相声,我们听课者也已然忘记了这是课堂。而这时的孩子们,也全然忘记了一开始的紧张与尴尬,完全融进了自由自在的氛围中,大家自由地交流着,自由地欢笑着。
没有荡气回肠的音乐渲染,没有事先煽情动人的演练,只有生动有趣的图片,李老师摒弃一切浮华与喧嚣,沉下心来,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字,读人物。无疑,较之那些虚无缥缈的烘托和花里胡哨的渲染,这样的引领与熏陶更扎实有效,更深入内心。
3.显厚实深刻之气,拒绝肤浅的“天真”
李伟忠老师还曾执教过《题西林壁》。
当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李老师问孩子们:“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给想个办法,把你的办法悄悄告诉你的同桌。”于是,孩子们纷纷交头接耳。这时,李老师又说:“谁愿意来告诉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李老师见水到渠成,便出示了一个写话训练:“XX ,才识庐山真面目。”让孩子们把刚才说的办法写成一句诗。结果,孩子们的答案精彩极了,比如:各个角度来观望,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走遍整座山,才识庐山真面目。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深刻的体会!看来,孩子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其实,回答问题时,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加上缺乏教师的智慧引导,久而久之就成了教师一人说,答案总是唯一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而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他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辩,各抒己见。在思辩中,他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让学生聪慧明理,在学习中体验自我价值。这样的心灵感受将更加悠远绵长,这样的课堂才更加厚实深沉,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