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美丽永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7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生命、爱情和美三个方面探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个人观,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主题 生命 爱情美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思想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有对友谊、爱情、婚姻、生命价值的称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个人命运的拷问,对时间、社会、历史、艺术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人文主义的风貌,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和开放性意义。
  一 对生命的探讨
  对生命的探讨和感悟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莎士比亚在探讨生命时充分体现了他个人的生命观,无疑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观。他认为,生命、爱情、婚姻、美和诗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阳光下面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形态,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钢筋铁骨、坚岩顽石会被时间无情的利刃磨削净尽;时光老人会不停地从人的面容上掠过,悄悄地刻下一道道皱纹,逐渐偷去人的青春年华。人作为生物的个体,有诞生、发展,也有消亡之时。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的美会逐渐消亡;但是人作为群体,他那美的基因、元素,将在世代更迭中通过遗传、继承,部分地保留下来,并赋予新生代以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美将随着一代代生命的传递而永存于世。在世代交替中,人的生命会得到延续。那么他的美就会传递给后代,其生机蓬勃的流动美就会永不消亡。在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读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诗人传达的信息:美丽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延续才能保持它的美,惟有旺盛的生命才能使美永生。在第一首十四行诗中,诗人写道:
  “我们要美丽的东西不断蕃息,/能这样,美的玫瑰才永不消亡,/既然成熟的东西都不免要谢世,/优美的子孙应当来继承芬芳。”
  第五首写道:
  “要是没留下夏天的花精,/那关在玻璃墙中的液体囚人,/美的果实就得连同美一齐扔,/没有美,也不能纪念美的灵魂。”
  青春就好比盛夏,枝繁叶茂,果实丰美,人人爱慕。但是如果人到青春壮年时没有留下后代,将意味着青枝绿叶将在冷瑟的秋风和冰冷的冰霜下枯萎。反之,如果爱与美结出果实,留下后代延续美丽,人到老年时,他的本质也会永葆新鲜:花儿提出了香精,那就到了冬天,/也不过丢去外表;本质可还是新鲜。(第五首)
  在诗人眼里,人生应是循环往复的,而且应永不终结的循环往复。爱情—婚姻—传宗接代—再爱情—再婚姻—再传宗接代,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永恒,也是达到人类生命永恒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生命才得以永世留传,世界才永远存在,美才永葆新鲜。除此之外,“留下后代,死神也无法抖威风”。结婚生子可以使不同的美的个体和个体的美产生碰撞,在碰撞中相渗相融,从而积淀为新的美的个体和个体的美;接着这些新的美的个体和个体的美,在世代演进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飞出旧的窠穴,不断创造新的家园:“你如今好比是丽日当空放光彩,/将来要跟他一样——除非有后代。”(第七首)
  生命有限,时间无限。有限的生命个体,在无限的时间长河所激起的浪花,只能在一刹那闪现出美的光彩。它必须在不断发生、不断繁衍、不断搏击、不断进化中获得永生。这是生命的美,也是以有限体现无限的美,无数的有限汇成无限的时间长河的美。要紧紧捉住一刹那间生命的美,就要不停地超越,与时间作斗争,把美延续。能战胜时间镰刀的只有生儿育女这一招:“没人敌得过时间的镰刀呵,除非/生儿育女,你死后留子孙跟他作对。”(第一十二首)所以只有流动不息、生机蓬勃,才是生命之美的真谛。
  二 对爱情的歌颂
  莎士比亚在第七十六首十四行诗中写道:“我老写同样的主题/……/我的主题是你和爱,永远不变。”显然,莎翁的十四行诗所追求的是对爱情的歌颂,并且要不断追求与重复这一主题。爱情就像一座源源不断的宝库,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情内容之所以具有“永远把旧话重提”的永恒意义,是因为其中渗透着诗人以美为品位的情爱观,诗人将爱情视为美的源泉和灵感,诗人赞颂爱情,最根本地是出于对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发掘、体验、欣赏和追求。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超出普通的传统爱情诗的关键意义所在。
  爱在诗中永生,诗在爱中永驻,爱与诗合二为一,自成一体。爱永远是诗所颂扬的主题。甜蜜的爱是人性的本原美和自由美。“如果没有爱,讴歌爱的诗怎能凭空而降?而那些赞美爱的诗篇,不过是对爱的情人的流盼秋波的掬取而已”。
  我承认,甜爱,你这个可爱的主题,
  值得让更好的文笔来精雕细刻;
  但你的诗人描写你怎样了不起,
  那文句是他抢了你又还给你的。
  他给你美德,而这个词儿是他从
  你的品行上偷来的;他从你面颊上
  拿到了美又还给你:他只能利用
  你本来就有的东西来把你颂扬。
  他给予你的,原是你给他的东西,
  你就别为了他的话对他表谢意。(第七十九首)
  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读者:诗尽管千方百计地运用优美的文笔刻画爱,但这些文句的美却远远不及爱的本身美。
  在莎翁笔下,爱情是以情的相互投射、彼此交融、心心相印、亦此亦彼为特征的,所以,两情依依、相依为命,便成为美丽爱情的标志。爱情、婚姻、家庭,仿佛是琴弦上弹奏出来的乐曲:“一根拨响了一根应,琴音谐和;/正如父亲、儿子和快乐的母亲,/合成一体,唱一支动听的歌。”(第八首)这里,充满了欢愉的气氛,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这是爱情的常青树上所绽开的生命的花朵。“啊,你原是半个我,那较大的半个。”(第三十九首)“我不能离开你胸中的我的灵魂,正如我也离不了自己的肉体。”(第一百零九首)这些诗句表明:情爱和谐,是生命融合之美的集中体现。男女之间,互抛爱的彩球,各自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各自在对方的一颦一笑和流动的秋波中看到了自己的美。它有富于幽邃的哲学涵义。黑格尔说:
  “在爱情里最高的原则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把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为存在放弃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对方就只在我身上生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生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
  这是黑格尔对于合二而一的爱情融合美的逻辑说明。这和莎翁笔下的形象描绘是一致的。
  莎翁歌颂的爱情,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富于强烈的时代气息。它是提倡个性、人性发展的人文主义思潮在艺术领域中的显现,“因而它所赞美的爱情的生命价值,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时代的印记。”
  诗歌的创造离不开爱的驱动,是爱产生生命。爱情、生命、诗三位一体时才产生不朽,才创造永恒。诗人希望他无声的诗卷能够倾泻满腔语言,为爱辩护。他告诉人们“学会读缄默的爱情写下的诗;/用眼睛来听,方是爱情的睿智。”(第二十三首)诗固然可以超越时间而获得永恒,而荡漾在脑海中的爱,却更可超越诗篇的描绘。
  三 对美的追求
  对美的追求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驱动力。莎士比亚对美的追求是以整个身心来进行的。对于他来说,少了美,犹如少了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正是要通过对美的歌颂来提升世俗的友谊和爱情,通过建立热烈忠诚、宽容美好的情爱观来追求精神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
  莎士比亚认为美必须通过诗歌的形式才能万世长存。自然的新陈代谢会摧残爱友的美,只有诗歌能够让爱人“青春永驻”。诗中渗透着诗人期望用诗来传承美的理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将美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典范和准则,将诗作为记载美的手段,极力歌颂渗透着精神之美、理想之美的世俗爱情和真诚友谊,充满了肯定自由人性、褒扬热烈情感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激情。
  传达美是诗歌的主要功能。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美’若一死,宇宙就要陷入黑暗的混沌。”他始终相信诗歌的终极价值,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审美功能。无论是形态之美还是精神之美,在现实生活中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会最终消亡,是有限的;但是,在诗中却可以永垂不朽,美作为诗歌追求的最高典范和艺术准则,通过诗歌形式的延续得以世代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可以鼓励人们追寻美好的情感,相信永恒价值的存在,提升对当前幸福和美的品位。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非常注重于对美的描绘,揭示了他对美的理解、欣赏和追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通过对爱友之美、情爱之美的赞颂,传达了诗歌艺术能够战胜时间实现美的永恒的理想。美在现实生活中要受到时空的限制走向毁灭和消失,但却能通过诗保存下来,永垂不朽。
  莎士比亚努力想通过诗篇来保存爱友的美,第十八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保存美的坚信不移:“而你在不朽的诗篇里与诗同在:只要人类存在,有读书眼睛,诗篇就会不朽,并给你生命。”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他所憧憬的美长留、诗永恒的理想境界。诗人用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夏天来比拟爱友的美,但是又意识到这些自然景物的美都是转瞬即逝,很容易消失的,于是诗人感叹道:“美能够承继美最终总要凋谢,/那是被机缘或自然的变幻摧残”。诗人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到了自然世界的新陈代谢、荣枯有时,也深谙美的不可长存。但是,诗人却雄辩地宣称:“只要人类存在,有读书眼睛,/诗篇就会不朽,并给你生命。”这里,诗人宣告了美的永恒。全诗用对比的手法传达了这一主题: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消失,但是美是永恒的,诗人坚信爱友的美能够永世长存。而诗人之所以对此有高度的自信乃是源于他对于诗歌艺术的自信,他相信与人类同在的诗能够保存爱友的美,让爱友的美得到延续。因为诗是不朽的,也只有诗能够战胜时间为后人留下美的典型,从而让美永生,实现永恒。
  爱友是美的化身,诗人对爱友强烈感情的升华为对爱友之美的保存和延续,而这种保存和延续是靠诗来实现的,要实现永恒的美,还必须与时间竞赛。因此,美成为诗与时间竞争的目的和纠结点。而诗人对于诗歌能够战胜时间,实现美的永恒是带有高度的自信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文主义风貌。如第六十首诗:
  “正像海涛向卯石滩头奔涌,/我们的光阴匆匆地奔向灭亡;/后一分钟挤去了前一分钟,/就慢慢爬上达到极峰的成熟,/不祥的晦食偏偏来和他争胜,/时间就捣毁自己送出的礼物。/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可是,去他的毒手吧!我这诗章/将屹立在未来,永远地把你颂扬。”
  诗人开头就指出时间的流逝和永不停止,把一切都带向死亡,并且一刻也不停息,匆匆而去。随后,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叹惋:生命作为茫茫海洋中的短暂一瞬,常常要在“达到顶峰的成熟”之时走向黯淡和灭亡,而背后的破坏者就是时间。就这样,随着时间潮汐的潮来潮去、起伏降落,生命一批批被时间“捣毁”。进而,诗人推演到爱友身上,认为时间同样会带走爱友的青春和美。最后两句诗人点明自己的理想:要与时间竞争到底,保存爱友的美。在此,诗人再次宣称了诗能够实现美的永恒。
  四 结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用音乐般美妙的语言探讨了生命的本质,颂扬了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爱情,表达了对精神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追求。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赏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亚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的思想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显著的时代特征,而这也正是他十四行诗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2] 李正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美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7期。
   [3] 王木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情主题新论》,《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 朱光潜:《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作者简介:简海红,女,1976—,河北邯郸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部成长小说,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描述了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过程,并蕴含了一个主题——追求自由。分析斯蒂芬在小说中的形象以及小说对斯蒂芬艺术追求道路的刻画,可以看到斯蒂芬追求自由的理想是不可实现的,而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叛与逃避。  关键词:反叛与逃避 自由 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经典著作之一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期刊
摘要:《呼啸山庄》表现了恋爱中的双方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即爱是在相互指责甚至折磨而非理解和宽容中展开。爱在本质上是依靠对方来满足自身充满原始色彩的情感渴求。粗野狂暴的爱所遵循的是“本我”的“快乐原则”,它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即人们能够回望毫无顾忌的原初的充满激情的生命现象,而作品的审美意义就产生于这一回望之中。  关键词:《呼啸山庄》 激情 本我 快乐原则 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文坛杰出的女性短篇小说大师,她清新脱俗的写作风格发展和丰富了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对后来的小说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她的名篇,试从不同方面归纳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象征主义 无情节结构 意识流 俄罗斯文学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
期刊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因不满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喧嚣而归居田园。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适应的,人的心灵能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的东西;而保持对自然敏感、虔诚的童心,则是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本文试通过其《抒情歌谣集》中诗歌语言的分析,展示诗人恬静安逸虔诚的自然观。  关键词:《抒情歌谣集》 自然情结 情感哲学 虔诚之爱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近代日本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上刊登的儿童自创自由诗,是当时儿童诗歌艺术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小诗人们在诗人、教师的指导下,以童心浪漫主义为基调,创作出了一批以善为本、热爱自然、展示个性、讲究童趣等特点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在探讨童心浪漫主义这个童诗创作的核心要素及其表现手法的同时,希望能为今天我们的童诗创作教育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  关键词:《赤鸟》 儿童自创自由诗
期刊
摘要:处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王维和华兹华斯在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上表现出了非常近似的地方:两位诗人在把自然作为描写对象时都直接或间接地抒写了对自然中的人以及他们生命的关注,并由此上升到对自然生命和生命价值的思考。辛夷花和紫罗兰是两位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王维 华兹华斯 辛夷花 紫罗兰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辛夷花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王维在其
期刊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但他却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诗人托马斯·哈代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作与哈代的诗作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其《问谁》与哈代的《黑暗中的鸫鸟》具有共通的创作背景、悲观气息和诗歌意象。  关键词:徐志摩 哈代 诗歌 悲观 意象 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徐志摩(1896-1931),浙江宁海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期刊
摘要:福楼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艾玛·包法利出身农家,却接受了贵族式教育,她追寻浪漫的幻影,最终幻想破灭,绝望地死去;丁玲《阿毛姑娘》中的主人公出身农村却幻想大城市的奢华生活,但梦想最终破灭了;李人小说《死水微澜》中的女主人公蔡大嫂从小生长在乡村,幻想改变现实,但最终幻灭。本文试通过文本对比、援引史料等方式,来解析几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巨大差异的作品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福楼
期刊
摘要: 《西洲曲》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受到历代欣赏者的喜爱。这首脍炙人口的纯情恋歌,通过女子从春到秋的执著、缠绵相思,展示其秀丽轻灵的外表美和真挚纯洁的内在美。诗歌抓住季候特征和景物变化,用梅、莲等清丽的意象营造清新淡雅的意境,其结构精巧婉曲,语言清新自然又含蓄深婉,音节流畅,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关键词:《西洲曲》 相思 纯洁 情景交融 清新淡雅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韩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基本上是由不足其诗歌数量三分之一的《香奁集》而产生的。本文通过对《香奁集》内容特色的分析认为,韩偓,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艳夺温李”的情爱诗人,而且是最早的情爱诗人之一,他不仅打破了正统诗教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唐诗的内容题材进行了新的开拓,给唐诗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气息,而且,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推进了词的发展。  关键词:韩偓《香奁集》 情爱诗人  中图分类号: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