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替子还债80万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83岁的老人,本该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可是现在的他身体孱弱,还不得不每天蹲在村口马路边,卖自家种的土豆和自家养的鸡蛋。那天晚上,他将270元钱交给媳妇,瘫坐在凳子上,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终于还清了。”都说父债子偿,可是这位老人在过去的6年里,却用这种方式为3个儿子偿还了80万的债务……
  灭顶之灾几乎击垮老人家
  2006年8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桑美”台风刚刚过去,温州苍南大地一片狼藉。年近八旬的吴乃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捞归来的四个儿子。然而最终却等来了“三个儿子全在风暴中遇难”的噩耗。吴家的四个儿子从少年时代就成了靠海吃海的渔民,兄弟四人靠着一艘小木船在海上作业捕捞虾皮,并以此为生。2006年春节刚过,四兄弟做出了人生中一个大决定——集资筹款买一艘大铁船。随后兄弟四人压上所有家当并发动社会关系又借款和赊账80多万元。最终,他们筹够110多万元买了一艘127吨的二手大渔船。
  2006年8月8日,“桑美”台风即将登陆,出海捕捞的四兄弟按照以往的惯例,将船开进了福建沙埕港避风。两天后,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在霞关登陆,海面上刮起了17级大风,最终吞噬了老人的三个儿子,只有二儿子吴秀全幸免于难。
  一夜之间突然失去三个儿子,这对吴乃宜一家无异于灭顶之灾,老人的精神几乎被击垮,躺在床上久久不能起来,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吴家托了亲朋去海上寻找失去的三个儿子的遗体,最终却一无所获,只有大渔船被打捞了回来。
  “我不能丢儿子们的脸”
  天灾给吴乃宜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老来丧子的悲伤、孤独与苦难,留下的还有8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惟一活下来的二儿子吴秀全在台风中被风浪所伤,无法再干重活。台风过后,陆续有人上门,向老人出示其儿子们的一张张欠条。吴乃宜强忍悲痛,坚强地站起来说:“做人要讲信用!是我儿子的债都认,儿子死了,还有我这个爹在,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还清债务!即使暂时没能力还上的,以后也一定会想办法还上。”
  吴乃宜把悲痛埋藏在心底,挺起腰杆,开始筹划偿还儿子们的债务。政府给台风遇难家属分发了一笔补助。老三和老四的媳妇拿走了其中大部分补助,狠心把年幼的女儿撇下,不再回来。好心的乡邻们纷纷跑来劝说:“你三个儿子都已经走了,这些欠账不是小数目,我们知道你家眼下的处境,大家也没催你还钱,我们也不缺这些钱,你看就不用还了吧。”吴乃宜拱拱手说:“谢谢!谢谢!”但他还是那句承诺:“我性格生来就硬,欠人家一分钱都要还的。儿子已经死了,我不能丢儿子们的脸,不能让老大、老三、老四死不瞑目!”
  出事后,吴乃宜拿到三个儿子的死亡保险金和船的保险金共有24万元,还有卖掉船所得的30万元,吴乃宜斩钉截铁地说:“全部还债!”其中老大的媳妇拿走了她应得的15万元并承担了老大的那份债务,也离开了老人。吴乃宜和落下病根的老二承担了其他3个兄弟的欠债,共有六七十万元,老人用余下的所有保险金和船钱去还私人借贷的欠款和当地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老人家,你把儿子的‘卖命钱’和变卖家产的钱都给了我们,以后你们靠啥吃啥呀?”拿到钱的债主显得不好意思,他们关切地问。吴乃宜乐呵呵地说:“我还有双手,能养活全家人。”
  10月,吴乃宜又拎着一个装有十多万元现金的包裹,急匆匆地赶到银行还款。瞧着气喘吁吁的吴乃宜,银行主任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幕。“吴老爹,你们家这么困难,这些钱你先留着吧。”“不啦,还债要紧。”“那就留下5万,剩下的你拿回去养家糊口……”银行主任实在不忍心让吴乃宜拿着儿子的“卖命钱”来还贷款,他也从未碰到过这样的还款户。“谢谢主任,我不会留下一分钱。”一番“讨价还价”之后,银行主任拗不过倔强的吴乃宜,只得收下老人这笔还贷款。
  吴乃宜的人生从此改变,这个驼着背、站起来也只有1.6米的瘦弱老人,顽强地开始了自己的“还债之日”。他把干不了重活的二儿子吴秀全与媳妇打发去工厂上班,自己和老伴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年幼孙女的重担。
  阳光晒在院子里,而吴乃宜却一直埋在他自己的影子里,低着头用竹梭穿渔网线。“现在不能坐太久啦,坐久了胸口就闷。前几天去看了医生,说我心跳得太快了。”吴乃宜说。坐在一旁的老伴蔡细梅眯着眼想将一根渔网线从渔网上的洞眼穿过去,但穿了几次都没成功。她停下来,揉揉眼,喘口气继续穿。蔡细梅患有风湿病,这几年眼睛又得了白内障。虽然经常用药,但编织渔网显得非常吃力。
  织一张网,能卖300元,但需要两个老人花两个多月时间来完成,算下来每天只能赚几角钱。尽管这样的收入很微薄,但两个老人为了替亡故儿子还债,天天这样不停地织着。就这样,两位老人互相搀扶,在艰辛中透着坚强与乐观,织网挣钱成为吴乃宜与老伴生活里一道最凄美的风景。
  善良老人感动浙南大地
  吴乃宜家住了20多年的两层小楼房的不少地方已裸露着红砖,狭窄的院子角落里养着鸡鸭,一楼的房间照明只有一只15瓦的节能灯,光线散落在几件失去原本颜色的陈旧家具上,看上去格外凄凉。
  儿子们出事后,一对老人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两个小孙女的衣服也都是亲戚朋友送的。为了省点粮食,吴乃宜平时一天只吃两顿稀饭,自家门口一小块地上种了青菜、花菜、大蒜和葱。过年的时候,要靠好心肠的朋友或亲戚送来一点肉,老人才能开个荤。吴乃宜想尽了各种能省钱的方法,一毛一毛、一块一块地积攒下那些钱,等到满了50元、100元,他就交给二媳妇田晓玲去还债。
  吴乃宜被列为低保户,靠着每月仅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费艰难支撑着家庭开销。但为了攒钱还债,这位8旬老人不顾年迈体弱,强忍背上骨刺疼痛,拖着病体,在家门口山坡上种番薯、马铃薯、青菜,在庭院角落养鸡养鸭,然后拿到菜市场,拿到马路边去卖。在烈日下,在一个个风雨天,吴乃宜常常步履蹒跚从所住的海拔150米高的柳陇山下到山脚海边的沙滩上拾荒,一只可乐瓶,一个易拉罐……拾一只饮料瓶仅卖几分钱,半腰高的大铁丝筐拾得满满一筐,才卖4块钱。但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沙滩上留下了老人沉重而辛酸的脚印。
  2011年春节刚过,年迈体弱的吴乃宜觉得实在有些干不动了,他对二儿子吴秀全说:“我已经快不能干了,家里剩下的债要你来还了。”吴秀全含泪点头:“爸,这些年您太劳累了,您和妈休息休息吧,余下的债我就是累死累活也要尽力还清!”
  吴乃宜替子还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被老人的行为深深感动,广大网民纷纷敬称他是“诚信老爹”、“为我们竖起了一根诚信的标杆”、“这位老人身上流着道德血液”,顷刻间,浙南大地爱心涌动。2011年5月,苍南青年企业家协会筹集了12万元爱心款交到老人手中,吴乃宜将这笔爱心款立即偿还了部分债务。同时,苍南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自发捐款,偿还了吴家欠该银行的10万元贷款……不少好心人获知吴乃宜的事迹后,纷纷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面对如此的爱心热潮,吴乃宜干瘪的眼眶里热泪纵横。
  2012年9月初,经过吴乃宜全家的努力,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但此时仍然有人向他捐款。杭州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企业全体员工自发捐款两万多元汇到了吴乃宜家中,由于还清了儿子们留下的所有债务,吴乃宜坚决要退还杭州那家爱心企业的捐款。但企业老总诚恳地说:“这是全体员工的一片心意,就作为对你的生活补助吧。”一个要退,一个拒收,双方就这样“僵持”着。最后,吴乃宜把这笔捐款交到了苍南慈善总会,他说,在大家的帮助下债已还请,非常感谢各位好心人,请不要再给我们家捐款了。
  一抹夕阳射进来,散落在吴乃宜家的灶头上,旁边一张摇晃的板桌上,两个刚放学回家的孙女欢快地摊开了作业本。晚餐虽然很简单,但吴乃宜心中却暖暖的,看着一对小孙女一天天长大,老人对这个家充满着希望。
  (据《现代家庭》正裕/文)
其他文献
能说会道的村妇顾阿桃,大字不识,却受到叶群的极力栽培,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到处作报告,并差点被推上中共中央委员的高位。  被叶群选中的文盲村妇  1965年秋天,在叶群的鼓动下,江苏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开展起来。在社员们“讲用”时,已50岁开外的顾阿桃的发言打动了叶群,她决定全力培养这名村妇。  为帮助顾阿桃“识字”,叶群派李秘书三天两头帮助顾阿桃。李秘书说:“
期刊
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在谈到“高饶问题”时说,高岗“有四个大区的支持”,这就暗含着说高岗当年反对刘少奇的活动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  是高饶联盟还是高彭联盟?  事情要追溯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当时毛泽东在批彭德怀时,就曾说:“高饶集团是在1953年嘛!形成这个集团的时侯,是在抗美援朝的期间,1951至1953年三年形成的。我们知道彭德怀是陷得相当深的,那时是保护过关。是高饶联盟,还是高彭联
期刊
王稼祥从苏联回国后,斯大林送给他一辆吉姆车。他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后,按配车标准应换成吉斯车,吉斯车的配置远比吉姆车高。但王稼祥始终不让换车,只是有一次吉姆车出毛病了,才临时调了台吉斯车使用。王稼祥从来不让家里人用公车,有一次孙子王光龙上学快迟到了,他母亲想让司机开吉姆车送一下,但司机不假思索地回绝道:“首长规定不许自己家里人用公车,我们绝对不敢违背他的意思。”  ——《国家人文历史》
期刊
蒋梅英,旧上海十大美女之首,也就是老上海都见过的“美丽”牌香烟壳子上的那个美女。晚年的蒋梅英蜗居在沪西的一个普通民宅里,却被一个警察杀害了。  小警察吃老太婆“豆腐”  蒋梅英,生于1913年,曾当过“美丽”牌香烟的女模特。她20岁嫁人,生有一子一女。1971年丈夫去世后,蒋梅英独居上海,子女在外地。1974年8月,蒋梅英无意中落入一个青年警察的眼帘。这个小警察叫周荣鹤,26岁,是长宁公安分局江苏
期刊
1920年是朱自清读大学的最后一年。一天,他在华洋书庄见到了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词典》,定价为14元。为了得到这本书,他毫不犹豫地把父亲为他结婚做的一件皮大氅以14元的价格当掉了。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皮大氅,竟始终没有赎回来。 ——《辽年教育》
期刊
楚成瑞,1945年在营口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参军第三年就成为赫赫有名的四野统帅林彪的司机。林彪坐着他的车,从关外打进关内,从北平南下开封,然后又挺进汉口。1950年春,在鲜花的簇拥下,他与林彪的“座骑”一同回到北京。  回北京治病  1950年初,林彪病情加重,只好请示中央,决定离开前线,返回北京治疗。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准备到朝鲜去。林彪家里也准备,还换了一些不宜出国的内勤
期刊
1976年2月12日上午,在与海南岛“天涯海角”毗邻的西瑁洲岛上,解放军某守备队队长朱才周率领战士到码头迎候一位首长。一位随行人员先从快艇跳上岸,说:“首长来了,你们不要叫首长,叫贺大姐。”  在向队部走去的途中,朱才周向贺大姐介绍说:“中央首长经常来岛上看望守岛指战员……江青同志也来过岛上……”朱才周尚未说完,战士们听到了惊雷炸响般的声音:“不要提江青,江青算什么!”只见贺大姐脸色陡变,朱才周意
期刊
“文革”不仅给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对中华文明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当时包括孔子、岳飞在内的很多先人的陵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仅造成文物的大量毁坏,还彻底摧毁了我们民族固有的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  孔子坟被用雷管炸开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孔庙是祭孔场所,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府则是世袭“衍圣公”(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西汉)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
期刊
裕德龄,1886年生于武昌。其父裕庚为清朝驻日法使臣,其母为法国人。1895年,她随父出使日本,后又去巴黎,1903年随父回到北京。德龄与妹妹容龄一起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为慈禧担任贴身“传译”(即翻译)。1915年移居美国后,她开始用英文写作,著有《瀛台泣血记》《清宫二年记》等,名噪一时。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遇车祸丧生。图为裕德龄(右)和妹妹裕容龄。 ——《羊城晚报》
期刊
1939年夏,日军侵占菏泽,不久之后,即弃菏南犯。菏泽成为黄河之南,陇海铁路之北,津浦铁路之西的三角形地区的军事空白地。是年初,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因擅自撤离济南被处决后,其部队在河南接受整编时,身为韩部营长的张志刚乘机率领200余人离开河南,来到菏泽,自立山头,扩充队伍,称张营。  白虎集抗日阵地战  1941年6月下旬,驻菏日军司令山口调集了菏泽、郓城、鄄城等5个县的部分驻防日军与汉奸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