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推进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规划持续深入实施,通过采用“红黄绿灯”方法开展实施规划中期情况评估。结果表明,全省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顺利,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阶段性目标,生态建设工作进展良好,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3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在吹扫温度为30℃、吹扫11 min,脱附温度250℃条件下,测定水中3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结果表明,3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分离效果良好,校正曲线良好(R2≥0.9970),检出限在0.05~0.16μg/L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8.4%~124.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8)在1.0%~10.0%之间。该方法具有快速、检出限低、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可作为水中痕量3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测定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沈阳市中心城区的VOCs在线监测数据为基础,估算了沈阳市各VOCs组分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结果表明,沈阳市环境空气中57种VOCs组分均有检出,平均浓度为37.81 ppbv。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表明芳香烃是活性最大的类别,而烯烃的等效丙烯浓度更大。乙烯、丙烯是O
3防控的优控物种,芳香烃是最重要的SOA前体物,甲苯、苯、苯乙烯是SOA防控的优控物种。若从O
3,PM
2.5
为了解决传统质量控制工作中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较高、材料温度传递速度过快的问题,文章对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分类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不同建筑结构中保温材料的选择及保温控制层的设计,提出了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质量控制要点,并通过实验论证的方式证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生物质复合材料是一种减碳、固碳性能突出的新材料,在“双碳”目标下,生物质复合材料在模块化建筑部品的开发与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文章说明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特点,并通过梳理阐明了“双碳”目标下生物质复合材料模块化建筑部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砂石的含泥量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均有影响。文章阐述了砂石含泥量的现状与影响,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砂石含泥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出行也更加便利,人们对道路工程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道路工程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文章阐述了道路工程施工中道路铺设的现状,分析了道路工程施工中SEAM、SMA和EPS新材料的应用,希望以新材料为突破口提升道路工程施工的水平和质量。
针对锻件镦拔开坯过程中圆球形孔洞缺陷的闭合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子程序的二次开发,引入静水应力判据法计算Gm判据,模拟得到了传统圆球缺陷闭合过程,确定了镦粗过程中圆球缺陷闭合判据Gm值;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孔洞缺陷空隙闭合的影响规律,可知摩擦因数、应变速率、缺陷位置、缺陷高径比均对缺陷闭合有重要影响;模拟得到了不同镦拔工艺对于50 kg钢锭内部孔洞缺陷闭合的影响,准确预测了69 t大型钢锭内部孔洞缺陷闭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WHF拔长法和KD拔长法在6
地下综合管廊是近年来新兴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在地下基础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成为基础建设领域关注的热点,而其全生命周期中所蕴含的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极为复杂。文章介绍了综合管廊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结合风险评估的理论体系与管廊项目实例,依据改进的优劣解距离法提取获得7个一阶风险指标与44个二阶风险指标,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专家打分与组合赋权的方法建立CIM-AHP模型,将定性问题转换为定量评估,为研究综合管廊项目整体风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文章从轻质高强混凝土制备工艺的搅拌时间入手,通过实验探究了搅拌时间对自密实轻质高强混凝土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理搅拌时间内提高搅拌时长可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但超过一定时间漂珠会上浮,拌合物会出现离析泌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