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六,妻子、儿子和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母亲在走廊里晒太阳,她身体斜倚在椅子上,眼睑低垂,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蜡黄的脸透着病态。自从母亲得了脑梗塞后,身体每况愈下,行动不方便,精神头也大不如以前了。
  听到声响,母亲蓦地抬起头,微微睁开眼睛,好似从遥远的梦中醒来,略显疲惫的眼神中流露出异样的喜悦。母亲左手撑着椅子一侧,右手扶着墙壁,弓着腰吃力地想站起来,我赶紧拉着母亲的手扶起她。母亲高兴地招呼我们进屋,又颤颤巍巍地从房间里,宝贝似的拿出几个苹果和一串己经有些发黑的香蕉。每次回老家,母亲总会像疼爱小时候的我那样,把最好吃的食物留给宝贝孙子。
  看着母亲像招呼客人一样,忙前忙后,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痛楚。这也是我的家呀!以前在外求学时,我最盼望的事就是回家过周末。母亲总是提前准备好我喜欢的饭菜,这周是韭菜馅饺子,下周一定是烙菜馍或蒸焖面条。母亲总是想把我在学校一周的委屈补出来。一家人围在饭桌上,父母唠叨着村里最近发生的大事小事,我眉飞色舞地讲述学校里的趣闻,家的温馨充溢心间。
  不知什么时候,生活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皱着眉头机械地工作着。忙碌成了自己最好的借口,虽然也会在假日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看望父母,虽然也会在电话中叮嘱父母多吃饭,多注意身体,虽然也会经常询问母亲的药是否吃完,什么时候去医院输液保养,但是我总感觉回家成了一种形式,问候成了一种义务,就连一家人坐下来吃顿饭也只能是过年时才有的奢望。每次回家总是行色匆匆,我已有多长时间没有拉着母亲的手,听她唠叨了?我有多长时间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一盘花生米,一瓶小酒,海阔天空地说笑了?这些温暖的时刻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曾经熟悉的家似乎成了客栈,自己成了过客,家的感觉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搬个小凳子,紧挨着母亲坐下,陪她晒太阳,我不由得拉着母亲的手,这是一双曾经宽大厚实有力的手,如今却布满皱纹,如鸡爪般瘦削,冰凉地无力地低垂。母亲那满头银发在阳光下,分外刺眼。不知道是阳光太温暖或是太兴奋,母亲蜡黄的脸显出几分红晕,我心中突然涌现出一种愧疚。
  母亲抚摸着我的手,对我说:“中午不走了,让你爸去菜园割韭菜,这可是今年的头茬韭菜,好吃着哩!中午妈给你们包饺子吃。”一听说中午在老家吃饭,一旁的妻子不停地向我使眼色,我知道妻子怕耽误儿子下午的美术补习班。我扭过头轻声但语气坚定地对妻子说:“给儿子的老师请假,美术班下午不上了!”回过头,我望着母亲充满期待的眼神,深情地说:“妈,我们今天不走了,包饺子去喽,妈,您歇歇,就等着吃现成的吧!”
  经过我和妻子一番忙碌,香喷喷的饺子出锅,一家人过年般围坐在一起。母亲夹起一个饺子,轻轻地送入嘴中,孩子般天真地笑了。我眉头舒展开来,一股久违的暖意重临心间。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村庄还是过去的村庄,只是村口的古榆树又老去了一轮,让古古的韵味多出了深刻和不堪。  初冬的晚上,夜还没有凉透,但瑟瑟的寒冷,还是将村口的树吹送得左右摇摆,狐任由着冷穿透关节,一股怜悯的湿润向它袭来,眼中早已布满泪光。  狐是千年的白狐,村庄有多老,它就该有多老,如一粒鸟儿衔来的白榆树种子,扎在村庄的泥土里,就再也没有挪过窝。狐和村庄有着太多的怨怼,它恨过又爱过,之后就把一切和村庄联结在了一起。  
期刊
我爱白蒸馍。  我爱白蒸馍刚出笼时那圆润的姿态,我爱白蒸馍掰开时散发出那淡淡的麦香,我爱吃白蒸馍时上下牙齿之间那富有弹性的感觉,我更爱白蒸馍夹上两片条子肉,抹上一层油泼辣子,咬上一口,那满嘴的香哟!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儿歌:“过年好,过年好,吃白馍,砸核桃……”在那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的年代,我们家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白蒸馍。盼过年能吃上白蒸馍成为我儿时的一种奢望。
期刊
在湘西永顺县董家湾的山里,有种草,村里人管它叫苦药子。直到2015年女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提取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后,我才知道苦药子就是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就长满了这种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有些长在土地肥沃边缘的青蒿,可以长到2米左右,像我家屋前的青蒿,普遍都在1米左右,和我家的柑桔树差不多高。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
期刊
家乡的黄昏依然那样宁静。  母亲是坐在时光的镜子前,她看见自己老了。那些坎坷,是岁月雕刻的纹路,从深深的皱纹里,我怎样去解读生命的年轮,以及饱含的艰辛?那是存放在皱纹深处的密码,母亲是不轻易泄露的。母亲不喜欢回放苦难,她只重播趣事、快乐,那是她的性格。  母亲驼背了。乡间生活的重压,让母亲朴素的思想更亲近土地。那些点头致意的稻穗,那些竞相表白的棉花,那些亭亭相迎的芝麻,那些见到母亲就要欢快起舞的蔬
期刊
大集体时代,每当听到鸟叫“算黄算割”的时候,村民们就要开始收割了。他们先是将麦田里的麦子用镰刀割倒,再是用麦秸扭成的“绳子”将麦穗扎成小捆,然后用草绳将若干小捆勒成大捆背到打麦场。  真是收获季节呀!只见打麦场的四周被一层层的麦捆围得水泄不通,那壮观的场面不由得不让人激动。麦子再多,场子的中心必须留出一方空地,那是安放柴油机和脱粒机的地方。一旦机器开动,那就是昼夜作业,硬是要将场子的所有麦捆打完方
期刊
布鞋伴我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陪我走过激情飞扬的青年,送我到达成熟稳健的中年。这一生,我与布鞋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穿布鞋不仅舒适、大方、养脚,而且有一种浓浓的爱温暖身心。现在我年过六旬,走路健步如飞,从未患过诸如脚气之类的病,这可能与长期穿布鞋有一定的关系。  小时候上学读书,别人穿的有解放鞋、力士鞋、球鞋,单单我一个人在春夏秋冬穿的是布鞋。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回一双球鞋。利用星期
期刊
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没有“立春、立夏、立秋”那么响亮,但是,“小满”与我,却有着别样的情思和幽香的记忆。  幼时的记忆中,每年春夏之交,是农村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家家人口都多,到了青黄不接的五月,几乎家家断炊。记得有一年大旱,春节刚过,不少人家就开始断炊了,我们家也不例外,天天吃野菜,仅有的一点粮食还要尽着最小的弟弟妹妹吃。  好容易盼过立夏,到了小满,地里的麦穗就开始灌浆了。麦芒稍黄时,许多人
期刊
我近来有点坐卧不宁。越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越是无法平静。  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忐忑不安。我要站起来奋力呼唤:呼唤童真!为了我可爱的孙儿。  我原先一直认为小孙儿生活得很幸福。他今年五岁半了,我这样的认知保持了六年多。其实,左邻右舍也是这么看的。我有一天领着孙儿在外面转,碰见小区里的老太太,她们冲着小孙儿啧啧称羡:这小宝贝真是掉到福窖里了!我的幸福感不断地被这样的认知充盈、放大着。  这个小生命从孕
期刊
清晨,推开窗。一天的开始,总是给人一股清新的气息。窗台盆栽,在爸爸的照看下正蓬蓬勃勃。  每天,爸爸喊我一起去晨练。爸爸第一次叫我时,我很不情愿,以至于带着坏情绪绕公园环路一言不发走了三圈。爸爸没话找话,但我并不领情。晨练回来,倒在床上想补一觉,可睡意全无。妈妈走过来,看见我脚上起了两个水泡,这时我才意识到痛。爸爸看也不看我一眼说:“锻炼就得穿运动鞋,你穿的那个鞋不行。”扔下这句话,爸爸推门就去早
期刊
范礼义老师,是我高小时的自然老师,也是我初中的物理老师,我与他接触较多,受益更多。  他分配到砂河高小,是在1955年。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当时很流行的白色玳瑁框的眼镜,留着分头,白衫系在蓝裤子里,一看便知是个有学问的老师。听说是当时全区最有名的五寨师范毕业生。他教的自然课很受同学们欢迎,除了口齿清楚,交代到位,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了解学情。其方法是,常常让学生用二指宽的小字条回答问题,不是在本节
期刊