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话题 搞活思想品德课堂

来源 :当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和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这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经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联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课堂教学的路子——话题式教学。
  1 话题式教学的含义
  话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通过讨论、对话辩论和沟通等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构建是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的社会生活性特征。教材中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于搭建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和流畅性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思想因素的转移与内化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里不存在灌输与强化,不存在被动与主动的学教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情感交互和心灵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话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2 话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采用话题式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充分发挥教材指导作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设计话题—讨论话题—总结话题—升华话题。
  2.1 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话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才有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才有可能去主动思考、自觉反思,才会有话可说。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要么不够积极主动,要么瞒天过海不着边际,师生之间交互点的设计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教师要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话题”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对教材的应用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点”上。例如,讲“做自信的中国人”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影响世界的中国人”、 “自信让‘神六’顺利升空” 和“2008,北京”三个话题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从这三个话题着手按照“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顺序体验到自信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成就,从而感受自信的力量。对于这三个话题,学生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他们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足以进行一定层次和程度的思考和讨论。其次,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教师设计教学话题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前者的每一点内容在后者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内容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话题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例如,讲“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节时,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以及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不和谐现象设计了“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我周围的人际关系”和“以诚待人,共建和谐家园”三个话题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没有把学生置于被说教、被灌输的被动位置,而是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对话交流主体,双方在“拉家常”式的谈话中把教学内容注入学生的思想“田园”与意识“领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话题本身就是学生生活所需要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迷津需要教师的及时指点。这样,“话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双重效果。
  2.2 组织师生进行活动,讨论话题
  运用话题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中,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话题的讨论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文本之间。例如在讨论话题“2008,北京”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以北京有实力承办2008年奥运会而深感光荣与自豪,他们认为:“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了世界的赞同和认可”、“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人的自信赢得了世界!”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公民文明素质来看,要想办好2008年奥运会,我們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形势十分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他们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骄傲’和‘自豪’上,而是应该认清形势,背负压力,继续努力。”学生的讨论揭示了同一教学话题中的不同侧面,和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的或相左的认识,而且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然后,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达成共识,形成理性认识并自我内化为自己成长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又如讨论“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话题时,有的学生运用大量实例来证明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也有的学生过于强调为了尊重他人而有时可以丧失自尊的不正确观点。明显地,有的学生对这一话题内容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颇的或模糊的认识。那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教师的及时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另外,谈话法、对话法和辩论法等都是适用于思想品德课话题式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
  2.3 引导学生归纳题旨,总结话题
  在对教学话题讨论、谈话、对话或辩论后,教师和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话题宗旨、总结话题内涵。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应用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都是问题的表现形式,而脱去形式的外衣,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容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去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话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由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感觉,也可以由学生的感受引申出话题结论,还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埋下“思考”的伏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讨论话题所揭示问题的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2.4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话题
  完成以上三个教学过程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环节的终结,而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教师把概括归纳出的指导性理论必须应用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去,用它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乃至健康心理世界的构建。例如,在讨论总结了“以诚待人,共建和谐家园”的话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会上去思考、去践行:(1)你认为“诚”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作用?列举两、三个例子说明。(2)列举自己“以诚待人”的事例并简单说明自己的内心感受。(3)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反省自己的言行,发展长处,改正不足,逐步完善自己,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3 应用话题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3.1话题设计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0世纪30年代初,俄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纵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不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是他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进行拒绝的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那么,教师在设计学习的教学话题时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在教材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说的话学生才有可能听、才有可能主动接受并自觉内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教学话题的设计科学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和将来的发展。
  3.2 话题讨论形式应力求多样化,避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不断翻新
  多年来,“填鸭式”教学占据了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教学改革之后的所谓教学方式并没有走出这一滞后的教学方式的阴影。即使目前所提倡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以及合作性学习方式,也难免存在教师借“文本”向学生灌输的嫌疑。通过思考,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在理论上行得通的教学方式有时也只不过是专家们所研究的一個个课题而已,实际上大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仍以“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进行着知识的平移过程。目前,教学方式的改革依然停留在教学形式和花样的不断翻新。从教师的满堂灌形式到教师的问、学生的答,从教师用口“讲”到借用课本“灌”,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十分恰当,即“新瓶装旧酒”。也就是说,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正打着民主的旗号,却从事着强制性的工作;呼喊着教学改革的口号,徘徊在落后理念的岸边;借素质教育的幌子走应试教育的路子。而话题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学科发展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社会性特点要求话题式教学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形式,因为只有具有了相应的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应用。但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绝对不可片面追求教学形式上的不断出新而步入教学改革误区的“沼泽地”。
  当然,任何教学形式的出现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载体,话题式教学模式正是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它的出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教学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城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人为了追求经济的提升,他们不断外出务工而把子女交给了孩子的 爷爷奶奶看管,隔代的教育及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促使子女不愿同长辈交流和沟通。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思放在网上倾诉。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学生;人际交往;探讨  在教育教学九年的时间里,我通过多次观察和同学生交流沟通,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学生 在人际交往上普遍存在这样几个现象。  1 不愿同
期刊
函数作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重要的解题方法,贯穿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函数是中学数学主要的、重点的内容,函数学习横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函数内容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等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函数的掌握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函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学习函数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其他数学问题、解决一些数学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来进行课程的教授与学习。网络课件的使用条件也不断成熟,如果通过合适的网络课件开发技术开发出合适的网络课件,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随时对网络课件进行在线观看或者网络下载,提前对课程进行预习或者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后复习,相信会大大加强网络课件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
期刊
【摘要】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氛围;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新课改的环境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学生
期刊
【摘要】职高高考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从社会环境和诗人人生境遇出发分析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从内容和形式着眼,充分理解诗词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其意境,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写作风格上探究赏析诗词。  【关键词】职高高考;诗歌鉴赏;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容和形式;李清照;苏轼;杜甫;李白  职高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题型设计主要限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期刊
【摘要】本文从实践中职学校现代教学方法的角度,论述了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中职学校现代教学方法必须紧密围绕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中职学校现代教学方法的时代性和职业性。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实习教学方法;应用原则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
期刊
【摘要】教师要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师生关系。本文阐明了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应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开发情感资源,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有效利用情感资源达到师生间情感共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赏识每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同时教师应学会反思,敢于自我批评。惟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高。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兴趣;重点难点;教学容量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严密、逻辑性较强的特点,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单调的教学手段,只是依
期刊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辅导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个别辅导是集体辅导不可缺少的补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确认识个别辅导的价值,在实践中探索个别辅导的实施办法,合理运用个别辅导,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更有力的提升。  【关键词】个别辅导;美术教学;实施途径  美术教育教学是具有综合性的复杂劳动,而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就美术教育中教学辅导现状而言,一方
期刊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层面上,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教师指导下的习得。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